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两平台”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以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为例

2014-12-03 04:34杨宗凯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18期
关键词:苏州市云端信息化

杨宗凯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普遍应用,由初期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第二阶段是到2020年,实现深度应用,进入全面融合创新阶段。2013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原则的发展思路,并将“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以及教师培训等列为近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明确了总体原则、方向和路径。

“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对“三通两平台”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必须结合各自特点确定发展思路。

苏州市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全市所有学校拥有100兆以上光纤接入,教师信息化终端和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超过70%。整体上说,苏州市已经度过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逐步由浅层、低水平应用向深度应用整合、全面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苏州市教育局对教育信息化一直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将苏州市建成一流的国家智慧教育区域综合试点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

2013年,苏州市教育局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就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全面合作。经过前期的详细摸底和充分沟通,双方确定了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创新为抓手,以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应用创新为主线,高质量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合作路径。在具体实施上,双方共同遴选了部分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环境改造和应用试点,同步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形成了整体规划、多维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拓展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初见成效

1.教学环境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课堂,难点也在课堂。课堂教学环境创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第一步。苏州市利用工程中心研发的“云+端”一体化的“云端教室”整体解决方案,进行教学环境改造提升。

在前端环境建设方面,首先,以“电子双板”等信息化教学终端取代传统黑板,“电子双板”是基于佩维奥“双重编码”理论而设计的“双轨教学”系统,由教学软件平台支撑的前端两块数字化显示设备,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双轨呈现”,通过双画面同步展示抽象内容和形象内容,同时刺激学习者的左右脑,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效能。其次,用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应答器和基于平板电脑的信息化学习终端作为学生终端装备,并与“电子双板”教学终端实现全面连接互通,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实时互动、精确过程评价成为现实。再次,配备小组合作学习信息终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条件,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自主协作探究等提供支持。最后,全面优化教室音视频采集、传输设备,为实时交流、远程互动提供支持。

在后端云支持平台方面,苏州市利用工程中心研发的教育云平台,逐步推行以云空间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云平台上高效完成,将教育教学全过程无缝衔接,这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服务和教学服务,而且为教育机构、个人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各类角色都能拥有可靠、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并能以空间为依托开展良好的线上交流,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通过“云”和“端”的高度整合,“云端教室”解决方案显著强化了教学活动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环境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全面整合,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支持环境。

苏州市在工程中心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部署课堂教学环境创新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经初显成效:一批以云端教室为特色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在苏州中小学校生根开花(如图1所示),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使用PPT和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而开始利用先进的“云端教室”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深度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逐步从浅层次的工具化应用转变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深层次、体系化教学变革,课堂教学的传统环境和组织形态都开始发生改变。

截至2014年7月,苏州市已经完成了30余间中小学校云端教室的建设,培训教师人数超过500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全面开展。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最近的一次对120位教师的实地调研中,超过80%的教师表示“乐于使用”云端教室教学环境。苏州市计划到2017年,建成200个拥有良好资源可获得性和课堂互动支持能力,并具有情境感知、环境管理功能的云端教室。

图1苏州市依托云端教室开展课堂教学实景

2.内容与方法创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苏州市针对“优质资源班班通”发展要求,依托工程中心研发的一系列以云端应用(APP)形式驻留在教育云平台上、可供师生随时灵活访问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及配套的学科教学辅助工具,实现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创新。

在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方面,这些云端应用都是深入学科内容、直接对学科知识点教学提供支持的智能教学工具和资源,例如,面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态几何工具,具备符号计算、智能推导和机器证明等功能,方便老师开展形象化的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物理和化学仿真实验平台能够为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提供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理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音乐学科教学工具可提供良好的识谱、打谱、在线乐谱编辑等应用,显著提升音乐学科教学效果;英语学科教学工具针对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难点,实现了音视频互动、图文呈现同步,为视听练习、互动教学提供了良好支持。

在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方面,教育云平台还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通用教学支持工具(APP),比如,为教师提供的智能诊断和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定位班级每个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开展定向辅导和智能推送,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课堂互动提供的实时应答支持工具,可以通过按键应答器实时采集学生反馈并生成统计结果,并自动形成评价结论,为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提供支持。

图2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

上述工具以云端应用(APP)的形式集成到教育云平台上,检索、安装、使用、更新都十分方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不用在不同系统间频繁切换、登录等,只需单点登录到个人云空间,就可以方便地调用各种服务。

