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原种冬季扩繁不同密度栽培试验

2014-12-07 01:06纪荣昌罗文彬李华伟许泳清邱永祥刘中华邱思鑫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原种种薯福建省

纪荣昌,罗文彬,李华伟,许泳清,邱永祥,刘中华,邱思鑫,汤 浩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350013)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和蔬菜兼用作物,福建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约8万hm2。但福建省冬种的马铃薯种薯除部分地区为上季春种马铃薯收获后留种外,其余基本为北方调种,约占95%。本试验从栽培密度方面研究马铃薯原种冬季扩繁的个体与群体关系,旨在探讨马铃薯原种冬种扩繁高产模式,为福建省大量扩繁马铃薯原种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清科教基地 (海拔20 m)薄膜大棚,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育的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种植的微型薯为组培脱毒苗扦插生产的健康薯,于2013年5月收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播种密度处理,每667 m2分别种植8000、7000、6000、5000、4000、3000株,各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2 m2,单垄(宽垄)4行种植,行距20 cm,垄带沟宽150 cm。2013年12月5日播种,2014年4月11日收获。每667 m2用三元复合肥 (16-16-16)100 kg、生物有机肥 (N+P2O5+K2O≥6%,有机质≥40%,巨大芽孢杆菌、胶冻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0.2亿/g)300 kg作基肥;封行前中耕除草2次。全生育期用尿霜锰锌防早疫病、晚疫病3次。薯块重量大于30 g为大薯、15~30 g为小薯,小于15 g不计产。试验数据分析用DPS软件处理[1]。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产量结果 (表1)表明:大薯产量以处理3(6000株)最高,处理2(7000株)、处理4(5000株)次之,且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处理1(8000株)大薯产量与处理2、3、4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处理5(4000株)、处理6(3000株)大薯产量与处理1、2、3、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小薯产量以处理5(4000株)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处理2、1、4、3、6产量依次降低。处理2、1、4之间差异差异不显著,处理3与处理6之间不显著。

表1 不同密度处理马铃薯原种产量

种薯产量以处理2(7000株)最高,处理2、4、3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处理1、5、6与产量最高的处理2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经济效益分析

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马铃薯原种繁育每667 m2产值可达6939.0~9552.6元,平均8907.6元,肥料、农药、雇工、微型薯及大棚折旧等投入成本为5240~6240元,扣除成本纯收入为1699.0~3731.1元,以处理4(5000株)的经济效益最高(表2)。试验表明马铃薯原种繁育的经济效益较高,可以大幅增加种植户的收入,为福建省冬季马铃薯良种自给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表2 不同密度处理马铃薯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马铃薯原种冬季扩繁合理的种植密度非常重要。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既要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又要发挥群体的增产优势,从而实现较高产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本试验结果表明,微型马铃薯每667 m2播种密度为6000株时,大薯产量最高;密度为4000株时,小薯产量最高;密度为7000株时,种薯产量最高;密度为5000株时,经济效益最高。

3.2 原种扩繁应坚持“种薯标准化、种植规范化、施肥定量化、管理科学化”的技术路线。采取“重施基肥、控制密度、早防早治”的栽培技术措施。

猜你喜欢
原种种薯福建省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