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而不同:太极拳与导引术之比较研究

2014-12-05 17:09陶朔秀虞定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技击习练太极拳

陶朔秀,虞定海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和和而不同:太极拳与导引术之比较研究

陶朔秀1,2,虞定海1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太极拳与导引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体育文化形态。作为本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两种身体文化,使更多的研究者过多地关注到了两者的共性而忽视掉其个性发展。而进一步厘清这两个相似运动项目的本质,明确把握其共性与个性,已成为项目本身健康发展和群众科学锻炼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研究从太极拳与导引术之本质特征、动作内涵、价值诉求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太极拳;导引术;比较研究

太极拳与导引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体育文化形态,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群众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本就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两种身体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无论是动作的外部形态还是内在的价值理念,都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共性特征,以至有的研究人员和习练者将其混淆。尤其是近年来,一方面,主张“随曲就伸、舍己从人”的太极拳,其技击理念逐步弱化,健身理念更为深入人心,太极拳与导引术在群众体育健身中已经融为了一体。另一方面,在项目分类上,很多研究者都将太极拳与导引术归属于传统体育养生的范畴,从体育养生的角度来研究太极拳。[1]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中,对两者共性的表达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各自的技术走向。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导引之术与太极之拳,终究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厘清这两个相似运动项目的本质,明确把握其共性与个性,已成为项目本身健康发展和群众科学锻炼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太极拳与导引术作为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缓慢柔和的肢体运动为外部表现形式的两种身体文化形态,在“共性”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各自的“个性”特征。而对于两者个性特性的认识和解读,更能为太极拳和导引术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

1 技击之道与三调合一:太极拳与导引术之本质特征不同

武术拳种是武术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而在“渊源有序”、“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当中,太极拳独树一帜,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据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武术的精华。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尽管太极拳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融合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结合了导引吐纳,形成为将意识、呼吸、动作融为一体的内家拳法。但太极拳终究是“拳”。尽管其以“缓慢柔和”的肢体动作为外部表现形态,但讲究“随曲就伸”,追求“技击之道”是太极拳区别于导引术的本质特征,也是武术运动的共性。

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太极拳在技法特点上对“技击之道”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非传统技击术中的“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先天自然之能”,在技击方法上而是讲究“以静待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攻守相寓、舍己从人”的技击理念。对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精妙的论述。“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2]追求技击之道始终是太极拳内在的本质特征。在目前流传的不同流派的太极拳中,无论是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其对技击之道的极致追求,无一例外。例如陈式太极拳在技法特点上以缠丝劲为主,由松入柔,柔中寓刚,以柔化刚,化刚为乌有;杨式太极拳在外部形态上体现为动作舒展大方、中正圆满、浑厚凝重,在技法特点上刚柔内含、深藏不露。太极大师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则更突出“因敌变化,借力打人”。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为基本原则,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形迹,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技击功效。

在这一点上,导引术与太极拳的技击之道则大相径庭,甚至毫不相干。《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3]这种“消肿舞”便是导引术的雏形。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导引术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要久远的多,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而早在两汉三国时期,黄老之学的兴盛以及王公贵族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便促成了导引术的进一步发展,导引术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健身和疗病作用的医疗体操被医家和养生家广泛应用,在理论和技法上均进一步丰富。从疏筋消肿的宣导舞,到熊经鸟伸、吐故纳新的导引养生术,再到以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为代表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导引术逐步形成了保精养气、调心养神、形神共养的技法特色,并集中内化为“三调合一”的技法理念。

“三调合一”是指调身、调息、调心的完整统一,具体为,在功法习练上注重内外兼修,形、气、意合一。所谓“调身”,是以形导心,通过肢体动作,使身心处于松静自然的状态;“调息”,是为了配合调心顺利进行,进入功法练习状态,在习练时,注重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调心”,是通过调整心理活动,增强对生命运动的调节控制和运用能力,达到排除杂念和入静养神的目的。“三调合一”是导引养生功法基本的技法理念,是通过运用意识和呼吸,将身心调整为自然、宁静、有序的和谐状态。[4]102

可见,注重“技击之道”的太极拳术与讲究“三调合一”的导引之术在内在特征上,有着本质不同。

2 松静圆活与抻筋拔骨:太极拳与导引术之动作内涵不同

太极拳与导引养生功法在外部动作上,均以动作舒缓的肢体动作为表达方式,属于绵缓运动的代表,“动作缓慢”是其突出的表现特色。正因为如此,有的习练者将两者混淆,更多的关注了彼此的共性,忽视掉其个性特征,造成了一定的误区。太极拳的“慢”与导引术的“慢”,除了在动作速度上表现一致外,还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太极拳讲究的是“松静圆活”,导引术则注重的是“抻筋拔骨”。

