彻底治愈十五年抑郁症的历史背景与临床全过程

2014-12-01 21:08孙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抑郁症

孙伟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抑郁症;临床操作

2006年11月,时任天津南开大学附中英语教师的刘野深受重度抑郁症折磨,在北京、天津两地多家医院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来到辽宁师范大学,被正在攻读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方向二年级的研究生王小楠用十次心理训练彻底治愈。湖北女孩罗巍(实名,15年抑郁症病程)是刘野推荐过来的患者,我和当年的王小楠一样,也是在患者停药、导师不介入的背景下,独立治疗了罗巍这一个案。因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就称罗巍是“刘野3号”,我则成了“王小楠3号”。

一、研究生治疗抑郁症为什么导师不参与指导?——有牢固的高效技术信念的人治疗抑郁症很简单

刘野老师的事件被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以后,一批治愈难度大的患者慕名而来。可是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研究生给远道而来的患者治疗抑郁症,导师不介入、不指导甚至不露面?是不是故意在技术上卖关子?

其实,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团队的导师和研究生都认为,只要患者肯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只要认真、专心治疗,就必能彻底治愈抑郁症。

导师对研究生们的治疗技术也特别放心。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研究生们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时,大脑中几乎不掺进任何错误的、低效的心理学理念,无论碰到什么新问题、复杂问题,他们都会用高效的技术理论找到有效答案。而有一些学习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却在临床上低效的心理技术服务人员,往往是把高效的理论与低效的、有害的理论和技术掺和在一起搞技术拼盘,出现临床“诊断治疗思维跑题”现象,这类低效现象时常被称作“把骏马套在汽车上”效应。辽宁师范大学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专业的研究生们最大的技术优势之一,就是将汽车、马车的性质和功能分得很清楚。开汽车是技术,不需要大师参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其他学习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人们,只要技术思路是高效的,就算偶尔有点小失误也无碍大事。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进驻辽宁师范大学已有12年之久。12年来,全校没有过一名大学生、研究生自杀。校内学生抑郁症、神经症患者只要本人愿意治疗,他们都会被我们研究生团队治愈。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师不出面掺和研究生对校外患者治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对罗巍的抑郁症的治疗,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二、以13次技术干预消除15年抑郁症状的临床历程——我治疗罗巍的抑郁症的想法和做法

罗巍的抑郁症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只要诊断和治疗的思路正确,那些大脑中没有错误理论干扰的心理咨询师都可以将其彻底治愈。可是许多学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咨询师往往分不清高效技术和低效技术之间是什么关系,喜欢大拼盘似地把什么技术都往上用,可能有时一不小心思路就跑到低效的歧路上去了。我将自己的“原汁原味”的技术思路分享给大家时,有人甚至会说:“原来不过如此,甚至还赶不上我的技术思路丰富、多彩。”这时候,我要提醒一些同仁的是:请注意你的思路是不是犯了“马拉汽车”的错误,如果你动不动就往技术程序中加一些花哨的心理咨询小“把戏”,你就别想用13次临床干预治愈

罗巍!

我的技术思路及其操作过程如下。

(一)吃透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

只有吃透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的人才能一眼看出当前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不产生低效解释。从医学角度来看,罗巍的抑郁症“心理功能受损”现象肯定是神经发生了某种故障,至少是“神经功能失调”。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所有心理障碍者的“神经功能失调”现象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用学习论来解释潜意识,既找到了抑郁症、神经症形成的心理内容结构上的原因,又找到了高效的解决办法。那么,用学习论科学解释的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呢?

