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性比较

2014-12-06 11:38,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竞技体育竞技

,

(1.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2.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多维视角下“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性比较

金成平1,胡亦海2

(1.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2.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多维视角对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下位概念,竞技运动实践的发展变化是导致竞技体育概念变迁的根源;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作为存在载体,通过其自然属性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属性;竞技运动的本质体现在自然属性,反映着身体性、运动性、竞争性等本质属性;竞技体育的本质体现在双重属性上,反映着自然性、社会性、组织性等本质属性;据此,竞技运动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竞技体育在社会科学范畴。研究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在多维视角下展现的差异性,是对两者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

多维视角;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差异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并同世界不断接轨的Sport的概念体系。而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关系,由于牵涉到二者的概念和定义的本质属性和外延的准确性,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争论甚为激烈、但迄今为止也并未有定论。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最早从同一英文单词“sport”翻译过来,当时未对二者进行辨识区分,导致二者在理论上认识的偏差。本研究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历史变迁、争议焦点的归纳,进而从多维视角下审视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差异与联系,旨在澄清人们对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概念的模糊和偏差认识,并对二者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有更全面准确的把握。

1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概念争论之回顾

1.1 概念争论的焦点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事物本质属性的集中反映[1]。概念有内涵与外延。到目前为止,鉴于对主要文献[2-5]概括:“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夺取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定义,几乎成为一切重要文献研究的引证词义。国内[6-9]主要从运动学角度对竞技运动加以注释,部分体现了教育学思想,有如下特征:1)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作为竞技运动追求的目标。2)竞技运动实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而外文[10-13]则体现了竞技运动娱乐功能思想,指出现代竞技运动的概念及内涵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竞技运动概念是一个多义性概念;具有身体活动性、规则性、娱乐性、竞争性及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本质属性。

竞技体育内涵主要观点如下:竞技体育是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过程,包括两层涵义——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是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独立形成的社会事项,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而对竞技运动内涵的分歧:1)认为竞技运动就是竞技体育,简称运动。2)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上位概念。不仅是竞技体育实现目标的直接手段,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实现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3) 担当一定的社会目标和任务,在特定社会运行机制和体制下的承载。4)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物质形态和载体,通过运动属性的实践途径达到社会属性的育人,双重属性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其完整的本质属性。而关于Sport内涵主要有:1) 各种游戏性、竞赛性运动或身体运动的总称。2) 竞技运动竞争夺标的特性,促进人发展的教育功能,侧面折射出竞技运动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影响功能。3)竞技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上指所有的体育活动包含游戏、休闲、健身、竞赛;狭义上指竞技性的身体运动,即竞技运动。

1.2 概念争论的述评

鉴于国内文献只从目的上对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加以解释,总体来看,争取优异成绩的目标取向显现出两者的共性特征。但由于未对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进行界定,客观上把概念的外延缩小化,其目标与实际操作上的盲目性也就在所难免。在现实中,竞技运动不仅包括训练和比赛,还包括其他体育活动。外文文献阐述竞技运动其社会功能及内容要素,肯定其娱乐功能,也肯定了其竞争性和教育性的本质。这无疑与我们对概念理解相去甚远,而这些显然是更接近“竞技运动”本身的属性。相对来说,国外对其概念的理解似乎更全面一些。

在内涵的认知上,不难看出已意识到竞技体育不只涵盖身体(运动)活动,但这类认识尚未阐明。其一,未从内涵上揭示其具有的运动和社会两层面(两属性)之间的关系。其二,似乎跳出竞技运动是“社会活动”的局限,但在具体操作使用中却等同“竞技体育”概念的使用,形似区别质无区别。其三,对竞技运动自然属性的认识局限于夺取运动锦标,没有从更广的范畴把握竞技运动。其四,中外译文术语混乱,表现为同一文献术语表意不同,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将词义内涵扩大或外延缩小,从而断章取义地加以赋意。显然,对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概念的争论尚没有满意的答案,其内涵与外延也没有得到有力的佐证。

1.3 概念争论的实质

要了解竞技体育概念的复杂内涵,进而辨识“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首先对影响体育的概念界定的(项目包涵的)社会实践性、社会性和“运动”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14]。