太极拳动作缓慢,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骼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5]57在技术动作上表现为“松静圆活”。所谓“松静”,是指在动作完成中要消除拙力,舒缓自然,平心静气,但并非漫不经心,而是以意关注,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去完成动作。依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则来进行技术练习。而由于肌体的松静自然,使本体感觉也越发灵敏。《太极拳论》中对肌体放松之后的灵敏程度有过精妙的论述,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记载,便是对松静之后,感觉反应灵敏的真实写照,在习练太极拳和推手时,注意对松静状态的把握,实际也是练习的重点和难点。传统太极拳的练法通常也称之为“由松入柔”,或者是“化刚为柔”,然后逐步过渡到“集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至“柔刚相济”。[5]53-55可见,太极拳的松静,不是习练太极拳的目的,而是达到“刚柔相济”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圆活,是圆满、不僵的意思。“上步如抽丝,处处带弧形”,在势势相承的动作中,圆满地不凹不凸,没有断续,不起棱角,动作中正,圆活无滞。太极拳练习中“圆活”在技法体系中有诸多表现。练习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地节节贯串地“连贯圆活”。[5]58圆活,是太极拳练习的核心,非圆即弧,曲中求直,是太极拳动作运行的轨迹。“松静圆活”习练太极拳基本的外部形态,更是太极拳对技击之道的独特表达。正是因为对“圆”的感悟与智慧,才能通过非圆即弧,曲中求直的肢体动作,达到“不疾不速”、“边化边打”的技击功效。正所谓:拳中必用缠丝者,粘连之法,全在于此,引进之法,亦在于此,不可忽也。[5]59与截然不同的是,导引功法虽然在外部动作上也以缓慢柔和为表达方式。但导引术的慢则体现为“抻筋拔骨”“对拉拔长”与太极拳“松静圆活”之慢有着本质不同。

首先,缓慢是两项运动最显著的动作特点。“慢者缓也,慢所以静,慢由于心细”[6],缓慢的动作是心神安定的基础,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导引术,都通过缓慢轻灵的肢体运动让习练者去除浮躁,安心定志,从而聚精会神,细心体会身体的变化,调整呼吸。然而二者“慢”的内涵却不尽相同。太极拳的慢除了让习练者体味关节肌肉的运动顺序和发力运劲特征之外,更是为了发力而蓄劲,“慢练”是为了“快用”,在自我身心控制下的轻缓中潜藏着随时可以“欲速则达”能量,要求习练者具备较好的力量、柔韧、协调、平衡等素质;导引术的慢则主要是为了使习练者心情轻松闲适,让机体处于安详平静的状态,宣导气血,疏通经络,培护正气,调养身心,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因而有更广泛的适宜人群,尤其易于为年老、体弱者所接受。

其次,松柔虽为两者共有的外部形态特征,其技理却大相径庭。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专气致柔,能婴儿乎。”[7]然而作为一种绵里藏针、柔中寓刚的拳术,太极拳强调“柔过劲,刚落点”,即在动作运行过程中的“极柔软”是为了将内蕴于全身的劲力凝聚贯注到一点,以达到定势或发力的“极坚刚”。另外,太极拳的“松软”,是为了去除一身紧张的“笨力”,正如董英杰先生所言:“笨力是本钱,松软是用法”[8],只有当身体处于柔软和顺、不僵不滞的状态下,才能让肢体灵活自如,运劲无阻,外使筋骨肉合一,内使精气神会聚,将机体本身的力量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太极拳习练要领中的“松肩坠肘”“松腰活胯”等,皆是为此。而导引术的松柔作用主要有二。其一,通过松筋肉、舒关节,使得经络条达,百脉畅通,气血健行,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得以柔润濡养;其二,通过动作运行过程中的“松”与定势内劲贯注的“紧”交替结合,对血管、经络等外力难及的机体内部结构产生良性的按摩刺激作用。

再次,导引术中,虽然也讲究动作圆润自然,衔接顺畅,某些功法亦有“功走圆道”“逢动必旋”的要求,但就导引术这个项目整体而言,对“圆”的强调程度远不及太极拳。它更侧重于“引伸肢体,动诸关节”,抻筋拔骨、屈折拧转,躯干四肢的全方位运动皆力求无限延伸、做到极致,以最大限度地达到牵拉经络、活利关节、强筋健骨、摩运内脏之功效。

3 攻守兼备与重人贵生:太极拳与导引术之内在价值诉求不同

同样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引术和太极拳,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和祖国医学的滋养,均蕴含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变化的辩证观,动静互涵、内外兼修的养生观,在内涵与外延、理论与技术上都呈现出互涵互用、极其相似的形态,有着美美与共的技法特点。在外部表现形态上都有着松静自然、祥和安坦的技术风格,柔和徐缓、中正安舒的动作特征,是典型的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而这正是它们常被误读混淆的主要原因。其实,二者在看似如出一辙的形态下,其内在价值有着显著的差异。