(二)避免陷入低效诊断和治疗思路

金洪源教授在2009年第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上做的《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与新潜意识观》报告中指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现象都表现为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几乎所有的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要和关键因素的复杂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的行为、思维或情感都可以被元认知智慧高效干预。”

条件性情绪反应作为关键因素,在罗巍抑郁症的治疗中就是杠杆解因素。所谓杠杆解,指的是以对事物结构的深层整体分析为依据,以简驭繁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杠杆解原理能够纠正传统心理咨询中的大量错误观念,避免思维跑偏到低效概念中或陷入无效兴趣思维陷阱中。在心理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治疗者、患者或家属的思维顽固地对某种无关因素、低效因素甚至可能是有害因素大感兴趣,纠缠不放,不肯把思维和注意力投入到高效的杠杆解思路上去,从而出现严重的治疗低效或治愈后复发现象。

例如,有这样一位来访者,他主要想解决自己因过敏而上不了班的问题,但他之前的心理咨询师对他说:“上不了班只是表象问题,你的根本问题是童年的冲突没解决,只有把根本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解决你上不了班的问题。”这样治疗了一年多,不但没能解决上不了班的问题,而且病情还越治越重。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诊断发现,他的问题是他对工作场合、工作过程建立了过敏焦虑性条件情绪反射:一到工作环境,他的焦虑情绪便自动升高;升高的焦虑情绪使他产生单向思维,领导为了照顾他给他分配了简单的工作,他在焦虑情绪驱动下产生症状思维,认为领导瞧不起他的工作能力,于是加重焦虑,陷入恶性循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努力把他从纠缠“童年冲突”的无效思维中扳回来,用条件性情绪反应解释症状行为和思维。这一工作完成了,再带领他进行一些建立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的训练,症状马上就消失了。

(三)透彻把握来访者的症状类型、个性类型及其关系

在诊断每一位来访者的症状类型的同时,要清晰把握来访者的个性及其类型。心理障碍的形成规律一般是:一边形成症状,一边症状改变着个性;个性促进着症状,症状影响着个性。促进症状发展的个性不一定都是消极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促进彻底康复的积极个性

品质。

2012年5月25日,我在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见到罗巍时就觉得眼前一亮,罗巍身材苗条,婉约秀丽,虽难掩一丝紧张与旅途疲劳,却面带真诚、谦虚,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她是和妈妈一起来大连的,在接下来的交谈中得知,她来自湖北宜昌,今年30岁,患抑郁症已有15年。她最初发病是在初中二年级,之前她很爱学习,成绩也不错,但突然间就觉得上课听不懂了,想学却学不进了,出现头痛的症状,整个人变得没斗志了,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这样一直到大专毕业,毕业后也没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整天觉得累、乏力、头痛、睡不醒、庸懒、不爱动,一直无法工作,感到生活没有兴趣、没有盼头,曾经想过自杀,但放不下父母,感觉“自己整天像米虫一样拖累家人”,内心十分痛苦。

我耐心用元认知原理向她解释了抑郁症形成的心理过程以及干预方案。我对她说:“你的抑郁症是由学习障碍演变过来的,由于学不进去,所以就更加焦虑,带着焦虑情绪与人交往便发现自己不会交流了,说什么都不对,慢慢演化成人际关系敏感,带着焦虑情绪去工作发现自己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人社会功能受损,逐渐失去生活的乐趣与信心,慢慢导致抑郁症的形成。抑郁症形成的根源在于焦虑情绪过高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只要把焦虑情绪降下去,恢复学习、人际交往的功能,能够安心工作,抑郁症自然就好了。”她听后恍然大悟,表示一定积极配合治疗。我们共同商定从她最关心的睡眠问题入手,教会她调整情绪的方法,恢复其学习、人际、工作的功能,达到彻底治愈抑郁症并且提升人格、优化性格的最终目的。

(四)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化单向思维、程序性知识原理在症状解释、诊断、干预中的具体运用

