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性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

2014-12-08 16:07曾秀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波动性丙二醛高血糖

曾秀伟

血糖波动性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

曾秀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不仅与血糖浓度有关,而且与血糖忽高忽低有密切关系, 尤其因治疗不当而引发的低血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血糖波动相对于稳定性高血糖更能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血糖忽高忽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未达到治疗效果的餐后高血糖和治疗不当导致的低血糖。为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应加强对血糖波动的进一步认识。

血糖波动性;糖尿病并发症;干预措施

众所周知, 糖尿病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肾、神经及血管等各种并发症。高血糖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损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 即持续性血糖升高与波动性高血糖[1]。血糖忽高忽低主要是观察全天24 h的血糖波动曲线, 尤其是餐后高血糖, 同日及非同日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差异较大。血糖的过度波动对靶器官的影响, 已倍受人们的关注。

1 波动性高血糖与血管内皮功能

基础研究证实, 除高血糖可诱导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而损伤内皮细胞外, 波动性高血糖对内皮损伤更为严重。组织细胞长期处在高血糖状态下, 可以产生一种适应能力, 而当血糖反复波动时, 这种适应能力就会下降, 从而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促使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Risso等[2]对细胞活力、DNA的片段、细胞周期、形态及凋亡进行检测,发现血糖忽高忽低较恒定高血糖更易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更大。刘江华等[3]研究, 分别检测在正常和高血糖交替(5 mmol/L和20 mmol/L)、持续性高血糖(20 mmol/L)环境下,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合成的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及培养液中丙二醛的含量。研究发现, 波动性高血糖能更显著地降低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 同时增加丙二醛的含量。由于丙二醛与细胞膜脂质的氧化程度直接相关, 以此推断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更强。众多研究显示血糖忽高忽低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相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推测可能是由于机体在慢性高血糖状态下, 有一些反馈调节作用, 也可能由于波动性高血糖的餐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炎性因子等增多有关, 促使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

2 控制血糖波动的措施

引起血糖波动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受损,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②饮食控制不理想、未坚持运动、未合理用药、情绪及天气的变化、酗酒、失眠等原因, 这些均可引起血糖的波动。合理的治疗应该是降低高血糖和减轻血糖的波动。

2.1 改变饮食结构, 控制总热量与葡萄糖指数, 进食要定时定量, 少量多餐。或者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是阿卡波糖, 此类药物在肠道内能够竞争性的抑制葡萄糖甙水解酶, 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 使糖的吸收相应减缓,因此可以很好的降低餐后血糖, 同时还有利于降低下一餐前的血糖。

2.2 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均为长效胰岛素, 很好的模拟了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没有出现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作用持久且平稳, 不仅使空腹血糖得到了严格控制, 还很好的减少了血糖的波动性。或者应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 其可增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4]。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 刺激胰腺在进餐后更快、更多地分泌胰岛素, 从而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 并且在单独使用时, 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全天的血糖波动曲线较小。

3 小结

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既要关注血糖的达标情况, 又要注意其是否波动, 确保血糖能够平稳下降。正如对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的认识一样, 动态血糖检测技术也将进一步被重视, 国际上已提出了“精细降糖, 平稳达标”这一新的治疗理念, 对血糖波动的正确认识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Del Prato S.In serch of normnglycemia in diabetes:controlling postprandial glucose.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2, 26(Suppl 3):S9-S17.

[2] Risso A, Mercuri F, Quaqliaro L,et al.Intermittent high glucose enhances apoptosi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inculture.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1,281(5):E924-930.

[3] 刘江华, 宓宝斌, 廖二元, 等.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6, 14(1):55-56.

[4] Owens DR.Repaglinide-prandial glucose regulator:a new,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Diabet Med, 1998, 15(Suppl 4):S28-36.

2014-07-24]

066100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281医院)内分泌科

猜你喜欢
波动性丙二醛高血糖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基于人民币兑欧元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外汇汇率波动性研究
[CX2]NaCl胁迫对萌发期甜高粱和春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CX2]NaCl胁迫对萌发期甜高粱和春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基于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发现及波动性研究
基于SV模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性研究
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