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对外演讲的国际评价及启示

2014-12-06 00:34王洪波
对外传播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话语领导人总书记

王洪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国内外已经发表数十次重要的对外演讲,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除了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以外,总书记的演讲遍及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主要国家,以及二十国集团、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其受众范围广泛,既有各国领导人、国会议员,也有工商界代表、智库专家、青年代表等。这些重要的对外演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对于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意义。

一、国际舆论的总体评价

1.中国和平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备受瞩目。在境外媒体看来,总书记访欧期间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是中国对外阐释自身外交政策的典范。一方面就举动来讲,外媒对我寻求外界理解的努力表示认可,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公民社会组织发表公开演讲本身就是创新之举”;强调总书记作了一场“生动的”演讲,其间十几次提到“和平”一词,“努力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另一方面就内容来讲,外媒认为总书记就我立场,特别是国防领域解释得非常清楚,表示“中国军力的提升与大国地位并不矛盾,这是中国吸取鸦片战争、二战历史等教训制定的政策;并且中国没有向世界扩张的愿望,而希望成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合作伙伴。”

2.肯定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政策理念。国际社会对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政策普遍给予肯定。认为中欧“四座桥梁”论表明中国领导人立足长远,注重培植中欧关系的根系,增进具有不同背景的双方更好地相互理解;中非“真、实、亲、诚”方针是对西方批评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说法的有效回应,是确立中非关系在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正确指针;“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比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更有优势和可行性,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为中亚国家提供了一条生命线;“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空中楼阁,展现出中国的外交自信,中国早已成为影响包括日韩在内的亚太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拉命运共同体”将有力推动中拉关系迈上新台阶,符合双方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且有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南南合作。

3.积极评价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对于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和态度,国际舆论多给予好评。认为亚洲新安全观是“中共新领导集体更积极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显示中国“希望把握亚洲安全的主导权”;中国的文明观“传递出中国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中国作为具有源远文明交流传统的国家,“是当今世界的典范,向世人展示不同文明间可以通过交流和谐相处”;“开展全方位经济合作”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理念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为发展中国家未来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思路;首提建立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是“对现有网络环境管理模式的批评”以维护各国的信息主权,“无疑道出了巴西人的心声”。

4.中国发展模式获得理解和认可。国际舆论认为总书记对中国国情的介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解。其一,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外界应给予尊重,并建立机制“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其二,指出中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举措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政府远见卓识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缓解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其三,赞赏中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平等竞争环境的“具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二、对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启示

1、立足自身,敢于发出中国声音。总书记每次正式出访期间,都会在当地进行公开的对外演讲,主动发出中国的声音,为我们的外宣工作树立极佳的典范。以往在外宣工作中,我们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在一些重大、敏感问题或突发事件上失声,将国际话语权拱手让给西方国家,而在强大的西方话语权面前疲于应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在对外话语传播方面需要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前进,大胆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战略观点和看法。在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发展中国家权益、保护中国战略利益等问题上,中国需要敢于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中国的议题和建议。

2.力求准确,鲜明提出中国概念。总书记在表达中国声音时,尤为注重提出中国概念,明确表达中国立场,如“正确义利观”“中国核安全观”和“中国文明观”等。过去,外界认为中国对外传递的观点经常是模棱两可、不知所云,我们自己也时常抱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态,导致外界无法准确了解我们的态度和主张。中国循环式的思维习惯导致话语过于强调援引过去,而对未来缺乏战略话语的想象力。当前,我们需要切实提升话语的质量,要在善于“说新”上下功夫,特别是锁定新议题、提出新概念。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才能提高。

3.回应关切,直面应对重大问题。总书记的历次对外演讲都力图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例如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所谓的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等话题,屡次重申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并提出中非“真、实、亲、诚”方针、“亚洲新安全观”和“命运共同体”等加以回应。我们的外宣工作一方面要及时研判境外涉华舆情,对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切及时作出舆论应对,不给外界以猜测、渲染、炒作的空间;另一方面要重点围绕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特色等重大课题及西方对华长期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攻关,建立核心政治话语研究、外译和发布机制,争取在中国话语的翻译和表达上取得新突破。

4.追求简洁,传递中国丰富内涵。据我们统计,总书记的对外演讲多集中在2500字到4500字,长短适中,文风朴实。他的语言没有高调和口号,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和夸夸其谈,但所要传递的观点和信息非常明确、有力。比如,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用4000字的篇幅阐释了中法关系的四个特点,为中法关系未来发展提供了五点建议,还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观点明确、掷地有声,同时又能娓娓道来,让人信服。我们要善于深入浅出地表达,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国际表达要力求准确,传递务求迅捷,沟通追求效果。有时候一句倡议、一个议题、乃至一个概念,都比长篇大论的效果好。

5.贴近受众,本土话语描绘中国。总书记的演讲在国外受到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当地的语言表达方式,引述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故事,自然地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例如,总书记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三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在出访非洲时,他提到了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等。有学者统计,总书记在几次演讲中,讲故事的篇幅基本上占到了演讲总篇幅的10%左右。我们在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外宣三贴近”的总体要求,通过讲故事的方法,用开放性、感性化的方式主动与外国公众思想对接,在增强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做文章,在提高话语有效性上下功夫。

6.合理包装,打造领导人新形象。领导人的形象是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领导人也是展示国家形象极其重要的载体,他们在对外场合中的言行举止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总书记在对外演讲中常常会透露出不少极具个人色彩的细节,利用自己的亲身故事展现真性情、抒发大情怀。比如,“我是一个足球迷”;家乡在陕西;“年轻时读过很多俄罗斯文学作品”等。这些个人化的信息使大国领导人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生动,提升了领导人的亲和力。对于外宣工作者来说,应抓住领导人出席对外场合的机会,与外交外事外贸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提前设置议题,加大对活动本身的参与和宣传报道力度,宣传报道好领导人的形象,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和定义权。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领导人总书记
画与理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时局图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夏朝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