“体育”在我国的理解,首先与外来词的引入、以及受不同社会文化和心理意识的多因素影响,几乎所有的翻译者都按自己的理解去主观赋意。既有科学概括的宏观定义,也有从不同视角对某项属性、因素或特征进行的微观性定义,还有按“属加种差”讲行的科学的逻辑定义,以及按前科学概念的语义阐释性为特征的语言学定义[15]。显然,这些形式多样的定义对全面认识和把握sport概念大有裨益,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其次,从体育概念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来看,体育概念具有动态性与发展性。再次,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是一种融入社会各方面的综合体,越来越凸显其社会关联性和多种功能与属性;体育已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属性: 一个是运动属性(自然属性),另一个是运动和社会相联系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对此,我们对体育概念之探讨就是要重视体育实践的发展性与变化性,探究体育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动态变化。而作为下位概念的竞技体育,它只是体育在社会某特定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同样经历着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的有序过渡和发展进程,揭示出各自的时代背景与各自特征。

2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差异性比较

2.1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内涵外延比较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相比是一个极具文明化、综合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社会体育活动。通过竞技运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词义的演变可以看出,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势发展以及各项竞赛活动在全球的广泛举行,竞赛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活动,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凸显其社会意义,业已成为人类生活中规模最为巨大的一种文化形态。而当运动发展到了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结构化,此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譬如在中国)便演变成一种社会设置,旨在强化国家意志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总体发展的目标之一。毋庸置疑,竞技体育一词已成为我国独有的概念体系。运动层面,作为一种特有的(身体)活动形式,它有助于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技能。社会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种属性,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竞技体育不单单是(身体)活动、是运动,从社会层面来看,它是一个涵盖多重社会属性的综合体。

基于以上认识,竞技体育具有运动性和社会性两个层面[16],前者是竞技运动,主要指身体性活动或运动,而后者主要指承载一定社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的社会性构成,包括多维社会属性等;“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下位概念,竞技运动构成了竞技体育的内容体系和物质形态,是规范化了的专门运动形式的总称。两者关系是隶属与包含、内容与领域的关系,故“竞技运动”不应指代扩展到包括社会层面的竞技体育整体。但这也是两个相互交织融合的层面,即社会性层面是指通过自然属性的改造达到对人社会属性塑造之目的,突出于社会属性。可见,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竞技运动是实现竞技体育目标的载体,有它自身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它以“身体性活动”为基准,强调通过运动的手段强化改造人的运动能力。竞技运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分别涵盖不同的对象和领域,高水平竞技体育只是其一。显然,竞技运动也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发展的手段和方式,只是它在各个领域作用和目标的不尽相同。

2.2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本质比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统一,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两者即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为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竞技体育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去探寻竞技体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特殊规定性。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从整体上看都是一个系统,这种系统由若干子系统(包括要素、环节、部分、层次)有机构成。事物的系统不是部分的简单罗列或堆砌相加,而是通过各部分的交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联系来反映,并表现出多种特征。因此,研究本质就是要研究竞技体育的各要素或部分之间在相互联系、作用中显现出怎样的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如何变化发展,以及发挥出何种作用的。

竞技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主要结构上看二元结构使竞技体育至少具有双重的属性:前一种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能改变人的运动能力这种属性上,这里称之为“自然属性”;构成自然属性子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反映着竞技运动特定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正是我们探讨竞技体育运动层面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后一种则主要通过竞技运动手段的运用来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来体现,故称之为“社会属性”。

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看,竞技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要体现和强调的是通过竞技这一因素的拓展和深化,强化竞技的作用与功效,即人和运动的关系。竞技运动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正是通过其具有独特的生物改造功能来完成的,这种通过竞技运动对人体运动能力的改造在不同领域和层次都得以彰显。从以上对应的功能特征分析中,本研究认为“竞技运动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与改造”。而竞技体育既然拥有双重属性的结构,显然,其本质就是由这双重属性之间交互作用来决定的。即通过对人体自然属性的改造使主体充分认识竞技的价值,并和其他体育形式相互配合在一起,达到对社会人的塑造,最终实现体育之目的。因此,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竞技运动为载体,通过对人体自然属性的改造,达到对其社会属性的塑造之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

