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手术加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分析

2014-12-08 16:07赵昊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真菌性内窥镜开窗

赵昊

鼻内窥镜手术加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分析

赵昊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加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在局部麻醉成功后实施鼻内窥镜手术及下鼻道开窗术;对照组麻醉成功后实施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以及柯陆氏径路手术。评定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0%和对照组92.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临床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0%和对照组82.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加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真菌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下鼻道开窗术

真菌性鼻窦炎(又称为霉菌性鼻窦炎)是鼻腔鼻窦的真菌感染所致, 真菌性鼻窦炎又分为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其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较为常见。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1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病例, 上述患者符合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 男28例,女22例, 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47.9岁;本组患者中单侧病变41例, 双侧病变9例;其中累及筛窦患者共8例, 中鼻道息肉患者共7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48.1岁;本组患者中单侧病变42例,双侧病变8例;其中累及筛窦患者共9例, 中鼻道息肉患者共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局部麻醉成功后实施鼻内窥镜手术及下鼻道开窗术:麻醉成功后, 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矫正手术, 鼻甲肥大等患者实施鼻甲成形术, 切除中鼻道息肉、钩突等, 开放上颌窦口, 清除上颌窦内病理改变组织, 下鼻道实施上颌窦开窗, 清理上颌窦内相关病理改变组织, 生理盐水冲洗, 合并有筛窦病变患者清理病变组织, 实施筛窦切除, 做好术后处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以及柯陆氏径路手术, 麻醉成功后, 实施常规的鼻内窥镜手术, 上颌窦前壁犬齿窝开窗, 清理窦腔内病理改变组织, 保留正常的黏膜结构。两种患者实施一般的抗感染处理, 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行喷鼻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的2 d抽出鼻腔内的填塞物,清理鼻腔内的分泌物等, 术后第3天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对鼻腔进行冲洗, 术后第7天, 实施清理, 保持鼻、鼻窦通气引流。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患者手术腔内出现上皮化改变, 上颌窦口开放良好, 没有真菌团块存在, 且无脓性分泌物存在, 为治愈;患者术后术腔出现了上皮化改变, 上颌窦口开放, 没有真菌块存在, 但有脓性分泌物存在, 为好转;治疗后术腔没有出现上皮化改变, 患者的上颌窦口开放不良, 甚至出现闭塞, 有真菌块存在, 也有脓性分泌物存在, 为无效。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愈36例(72.0%)、好转11例(22.0%)、无效3例(6.0%), 有效率94.0%(4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愈34例(68.0%)、好转12例(24.0%)、无效4例(8.0%), 有效率92.0%(46例);观察组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愈36例(72.0%)、好转11例(22.0%)、无效3例(6.0%), 有效率94.0%(4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愈28例(56.0%)、好转13例(26.0%)、无效9例(18.0%), 有效率82.0%(41例);观察组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在手术治疗中要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不同术式治疗。在应用鼻内窥镜手术前, 柯陆氏径路手术在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治疗中应用较多, 柯陆氏径路手术能够较好的暴露手术视野, 能够较好的切除病灶[1], 但手术过程中的创伤较大, 对鼻窦鼻腔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多, 容易导致窦口引流不畅, 术后复发率较高。本文观察组所用的鼻内窥镜手术及下鼻道开窗术, 能够有效的清除病变组织, 解除窦口阻塞, 对鼻、鼻窦通气引流改善效果好, 有助于恢复鼻窦鼻腔的生理功能[2,3]。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疗效虽然和对照组同期治疗效果近似,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期临床效果, 说明鼻内窥镜手术加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1] 汪东,方平.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1):405-407.

[2] 王文彬,张明.霉菌性鼻窦炎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24(2):99,103.

[3] 尹显祥,张珺,张园园.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94例的临床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3, 5(3): 433-436.

2014-07-21]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耳鼻喉科

猜你喜欢
真菌性内窥镜开窗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一种连续管开窗技术实践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探讨各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表现
清晨别急着开窗
心理护理和健康护理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