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

2014-12-05 01:32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
高教探索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高校后勤后勤

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是建立现代大学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现代大学文化在服务师生上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中山大学后勤改革管理实践,分析高校后勤的服务与育人功能,研究在大学文化视野下建立现代高校“大后勤”管理服务体制的相关问题,探索在社会主义办大学格局下的高校后勤的治理与建设工作。

关键词:大学文化视野;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服务成了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的制度建设[1][2]、高校后勤社会化[3][4]、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5][6]、现代大学体制下的高校后勤等方面[7],较少有学者研究在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在建设现代大学体制中,高校后勤扮演着打点校园馆舍、服务师生后勤的大学精神家园的拾掇者与精神守护者的重要角色,担负着“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服务,两育人”)的重要职能。因此,在大学文化视野的大格局中建设现代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以中山大学后勤管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案例,研究在大学文化视野下建立高校大后勤管理服务机制的相关问题。

一、大学文化、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

大学文化沐浴熏陶着一代代大学人,使其自在地成为大学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人。鲁迅在康乐园的小礼堂开堂授课,影响着一代康乐人,其言行又得以代代相传,成为大学文化的体现。《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成为中华文化对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其言辞在今天的大学校园校舍中处处可见。广州大学城处处都有“明德园”、“至善园”等承载文化符号的建筑。可见,大学文化已成为维系大学人共同的精神纽带。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已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两大基石。教授是学术的创新者与传播者,担当着大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角色。教授治校代表着大学首先是一个学术命运共同体,而大学也因一代代教授的存在,逐渐沉淀为大学精神与文化。在康乐园中陈寅恪博古通今的讲学正是大学文化精神之荟萃。民主管理,是大学一切管理服务的共同约定与宗旨,为大学文化精神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学中的后勤管理等事务也受民主管理之精神制约。

二、 高校后勤治理与大学文化传承

高校后勤研究一直以来都徘徊在社会化与公益化取舍之中,在如何构建满足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之上进行探讨。学术界和实践者从后勤的制度建设、市场化运作方面展开了诸多研究。王艳等研究了高校后勤的组织特性,提出高校后勤具有非营利性、科层性、服务性等基本属性,并具备前瞻性、依托性、市场性等特殊属性。[8]吴悦结合厦门大学后勤工作实践,提出了后勤集团的发展战略模式。[9]闫冰以郑州大学后勤改革为例,研究了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后勤制度改革。[10]另外,齐宏欣还分析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11]。梁立军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四个建设”[12]。

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大学文化之传承是立校之本、治学之基、育人之魂。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首先应该是在大学之共同文化精神下开展的民主管理与服务工作。研究高校后勤理所当然也应纳入到大学文化传承的大视野中进行。盛裕良从文化视角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总结了高校后勤改革中由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等变化所表现的文化现象。[13]而从更宽广的大学文化传承的视野中来看高校后勤改革,则是大学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承载与体现。从中世纪做高深学问的大学,到近代美国大学提出的应用型大学,以及今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展开而出现的日益普及性的高等教育,高校后勤也随之发生变化。高校后勤在中世纪大学中仅限于教堂维护、庄园耕植等服务少数精英的工作,而在今天服务对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数量和空间的跨度都急剧增大,今天跨校区办学已成为很多大学的常例,数万学子济济一堂也成为大学校园的常事,这些都给高校后勤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更好地满足高校育人与大学文化的传承,也逐渐成了高校后勤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管理·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三、高校后勤治理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学治理工作,对推动高校后勤的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高校后勤,一般而言是指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师生生活提供保障和服务的活动、机构和人员的总称。从1999年于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开始①,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也触及了高校后勤中的许多固有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后勤体制滞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高校后勤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涵盖安全保卫、公房管理、物业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工程管理和水电管理等诸多不同的领域,其正常有效运转,有赖于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与精密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紊乱,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目前较多高校后勤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管理实际,制约了高校的整体发展,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协调不够顺畅。一方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导致多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部门职责中存在薄弱环节或“真空地带”,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工作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工作部署上难以进行宏观把握和整体安排,具体工作的开展亦不免掣肘;同时,由于师生对学校各后勤部门之间的分工缺乏清晰的了解,导致投诉无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也无法更好发挥师生的督促作用,不利于后勤部门提升其服务质量,无法真正承担起传承大学文化的重任。

(二)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无法满足传承大学文化的要求

高校后勤管理较为繁琐,工作人员往往容易陷入重复的日常事务的处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应减少,对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等研究不足,对后勤社会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专业技术规范的掌握不够熟练,易出现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的现象。这无疑不利于后勤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没有形成一个吸引优秀人才和专业人士加入的用人机制,无法使后勤管理和服务者在深刻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

(三)高校后勤管理滞后于高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后勤管理作为服务性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制度化、规划范和程序化的必要性,唯有以此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服务。然而,工作流程缺乏梳理、制度建设相对薄弱,却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也导致了管理程序繁琐、混乱以及效率不高等后果。这与大学严谨治学的文化不符,无法使大学在有序、规范的管理中维持大学文化传承的校园环境,混乱、喧嚣破坏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宁静。