2.3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本质属性比较

现代哲学研究认为,本质属性是指不同事物本质之间比较后的标志性区别。由此可知,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就是指其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

通过对竞技运动本质分析找到了竞技运动的“属”概念,为此还需要在自然属性的范畴中,对以下的几个反映本质属性要素( 身体性、运动性和竞争性) 进行探讨,从而更全面把握竞技运动的本质特征。1)“身体性”应成为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因素之一,竞技运动之所以成为体育就在于竞技运动的身体活动是以身体发展为基本目的的。2)“运动性”也就是说竞技运动最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运动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发展,现代竞技运动分为不同层次,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对身体的训练和改造。3)“竞争性”竞争导致竞技结果的不确定性,从play到game到sport,竞争贯穿于竞技运动过程的始终,使得竞技运动的魅力无限拓展。竞技运动主体的实践必须依靠身体性来完成,同时运动性是自然属性中体能的付出、技能的展现和心智的反应,竞争性又体现出竞技运动的目的和价值。竞技运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体运动的本质。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认识多是从竞技运动水平方面,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即社会建制、事业、职业、产业等新的社会结构。为此,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属性的范畴中,对以下的几个反映竞技体育本质属性要素( 自然性、社会性和组织性) 进行剖析,从而更全面把握竞技体育的本质特征。1)“自然性”,所谓自然性是指“竞技运动”自然属性界定中所揭示的所有本质属性。2)“社会性”,则主要指竞技运动和社会相联系这个方面所表现出的社会关系。3)“组织性”,竞技体育呈现技术专业化、规则标准化、竞赛组织结构严密化等社会特征。属于这些方面的属性有:通过竞技体育的自然属性对人体的生物、运动、心智属性发生某种作用。社会属性可认为是自然属性的派生和扩张,蕴含着人们活动的目的性、动机性等属“人”性的社会特征。固然,这是两个相互交织融合的属性,竞技体育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才表现出极大的功能与价值。

2.4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研究领域比较

2.4.1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研究背景比较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不同的研究背景表现如下:“竞技运动”的研究路径主要以探寻其“本真意义”为前提,着眼于竞技运动的术语起源和引入时期作为重要研究背景。站在追求本源的立场上,旨在通过考察竞技运动的起源、词源及语义演变揭示竞技运动的最初本义和本质,其思维特征是侧重于竞技运动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内涵与外延,考察竞技运动的“本真意义”与基本属性,进而揭示本质属性。

而对“竞技体育” 的探究途径则多半以当代竞技体育实践为研究背景,着眼于体育实践新的变化和新的动向。以追寻竞技体育的时代背景为前提,以概念是动态变化的为立论基础,从考察概念与竞技体育实践的关系出发;从认识的内容来研究其概念,侧重研究竞技体育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考察竞技体育概念发展是认识的结果,以当代体育实践的扩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其思维特征是侧重通过探索竞技体育实践领域的拓展过程,解释近现代我国竞技体育实践转变的缘由及脉络。进而揭示竞技体育的特性与其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从而揭示出各自属性所反映的本质与现象特征。

2.4.2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研究范畴比较

2.4.2.1 竞技运动具有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竞技运动是人的生命有机体的运动,是竞技体育的内在特征、本质与核心。正是其具有的自然属性,才使竞技运动在人类社会中体现出它独一无二的价值,满足着社会的各种目的与需求。对此,竞技运动的本质主要是自然属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根本属性应为竞技运动所独具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竞技运动的自然质是通过人体运动来体现的,研究这种自然质就是要把从事运动的主体——人作为生物学上的个体来看待,揭示运动对人体的作用、功效,即人和运动的关系。换言之,竞技运动的自然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加以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科学是竞技运动的学科核心,它主要属自然科学研究范畴。体育的任何学科如不考虑“运动”这一根本特征,将成为无源之水。为此,如何对人体生物属性的改造正是我们对竞技运动研究的主要领域。

