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12-09 03:11吴庭松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农村居民

吴庭松

摘 要:该文总结了天长市近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了农民固定收入、农村商品供给以及政府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刺激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固定收入

中图分类号 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20-0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消费品供过于求。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国内消费市场,但消费市场的形势依旧严峻,扩大内需已成为现在的当务之急。农村居民是我国消费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如何正确合理的引导农村居民消费,已成为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文章根据天长市近年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情况以及收入构成等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农村政策和农村商品销售情况,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1 农村消费水平变化

1.1 农村消费支出和收入同步增长 消费支出主要有现金支出和实物支出两个部分组成,主要受到居民收入的影响。居民收入是限制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同时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成正方向变动关系,居民收入也是居民消费的直接体现。如图1所示,在改革开放前期,我市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年人均收入少,1990年年人均收入只有1 482元;同样,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很低,年人均消费为1 544元。出现消费大于收入主要是由于1990年前后本地多数农户改土坯房为砖瓦房,购置农机具等原因引起的。由1990-1996年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年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加。1996-2004年,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相应的消费水平也较为平稳。2004-2013年,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显著升高。

1.2 农村平均消费倾向呈阶段性变化 研究表明,消费支出会随着居民收入的升高而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提高,居民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APC)会越来越小。由图2可知,天长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基本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而减少,具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6年,这段时间农村平均消费倾向逐渐降低,并降至73.6%,成为1990-2013年的最低点,农村居民的消费明显不足。第二阶段是1996-2008年,这阶段农村平均消费倾向随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而逐渐上升,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种商品的不断流入以及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促进了农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三阶段是2008至2014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而逐渐降低,这说明农村居民越来越富有,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1.3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的下降,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EC)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上将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水平定义如下:EC<0.4,认为居民生活处于富裕状态;0.50.6,居民生活处于温饱状态。由图2可知,从整体趋势上看,天长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随居民收入的增加不断下降,符合恩格尔定律。1990-1992年恩格尔系数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与1990年相比1991、1992年农民的收入有所减少,农民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而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变化不大所致。由图2可知,天长市农民在2002年基本迈入小康社会,并在2012年恩格尔系数达到了0.401,基本迈入富裕水平。由此可见,天长市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不仅使农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而且过上了富裕生活。

2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2.1 收入组成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形式,比如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经营小商店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农业收入等等。文章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考察其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由表1可知,天长市农民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95.5%降至37.4%,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3.2%升至54.8%,并在2008年超过农业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而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一直不高。由此可见,农民的消费水平在2008年前主要受到农业收入的影响,在2008年以后主要受到工资收入的影响,其他收入对农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小。

2.2 商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只有10%企业在农村进行过调查,80%的企业在建立农村市场销售部门,这就导致大量的商品无法流通到农村;而且调查发现,在农村流通的商品品种只占城市的73%,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2006-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5 102元增加到了10 298元,提高了101.8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较快,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2006年大量的家电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加上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所以消费水平才有这么大的提高。

2.3 政府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对农民消费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1996年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建设公共服务重心放在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严重落后于城市。全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商品在农村的销售成本。1998-2006年期间,我市农民固定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合计)占总收入的比例基本没变化,在93%左右,但是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图1),这与1998-2006年我市优民惠民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段时间,不仅加大了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而且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收,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消费。在2006年以后,不仅实施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也加大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等投入,这些都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3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建议

3.1 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有效需求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农村经济调整的总思路是面向市场,形成一个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林牧渔结构,推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增加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农民运销户、农村合作社等组织,将分散的农民带到有组织有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来,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解决农副产品销量问题;增加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消费环境,是促进农村消费行为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保证农村用电的稳定性,保证家电的产品的正常运行;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状况,为商品流通提供硬件保障;完善农村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为洗衣机等家电销售提供环境;在农村增加信号发射塔的数量,保证电视机和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规划农村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消费软环境,加大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持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确保农民消费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到农村去,增加农村商品种类,同时对农民进行消费补助,刺激农民消费水平。

3.3 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普及和提高9a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速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在农业转变,也可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努力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不确定性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约束,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放心消费。

参考文献

[1]郝亦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0(20):70-72.

[2]魏博文,郑舒婷.社会保障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2(8):62-64.

[3]李伯涛,龙军.居民消费、政府民生性消费与流动性约束[J].福州大学学报,2011(5):51-56.

(责编:张长青)

3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建议

3.1 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有效需求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农村经济调整的总思路是面向市场,形成一个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林牧渔结构,推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增加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农民运销户、农村合作社等组织,将分散的农民带到有组织有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来,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解决农副产品销量问题;增加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消费环境,是促进农村消费行为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保证农村用电的稳定性,保证家电的产品的正常运行;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状况,为商品流通提供硬件保障;完善农村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为洗衣机等家电销售提供环境;在农村增加信号发射塔的数量,保证电视机和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规划农村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消费软环境,加大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持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确保农民消费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到农村去,增加农村商品种类,同时对农民进行消费补助,刺激农民消费水平。

3.3 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普及和提高9a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速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在农业转变,也可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努力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不确定性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约束,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放心消费。

参考文献

[1]郝亦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0(20):70-72.

[2]魏博文,郑舒婷.社会保障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2(8):62-64.

[3]李伯涛,龙军.居民消费、政府民生性消费与流动性约束[J].福州大学学报,2011(5):51-56.

(责编:张长青)

3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建议

3.1 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有效需求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农村经济调整的总思路是面向市场,形成一个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林牧渔结构,推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增加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农民运销户、农村合作社等组织,将分散的农民带到有组织有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来,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解决农副产品销量问题;增加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来源,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3.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消费环境,是促进农村消费行为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保证农村用电的稳定性,保证家电的产品的正常运行;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状况,为商品流通提供硬件保障;完善农村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为洗衣机等家电销售提供环境;在农村增加信号发射塔的数量,保证电视机和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规划农村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消费软环境,加大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持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确保农民消费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到农村去,增加农村商品种类,同时对农民进行消费补助,刺激农民消费水平。

3.3 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普及和提高9a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速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在农业转变,也可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努力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不确定性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约束,解决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放心消费。

参考文献

[1]郝亦朗.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0(20):70-72.

[2]魏博文,郑舒婷.社会保障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2(8):62-64.

[3]李伯涛,龙军.居民消费、政府民生性消费与流动性约束[J].福州大学学报,2011(5):51-56.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农村居民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慢性病控制现状分析
大学生衬衫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