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演讲对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启示

2014-12-06 00:33夏吉宣
对外传播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议题受众总书记

夏吉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次重要讲话,展示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他的讲话既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又贴近受众、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入神。

习总书记的演讲给了我们国际传播工作者以很大启发,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我们传播的内容为海外受众所喜爱和接受。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年的工作实践,主要从习总书记演讲对于我们提高议题设置能力、争夺国际话语权角度谈几点思考和启示:

一、提出“中国梦”,掌握涉华舆论引导权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此后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9次提到“中国梦”。这一系列的“中国梦”表述引起境外媒体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评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关注“这边风景独好”的同时,西方国家不断抛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甚至不惜采取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等恶劣手段,费尽心机地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我们提出的“韬光养晦”和“和平崛起”也被西方媒体作为“中国威胁论”的证据被误读和歪曲,质疑“崛起”①以后的中国,是否还会保证“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不仅是对外部世界对中国不够了解的现实情况的一个新的阐述,更是一次成功的国际舆论引导案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梦”这个字的表达更具有世界性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向国际社会传递与表达了中国寻求理解与认同的意愿与渴望。中国人有“中国梦”,美国人有“美国梦”,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可以说,“中国梦”不仅是每个中国人,也是全世界大多数民众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全球环境和资源可以负担得起的美好愿景。

“中国梦”的提出无疑大大拓宽了中国内容的国际传播空间,打破了国际涉华舆论长期以来被“中国威胁论”所裹挟的僵局。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通过讲述普通中国人理想中的“中国梦”,讲述他们通过勤劳和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的故事来拉近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感情,提高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二、提出新概念,增强国际传播议题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演讲中,还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提出一系列具体倡议: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从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积极稳固和拓展大国关系,不仅体现了我国外交“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新姿态,还得到各国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增强了国际传播中涉华议题的设置能力。

虽然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基调,但纵观西方媒体的涉华议题,主要集中在所谓的“民主”、“人权”、“中国威胁论”、环境保护、贸易争端和食品安全等“中国问题”上。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所做的具有价值预设的报道,借助强大的媒体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同时,许多在利益上依附于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对此类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形成了国际涉华舆论的固有格局。

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国际舆论中涉华的恶意负面炒作有所减少,但议题设置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需要改变以往“防守反击”的消极思维,不要等别人把议题炒热,再去解释和说明,而是要借助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倡议,采取主动策划、主动部署和主动调整的积极思维,在对突发事件、涉华舆情和受众关注等进行跟踪和研判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议题,增强国际传播的主动性。

三、使用生动比喻,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习总书记的演讲善于用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平实的话语中。比如:他在谈到青年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时说,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还使用英语语法的“进行时”和“完成时”来形象地比喻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赶考”、“抓铁有痕”等大白话来比喻党建和反腐工作的重要性等。这些语言和比喻非常朴实,但是寓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在国际讲坛上,无论是在非洲、在欧洲还是在拉美,习总书记都很注意利用当地的谚语、典故、名人名言和双边交往中的典型人物事件等来提升演讲的表达力和亲和力。

争夺国际话语权首先是要创新对外传播的话语表达体系与表达方式,适应国际受众的接受习惯,学习国际化的语言表述风格,比如幽默诙谐、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等。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翻译水平,善于借用对象国的语言词汇来阐释中国的故事,做到有效与深入人心的传播,增加国际社会对我们的了解与理解,减少误解与曲解,从容地出入于各种文化情境,做好“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工作。

国外受众同国内受众不同,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的受众有着各不相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需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国际传播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的原则,加强受众研究,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语制宜,才能做到了解受众、赢得受众,最终引领受众。

四、讲好故事,转变传统的官方外宣模式

习总书记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听众交流。比如:他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三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他讲了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热爱非洲以及中国电视剧在非热播的故事来阐释中非友谊深入人心;在巴西国会演讲时,他列举了200年前,中国茶农到巴西传授茶艺和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巴西创作的作品等事例来阐述中巴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程。他的这些演讲,从寻常百姓的视角入手,通过讲故事拉近了与所在国人民的距离,受到所在国民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在推动“中国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要舍弃追求立意高深,但难为受众理解、传播效果差的宏大叙事的传播方式,将“中国梦”解构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通过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以情达理,淡化宣传味道,去除官样化报道,真正让国际传播鲜活起来。

五、引经据典,大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在演讲中,尤其善于引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如经典的格言、警句、古语和诗词来佐证和阐释其观点。比如,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演讲中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他引用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诗句和孟子的名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②来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在对待文化多样性的眼光问题上,他表示应该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而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演讲赢得了国际主流思想界和舆论界的尊重。

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也应当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理论创新,如:和谐中庸、仁者爱人、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等,为“中国梦”注入具有原创力和吸引力的内容。通过传递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参与国际主流思想界和舆论界的对话,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影响有影响力的媒体,最终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注释」

①“崛起”一词的英文翻译(rise),本身就带有着强迫、强势、突破现有秩序的隐含意义。

②孟子这句话意为“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endprint

猜你喜欢
议题受众总书记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时局图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