(四)高校后勤没有担负起大学文化传承的组织角色

现有高校后勤过多关注于社会化、市场化等层面的制度建设问题,而忽视了其所应担负的大学文化传承者角色。所谓一草一木、一碑一传皆文化,“三服务,两育人”中体现的也是高校文化的点滴渗透。现有高校后勤的治理与建设理念,往往并未与高校文化传承、大学精神秉承融为一体。

四、大学文化视野下的中山大学后勤管理体系创新

面对上述高校后勤治理中的诸多问题,中山大学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三服务,两育人”的现代高校后勤建设理念,推动高校后勤改革与研究。具体而言,近年来中山大学的后勤改革有以下内容。

(一)构建“大后勤”,服务“跨校区”的大学文化建设

自2002年始,中山大学对后勤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并逐步形成了由总务处、房地产管理处、保卫处、基建处、后勤集团构成的“大后勤”保障和管理体系。经过多年实践,该管理体系基本上保证了学校各项后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及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统一管理。但是,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大后勤部门之间仍存在某些管理职能不够清晰,责任不够明确,延伸管理不够到位,与校区属地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不够顺畅等问题。因此,中山大学从2012年起,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2013年底确定了后勤机构调整方案:将全校所有维修工程管理工作归口总务处负责;新增学校节能减排管理职能,由总务处负责;将原房地产管理处的物业管理职能划归总务处,并进一步明确了房地产管理处在校区延伸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

通过机构调整,针对中山大学多校区办学格局,探索了更合理、高效的后勤服务管理机制和模式。这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勤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构建适合于中山大学校园文化的后勤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机制的理顺,使得大学文化精神在跨校区、“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中得以传承与延续。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作为老校区较好地沉淀了中山大学文化精神的原汁原味。而对于新建的珠海校区,尤其是大学城校区,通过构建“大后勤”服务,推动了“跨校区”的大学文化建设,使得“康乐园”沉淀的大学文化精神在新校区得到传承和新生。

(二)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通“大后勤”

中山大学于2012年初提出,并在2013年4月确定了大后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该会议成员单位包括:房地产管理处、保卫处、总务处、基建处和后勤集团。原则上会议每两个月召开1次,旨在确保各后勤部门及时掌握全校大后勤工作的整体状况,充分了解与把握学校各项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涉及多个后勤部门的问题,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会议纪要由秘书单位编写,校长办公室印发。实践证明,大后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加强大后勤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大后勤工作的民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打通“大后勤”提供了保障,使得大学后勤治理能站在更高的顶层进行设计,为大学文化跨校区、跨部门传承,“三服务,两育人”后勤理念的贯彻奠定基础。

(三)提升后勤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运作

高校后勤若没有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运作,各项工作就是一盘散沙,更谈不上大学文化传承。为提升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后勤”治理水平,中山大学把后勤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运作作为后勤管理的重要建设方向,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加强了人员培训。2013年,由中山大学总务处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了全国和全省的多项专业培训,并相应获得国家和广东省的各种资格证书,同时还自发组织员工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实现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其次,加强了标准化管理。例如在物业管理方面,先后对多所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进行调研,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翔实的资料,在借鉴学习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的范围、内容、数量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核定了管理成本,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和奖惩体系,健全了各项制度,使全校四个校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统一了体系,统一了标准,统一了工作部署。第三,加强了制度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中山大学总务处于2012年10月底系统地启动了制度建设工作,对部门职能、各科办工作职责及岗位职责进行严格界定,对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认真梳理,并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将以上内容汇总而成的《中山大学总务工作手册》(试行版)于2013年底定稿付印。该手册的出台,对提升总务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高校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从高校建立以来一直担负着人类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而高校之文化、高校之精神也是高校一切工作之根本;高校后勤也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后勤机构,其特殊性正在于高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在大学文化视野下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把大学文化传承作为后勤工作之基,以“三服务,两育人”作为高校后勤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言“大学者,非谓大学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了大师的高校还能有什么,脱离了大学文化精神的后勤建设就只剩下“大楼”了。

注释:

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初见于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校后勤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8]王艳,许立冬.新时期高校后勤组织特性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4(3):8-10.

[2][9]吴悦.后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4(2):14-16.

[3]曹升元,陈国政.近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热点考察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3):87-92.

[4]徐建国.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4(1):38-41.

[5]侯建设.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

[6]孙守春.基于精细化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9(5):88-90.

[7]范文革,姜群瑛.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高教研究,2013(9):90-93.

[10]闫冰.深化后勤改革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提供可靠保障——郑州大学后勤改革纪实[J].高校后勤研究,2014(2):8-11.

[11]齐宏欣.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115-117.

[12]梁立军,张凤昌.浅谈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四个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9-90.

[13]盛裕良.改革催生新的经营服务和发展理念——从文化视角看高校后勤社会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90-91.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高校后勤后勤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后勤服务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