前文已述,太极拳属于武术的范畴,而武术起源于人与兽的相搏,很快和人与人的格斗、搏杀、战争、军事接榫吻合,长期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兵技巧”,以勇力击斩敌者始终是武术技击本质的铁律。[9]作为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拳种,太极拳的攻防、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等手段的运用,无不体现着“攻守兼备”的技击属性,讲究“招招有法,法法能用”,有很强的实用性,力求“击必中,中必摧”,故其动作均有明确的实战含义,无论手法、腿法都有规定的力点和招术,所有手、眼、身、法、步都是围绕着攻防技击的目的服务的。其对抗形式的推手更是以胜负为目的的格斗类项目。《拳经》载:“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丟顶”,处处透露着严谨的攻防意识。《太极拳论》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实际上也是对太极拳关于攻防格斗的外部形态的精彩表达。太极拳中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在两两较力和实战中关于对“时机”的把握,在两两较力中,如若如果劲力过早,达不到引进落空的效果,谓之“不及”;而如果劲力过晚,则贻误战机,失去发拿对手的有利的时机,谓之“过晚”。即便是在格斗功能淡化,健身功能日渐突显的今天,要练好太极拳时依然需要怀着“无人若有人”的意识,充分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才能使动作准确、富有内涵,以收获最佳的锻炼效果,真正达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功效,领悟太极拳的哲理,因此,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从动作表达上,太极拳都是一种以“技击”为本质的攻防格斗技术。虽然太极拳在社会变迁中其价值诉求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健身作用日渐凸显,但攻守兼备依然是太极拳内在的价值诉求,失去了这一点,“拳”将“非拳”了。

“导引”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庄子·外篇·刻意》中:“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0]“为寿而已”是其主导价值取向,实际上,贵生观一直是中国古代长寿养生思想中最基本的认识范畴之一。[4]7《淮南子·泛论训》中便有“天下莫贵于生”的观点。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也表达过“后天之弱者当之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但使表里无亏,则邪疾何由我犯,而两天之权,不在我乎”的观点。儒家董仲舒也提出“寿有短长,养有得失”的看法。这种“重人贵生”的思想推动了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导引术的发展便是对重视生命这一思想的实践和探索。“重人贵生”的思想也很早就渗透于导引术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导引养生术发展的内在成分,使导引术在发展中趋向于在理性规范下追求养生健身的价值。

从上古先民利用舞蹈来宣导气血、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利湿消肿,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病痛,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彭祖、王子乔等为代表的隐居山林、专事养生的术士;从两汉三国时期,黄老之学的兴盛,到王公贵族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从导引术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健身和疗病作用的医疗体操,到被医家和养生家广泛应用;从导引术理论和技法上的丰富,到系统展示导引健身和导引疗病之法的《却谷食气》《导引图》《引书》等导引专著开始出现;从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开创仿生导引和导引套路之先河的“五禽戏”,到葛洪、陶弘景、巢元方等大批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家经过对导引术潜心研究后,编纂对后世影响颇深《黄庭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诸病源候论》等巨著。导引术的兴盛繁荣无一不是对“重人贵生”思想的全面诠释。

可见,导引术的产生源于古代先民谋求自身生存繁衍而主动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需求,在后来的变迁中形成“闲心与劳形”的特点,即精神悠闲,形体运动,动作并不具有攻防含义和体育竞技的属性,是传统体育养生的典型代表,本质是“重人贵生”;而太极拳作为武术的范畴,其根源是武术中的防身自卫、克敌制胜的需求,所有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皆服务于攻防格斗,习练时需聚精会神、意在实战,属于武术的范畴,本质是注重表达攻守兼备的技击之术。两者的价值诉求有交叉重合的部分,但也存有显著的差异。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东方养生体育代表的太极拳、导引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发生转型,健身主旨得到进一步确立。太极拳也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全球化的健身运动,太极拳和中国导引养生功法的交叉和融合正在进一步的加深,而且也从未停止过。历经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导引术和太极拳,其运动理念、价值功能正朝着趋于一致的“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方向发展。在如今倡导积极老龄化、治病于未然的社会背景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导引术和太极拳正逐步与中西医学、现代体育有机结合,共同勾勒出传统体育养生与医学、文化相融的新局面,“内外兼修”“形神兼养”,为处于纷繁浮躁中的现代人提供身体的养护和内心的关照,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6-21.

[2]清·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66.

[3]秦·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4.

[4]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6]吴公藻.太极拳讲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5:18.

[7]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

[8]余功保.董家太极——董英杰太极拳传承与精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52.

[9]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10]陆永品.庄子通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2.

Harmony in Diversity:Com parison Between Taijiquan and Daoyin Regimen

TAO Shuoxiu1,2,YU Dinghai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2.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106)

Taijiquan and Daoyin Regimen are two unique cultural forms of Chinese sport healthmaintenance.Both originating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most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ir similarities but neglect their individualities. In order for both events to develop and people to do exercise properl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ir essences and to definitely grasp their similarities and individualities.This research deeply analyzes their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ssential features,movement connotations and value pursuits.

Taijiquan;Daoyin Regimen;comparison research

G85

:A

:1001-9154(2014)12-0045-04

G85

:A

:1001-9154(2014)12-0045-04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研究项目(QG2013022);四川省体育局研究项目(SCQG2014A001)。

陶朔秀(1985—),女,四川成都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学与传统体育养生。

2014-09-12

猜你喜欢
技击习练太极拳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