2.4.2.2 竞技体育具有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而对竞技体育的研究仅停留在自然属性的研究是不够的,因为竞技运动本身并不能回答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出对它的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这种需要,以及这种运动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将起到何种作用和社会目的,以及如何才能得以发展等问题。所有这些,只能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属性予以说明。“所谓实践的社会性,主要指的是任何实践都是由作为社会主体的现实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社会条件下所从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活动[17]。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竞技体育不像自然属性仅仅孤立地体现于人体运动本身,其实践活动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主体的准确把握,其功能在于保证竞技体育实践活动按照合乎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显现出竞技体育实践活动总是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之间交互的关系。实践表明,社会环境(社会层面)的因素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关系均体现出竞技体育实践活动的社会性。诚然,人的体育实践能力不是天生的,竞技体育实践活动都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属性正是我们主要的研究领域。

2.4.2.3 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本质属性的相关性

“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核心和基本手段,竞技体育是竞技运动的发展舞台”[18],用当前流行的博弈论话语来说,竞技运动是竞技体育的“关键加入者”。当代竞技体育业已形成了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的开放系统。竞技体育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虽然有着不同的基础和研究对象,但不是彼此孤立的。从竞技体育的总体上看,其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它决定了自然属性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当然,人的社会性是不能脱离开人的自然性而存在的。同时,人的生物学特性也不是孤立的,它以新的方式包括在人的社会属性当中。脱离开社会,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考察人的活动和行为只能走到末路上去。因此,竞技体育的两重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竞技运动的自然属性是基础,竞技体育的社会属性是主导。从事竞技体育实践和研究,时刻不能忽视竞技体育的这两种属性及其辨证关系。

3 结束语

从多维视角对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进行了差异性认识和系统性诠释。研究认为,竞技体育和竞技运动二者既有共性之处又有不同方面。竞技体育一词是竞技运动实践的发展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其概念体系中的内涵与外延均对应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任务。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作为存在载体,竞技运动则以竞技体育作为发展的舞台;它们的联系表现在都含有自然属性,但显然不能等同。不同之处在于竞技运动更加体现自然属性,竞技体育更加体现社会属性。竞技运动的本质是通过运动之手段对对人自然属性的发展与改造,这一本质反映着身体性、运动性、竞争性等本质属性。竞技体育的本质体现在它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通过对人体自然属性的改造实现对其社会属性的塑造之目的;反映着自然性、社会性、组织性等本质属性。鉴于此,竞技运动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竞技体育在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当然,从事竞技体育实践和研究,两者的辨证关系至关重要。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7-18.

[4]韩丹.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体育与科学[J],1999,20(2):18.

[5]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

[6]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 现代汉语大字典[M].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 2002:2788.

[7]周西宽,唐思宗,等. 运动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79.

[8]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10-12.

[9]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13.

[10]林同济,等.新英汉词典[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8,233,1332.

[11][苏] B·H·普拉托诺夫,竞技运动理论[M]. 高校联合出版社,1987:12-13.

[12][苏]列·巴·马特维也夫,姚颂平译.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13]周爱光.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6):5-6.

[14]熊文,张尚晏. 关于体育概念界定的哲学反思[J]. 体育学刊, 2007,14(1):9-14.

[15]韩丹.关于斯泡特(Sport)概念源流及定义的研究(上)[J].体育与科学,2014,35(2):66-73.

[16]张泽刚.“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之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 19(2):31-35.

[17]蔡成效. 论实践基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及其统一[J].江汉学刊,2005 (2):46-47.

[18]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58.

[19]唐炎,宋会君. 体育本质新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6-38.

[20]田箐,杨金田,等. 体育本质实践论[J]. 体育学刊, 2007,14(1):15-19.

[21]梁红梅,李金龙,等.体育概念的重新界定[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00-103.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ports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JIN Cheng-ping1,HU Yi-hai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2. Wuhan Sport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ports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rough researching on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cept change of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 is a subordinate concept of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sports as its carrier, realizes its social attributes through its nature. The essence of sports is its social attribute, which reflects its physicality,mo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etc. However, competitive sports emphasizes on its double attributes,reflecting its nature attribute, social attribute, system, etc.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ports mainly focus on natural science field while competitive sports focus on social science.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ports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s of beneficial exploratio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differences; nature attribute; social attribute

2014-08-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TY029)。

金成平(1983- ),男,湖北十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基本理论与运动训练学。

A

1009-9840(2014)06-0045-05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竞技体育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点的辩证思维理路研究
巧借题目变式,助力新题衍生
论档案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