此外,教育云平台不仅提供了由云到端的单向资源推送,使教师能够随时获取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而且提供了良好的端到云聚合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方便地汇聚到云上,实现共享、重用,使“资源”由静态的资源变成了动态的“活”资源,资源服务由单向的简单推送过程变为双向灵活互动过程,显著提升了资源的开发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内容不断更新。

以具有较高质量和良好可获得性的内容资源和工具为基础,以高度集成、一体化服务的教育云平台为依托,苏州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例如,依托云端微课程、知识分享工具等开展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的颠倒课堂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愉悦度,使知识记忆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内完成的全新教学思路得以实现;依托云端教室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等,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使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依托云端智能评价工具开展的学科知识智能诊断和个性化辅导,有效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精确性,实现了面向学习者按需推送内容和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云端协同交流工具开展的网上协同教研、研修等活动,为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有效促进了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得到提升。

苏州市通过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汇聚智能教学装备、资源服务工具、测试评估工具等,初步形成了以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模式。学生能在智能的、泛在的信息化学习空间遨游,开展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教师则从简单重复劳动中抽身出来,投入更具创造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教师创造性和学生能动性均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一系列积极实践,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形成了围绕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良好氛围。

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

在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苏州市也完成了一系列成果显著的工作。一方面,苏州积极贯彻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应用系统与省级系统、国家级系统衔接,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对接。另一方面,苏州根据本地特色需求和学校实际需要,部署了一系列应用服务系统,目前已经广泛覆盖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环节信息化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校园发展均已达到较高水平。独具特色的教育E卡通系统已经在苏州中小学全面部署、应用,不仅可以在校内使用,而且实现了与公交、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使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初步实现了学校、户外、家庭一体化服务,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础条件。

4.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

无论设备、软件多么炫目,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苏州在发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始终把教师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以工程中心研发的“数字教师”标准体系和教师能力提升进阶培训整体解决方案为依托,对教育行政机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专业支持队伍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对骨干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对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试点学校”、“种子教师”为先导,逐步扩大教师培训覆盖面,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为解决面授培训费时费力,覆盖规模有限等问题,苏州还专门搭建了教师在线培训网,每年定期开展网络在线培训,培训规模从最初的一年900多人次发展到现在10000多人次,2014年仅春季培训就超过8000人次,教师在线培训课程数累计达到95门。在线培训已不再居于可有可无的辅助地位,而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机制创新

教育信息化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为此,苏州市与工程中心、企业合作践行了“政产研用”多方支持的“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府、学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政府重在制定运行规则、施行政策引导、落实评估激励等,学校重在开展创新实践,企业重在提供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则是开展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各方协同参与,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以UGSB模式为参照,以机制创新为先导,苏州市教育局首先成立信息化办公室,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各项发展政策和建设规范,然后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首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随后逐步讨论明确合作范围和切入点,联合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确定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并成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苏州市电教馆和教育电视台开发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为一线中小学提供服务,同时还积极引入运营商等企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维服务。在政府、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支持和推动下,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比较顺畅,没有因为机制不到位而走弯路。

三、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苏州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各校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然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还没有达到“融合创新”的阶段,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优化环境,构建学校、家庭、户外一体的SOF教育模式

环境优化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而且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围绕教室展开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改造和优化只是第一步,还需进一步推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的全面整合,促进三空间互联互通,形成学校、户外、家庭一体化服务的SOF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发展智慧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2.促进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对而言,苏州市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已经达到较好水平,但信息化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PPT教学为主,教师培训感到收获最大的还在于信息化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这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考试评价等环节应用信息化手段还比较少,信息技术的应用尚未带来教学活动的整体变革。在后续发展中,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贯彻智慧教育、连接教育的发展理念,应该作为一个重要主题。

3.加强整合,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以教育云为依托,逐步整合各分散信息系统,提供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对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虽然苏州市已经建成了一系列业务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然而如果不加以有效整合,则系统越多,数据越分散,整合难度也越大。因此,适时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和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加强基于教育云的数据整合与系统整合力度,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内部结构重组,可作为后续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向。

四、总结

以信息化为支撑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苏州市的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为经济发达地区践行“三通两平台”探索出了一条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的引领性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并正在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以信息化支撑基础教育创新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模式已初具雏形,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核心在“应用”,只有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坚持不懈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技术驱动的教育教学变革,逐步转变目前的教与学方式,促进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苏州市云端信息化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月“睹”教育信息化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在云端永生
云端之城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