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的研究

2014-12-06 10:31曾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运动队

曾伟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68)

原国家教委在1987年首次确定了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学校,大学“体教结合”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开始试水。20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大学“体教结合”模式有力推动了高校竞技体育的逐步发展兴盛,其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具备的优势逐渐彰显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名列金牌榜榜首,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金牌大户后,在中国体育面临转型良机的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体教结合”政策,加强“体教结合”研究,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大学“体教结合”,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课题。

1 高校“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以“三级训练网”为标志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框架,并随着国家一系列倾斜政策的配套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同时也验证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的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级训练网”培养体系无法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共同需求,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短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却体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和优势,能在遵循体育训练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发挥运动员个体潜能,从而最终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繁荣发展。因此,切实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高等院校就必须走“体教结合”之路,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全新的、依托教育系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为推动我国体育转型,建立真正的体育强国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

2 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

“体教结合”推行至今,多年的摸索实践还未实现当时的初衷,高校教育体系内尚未形成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机制。表现为在奥运会、全运会、大运会等大型运动会上,参赛的运动员都还是在体育系统中产生,选拔选手、组织比赛也是体育部门一家操办。而进入大学系统的运动员,大部分竞技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或是从省市专业队淘汰下来的。一些获得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也只是在专业队取得优异成绩后才进入高校学习的,有些甚至只是把名字挂在学校,而平时的生活、训练都是在专业队里,到学校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成了一句空话。可以说,高校尚还不能为竞技体育输送较多优秀人才,只能起到解决部分后备人才出路的问题。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在于以下因素的制约。

2.1 学训矛盾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竞技后备人才,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学校期间“学和训”两方面要一起抓,且两手都要“硬”。然而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现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多是从省市专业队、青少年体校中淘汰的运动员,他们的文化底子薄、学习成绩差,在进入高校之后为了将来能够顺利的毕业,就需要完成系统的文化课学习,这样要花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就会影响到系统的训练,最终导致运动竞技水平上不去,达不到为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习和训练都做完美有一定难度。

2.2 训赛矛盾

比赛是提高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考察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国家体育部门掌握着各种赛事资源,参加这些赛事就必须到体育部门进行注册。由于体育部门制定的注册制度,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不能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注册,学生运动员失去了参加很多比赛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出走。如由著名教练于芬执教的清华大学跳水队由于缺乏参加大赛机会,导致手下队员流向各省市专业队。我国的高校高水平的竞赛机会很有限,除了4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省的大学生运动会外,还有一些极少的单项锦标赛和省内较小规模的竞赛,赛事次数少,导致很多项目的运动员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只训练不比赛的窘境,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光练不赛,难以做到以赛促练。

2.3 训教矛盾

这里的“教”指的是教练员。目前,现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是由体育教师担任,他们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系),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较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也有一定的运动专项技术和训练水平,但很多教练员从未受过专业运动训练,缺少专业的训练方法以及大赛经验。运动训练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显然一般的体育教师是不能胜任的。而从专业队聘请的教练员虽有很强的运动专项技术和训练水平,但大多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单一,也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

2.4 运动训练经费不足

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所需要的设备、器材以及运动员的服装、营养等,甚至是体育科研,都需要有大量经费的投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有限的经费远不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的有关规定,运动员人均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应为4000~5000元,但大多数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由于我国高校竞技运动水平较低,加之其体育市场尚未成熟,企业很少介入,所以高校运动队没有自身“造血”能力。经费的不足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力不从心。

3 高校“体教结合”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研究,大胆改革创新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大力开展竞技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途径研究与探索实践,开展竞技体育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相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运动队的实践。

3.2 科学训练,学训并重

实施学训并举、实现体育专长与其他学科专业培养的无缝结合是运动员培养的必由之路。特招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是学生运动员而不是运动员学生,他们应该向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完成在大学期间应修完的所有课程,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和品德素质。其次的身份是运动员,学校课程应围绕专业特长的培养需要来开发和设计,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在不影响文化学习的情况下,保证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提高运动成绩,减缓学训矛盾的冲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3 发挥大学生体协的作用,形成独立的竞赛体系

2003年是我国“体教结合”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首次以教育部牵头组团参加第二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中国大学生体协具体操办,这无疑促进了大学生体协运作赛事机制的迅速发展。各单项协会应该加大本协会体育竞赛的推广,组织各个层面的高校体育竞赛,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增加竞赛的次数和质量,推动竞赛市场化进程。

3.4 提高教练员专业化水平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迅速,教练员在竞技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我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现状,我们认为应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元教练结构,实现素质跨越提升:第一,提高教练员的学历层次,把一些责任心强、德才兼备、专业与理论知识面较广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充实到教练员队伍中去、或采取进修等手段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第二,聘请高水平专业队知名教练到学校授课、或直接引进到学校带队等方法全面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3.5 加大投入,增强自身“造血”机能

目前,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学校财政拨款。学校领导应该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发展,对学校现有队伍加大经费投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推向市场是大势所趋。我国CUBA、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赛事能如火如荼地开展,就证明了这种做法,不仅是实现经费结构多元化,同时也是加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寻求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是近年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新的方向。

4 结语

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希,在清华期间致力于在综合性大学推广体育教育,跳水、田径、射击三支高水平“体教结合”运动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陈希部长也曾坦言,摸索一套新制度并不容易,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矛盾还没有找到完美的协调,助理教练员的聘用及奖励制度也一直不完善。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同志指出,体教结合搞得好,可以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可以说体育界、教育界这2位部级官员都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政策上的考量和顶层设计思路,中国要想从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举国体制,必须以创新精神加快转型,结合新的社会形势,发展新的育才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新形势下,“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

[1]董淮南.关于“教体结合”训练体系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1,22(1):23-25.

[2]高雪梅,须晓东,王光磊.目前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7):8-10.

[3]牛进平.“体教结合”培养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5):61-62.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运动队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