无论是罗巍的学习障碍问题,还是其睡眠、人际交往、工作问题,杠杆解因素都是在无意中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S-E-R)。如学习障碍问题,在初中时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闹,这让她十分担心、焦虑、心情烦躁,她带着这种焦虑情绪(E)学习,焦虑情绪就与学习这个情境(S)建立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很容易建立的,一旦建立,其破坏性十分强大,下次一到学习情境下,即使父母此时不吵架或者不在身边,她的焦虑情绪还是会自动唤起,这是本人意识不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影响人的生理智力与学习效果,带着焦虑情绪学习产生的结果就是学习低效、学不进、听不懂、记不住(R),这让她更加焦虑(E),更学不进去(R),如此恶性循环,形成学习障碍。同样,带着焦虑情绪入睡,焦虑情绪就会和睡眠建立条件性情绪反应,下次一到要入睡的情境下(S),焦虑情绪(E)就自动升高,无法控制,很难入睡(R),即使勉强去睡,也会感到头痛、乏力、精神萎靡(R),慢慢形成睡眠障碍。依此类推,人际障碍、工作障碍都是如此。

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无论是学习障碍还是神经症患者,他们言行举止中许多不可思议的思维或行为现象,都是在条件性情绪反应驱动下的情绪化单向思维过程。情绪化单向思维原理指的是什么呢?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表明,当人们的焦虑情绪、恐惧情绪升高的时候,其思维检索过程只会朝向担心、恐惧、忧虑方向检索消极知识进入思维。例如罗巍的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当与人交流的时候,在条件性焦虑情绪驱动下,她会从大脑中检索出消极的知识:“我不会说话,说什么都不合适,我思维太幼稚了,别人会不会笑话我?”这种思维现象是潜意识的,是她意识不到也控制不了的。

无论是条件性情绪反应还是情绪化单向思维过程,都是潜意识的,都以程序性知识的形式在潜意识心理过程中自动运行。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单做些认知调整,劝其想开点、大度点、不在乎往往是无效的。因为认知调整的内容或劝解的内容只是陈述性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干预的关键就是把积极的思维观念等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与刺激点(S)建立起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并在其大脑中清晰、牢固、稳定下来,替代之前建立的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每次咨询我都先做认知调整,讲解一些元认知原理,帮助罗巍树立起积极的思维观念,接下来做临床放松训练,在心情轻松、平静的情况下想象之前设计好的程序性知识的内容。经过13次干预,咨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临床技术干预的具体操作过程

2012年5月26、27日,经过两次放松训练,罗巍彻底解决了睡眠问题。在放松的情况下,我引导她想象睡眠的程序性知识内容:“想象你每天保持规律的睡眠,入睡前做几个深呼吸,心情平静,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早上一觉醒来,你觉得精力充沛,起床后状态好极了,带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学习,感觉一天过得十分充实,对每一天充满希望,相信自己越来越好。”用同样的方式,经过四次干预,罗巍解决了人际关系的问题,又经过四次干预解决了工作的问题,最后做了三次关于性格提升以及防复发的元认知智慧辅导。到了6月10日,总计经过13次咨询,她表示自己的抑郁症全好了,头疼的症状缓解了,自己变得爱干活了,也能看书了,和妈妈的关系也变融洽了,对回去后找工作充满信心。

三、彻底康复的技术路线:防复发的元认知智慧辅导

如何做到彻底康复,防止患者回去后复发,一直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非常重视的问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教给患者,做好防复发的元认知智慧辅导是十分必要的。元认知智慧是指对自身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反思、监控和调整,掌握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方法。防复发的元认知智慧辅导是一直贯穿于咨询始终的,并且从第六次咨询到最后都会预测几个复发的刺激点,教会其调整的方法。正是因为防复发做得比较好,罗巍在脑中树立了牢固的信念:“我的人是好的,问题只是焦虑情绪上来了,只要调整好情绪就好了。”这一观念让她可以应对回家后情绪的波动,在复发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运动、做放松训练来调整。通过一年的自我调整,用她的话说,“就像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找了安身立命的工作,而且能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人,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罗巍的成功也让当时刚接触元认知的我倍受鼓舞,只要找对方向,用科学、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就能完成由“患者”到拥有元认知智慧的“智者”、由“废人”到助人自助的“能人”、由消极厌世到积极乐观的蜕变。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大连,11601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抑郁症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细致化护理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中的作用分析
联合家属健康干预对社区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年轻人患“抑郁症”的背后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初步分析与报道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有关“抑郁症”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