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施氮量对早稻的影响

2014-12-09 04:03邱时林张开慧李素平张文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施氮量早稻影响

邱时林+张开慧+李素平+张文英

摘 要:通过不同的育秧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对早稻的影响对比试验,探索丘陵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方法,以期指导农民科学生产,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早稻;育秧方式;施氮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52-02

结合兴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4)中低产田专题研究课题,由江西省农科院、兴国县农技中心牵头,笔者在兴国县崇贤乡组织和实施了早稻壮秧增穗技术试验,以期提高丘陵山区中低产田的水稻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五优157。

1.2 试验地点 兴国县高兴镇高兴村大兴塅,土壤肥力中等,前作为冬闲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种育秧方式:湿润育秧、旱育秧、塑盘育秧,3种施氮量:6kg/667m2、10kg/667m2、14kg/667m2,以湿润育秧、不施氮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用50cm包膜田埂隔开,各小区设立单独排灌水沟。其他肥料施用量:P2O55kg/667m2,K2010kg/667m2。N用尿素、P用钙镁磷,K用氯化钾。每667m2施硫酸锌1kg和钙镁磷肥一起全部作基肥,N、K肥按5∶2∶2∶1方式施用,即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栽后5~7d施用;20%作穗分化肥,在晒田复水时施用;10%作粒肥;在抽穗前使用。各处理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试验过程 3月24日播种,4月23日移栽,4月30日追分蘖肥,5月23日追穗肥,并打第1次药,6月12日追粒肥,6月13日打第2次药,6月10~12日始穗,6月15~18日齐穗,7月14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比较 从表1看出,在基本苗相近情况下,单株最高分蘖数以10kg、14kg处理表现平稳,在15.13~17.83个;而6kg处理在14.00~18.20个,且波动差较大;成穗率6kg处理普遍较低,以10kg处理较高,保持在75%以上,14kg次之。

2.2 不同处理的干物质重量比较 从表1中可见,单株的茎、穗干物质以14kg处理更高,在46.81~49.95g;10kg处理在43.87~50.26g,波动略大;6kg则明显较低,只有37.33~45.30g。说明只有培养健壮的秧苗,才能搭建理想的高产苗架,为丰产打好基础。

2.3 不同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由表2可见,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以10kg、14kg处理比较平稳,真实体现品种特征特色,而6kg处理明显处于低水平状态;结实率以10kg处理最高,达81%以上,尽管14kg施氮量的各项产量构成指标较好,但比10kg处理增加了4kgN,反而增加了无效穗、减少了每穗粒数,同时增加施肥成本;最终实割产量以10kg塑盘育秧为最高,达540kg/667m2;并且总体塑盘比湿润好,湿润比旱育好。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10kg施氮量的塑盘育秧是通过培养壮秧、搭建高产苗架,以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而获得高产的栽培模式,是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良为丰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应用推广。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过不同的育秧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对早稻的影响对比试验,探索丘陵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方法,以期指导农民科学生产,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早稻;育秧方式;施氮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52-02

结合兴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4)中低产田专题研究课题,由江西省农科院、兴国县农技中心牵头,笔者在兴国县崇贤乡组织和实施了早稻壮秧增穗技术试验,以期提高丘陵山区中低产田的水稻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五优157。

1.2 试验地点 兴国县高兴镇高兴村大兴塅,土壤肥力中等,前作为冬闲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种育秧方式:湿润育秧、旱育秧、塑盘育秧,3种施氮量:6kg/667m2、10kg/667m2、14kg/667m2,以湿润育秧、不施氮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用50cm包膜田埂隔开,各小区设立单独排灌水沟。其他肥料施用量:P2O55kg/667m2,K2010kg/667m2。N用尿素、P用钙镁磷,K用氯化钾。每667m2施硫酸锌1kg和钙镁磷肥一起全部作基肥,N、K肥按5∶2∶2∶1方式施用,即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栽后5~7d施用;20%作穗分化肥,在晒田复水时施用;10%作粒肥;在抽穗前使用。各处理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试验过程 3月24日播种,4月23日移栽,4月30日追分蘖肥,5月23日追穗肥,并打第1次药,6月12日追粒肥,6月13日打第2次药,6月10~12日始穗,6月15~18日齐穗,7月14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比较 从表1看出,在基本苗相近情况下,单株最高分蘖数以10kg、14kg处理表现平稳,在15.13~17.83个;而6kg处理在14.00~18.20个,且波动差较大;成穗率6kg处理普遍较低,以10kg处理较高,保持在75%以上,14kg次之。

2.2 不同处理的干物质重量比较 从表1中可见,单株的茎、穗干物质以14kg处理更高,在46.81~49.95g;10kg处理在43.87~50.26g,波动略大;6kg则明显较低,只有37.33~45.30g。说明只有培养健壮的秧苗,才能搭建理想的高产苗架,为丰产打好基础。

2.3 不同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由表2可见,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以10kg、14kg处理比较平稳,真实体现品种特征特色,而6kg处理明显处于低水平状态;结实率以10kg处理最高,达81%以上,尽管14kg施氮量的各项产量构成指标较好,但比10kg处理增加了4kgN,反而增加了无效穗、减少了每穗粒数,同时增加施肥成本;最终实割产量以10kg塑盘育秧为最高,达540kg/667m2;并且总体塑盘比湿润好,湿润比旱育好。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10kg施氮量的塑盘育秧是通过培养壮秧、搭建高产苗架,以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而获得高产的栽培模式,是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良为丰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应用推广。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通过不同的育秧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对早稻的影响对比试验,探索丘陵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方法,以期指导农民科学生产,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早稻;育秧方式;施氮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52-02

结合兴国“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4)中低产田专题研究课题,由江西省农科院、兴国县农技中心牵头,笔者在兴国县崇贤乡组织和实施了早稻壮秧增穗技术试验,以期提高丘陵山区中低产田的水稻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五优157。

1.2 试验地点 兴国县高兴镇高兴村大兴塅,土壤肥力中等,前作为冬闲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种育秧方式:湿润育秧、旱育秧、塑盘育秧,3种施氮量:6kg/667m2、10kg/667m2、14kg/667m2,以湿润育秧、不施氮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用50cm包膜田埂隔开,各小区设立单独排灌水沟。其他肥料施用量:P2O55kg/667m2,K2010kg/667m2。N用尿素、P用钙镁磷,K用氯化钾。每667m2施硫酸锌1kg和钙镁磷肥一起全部作基肥,N、K肥按5∶2∶2∶1方式施用,即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栽后5~7d施用;20%作穗分化肥,在晒田复水时施用;10%作粒肥;在抽穗前使用。各处理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4 试验过程 3月24日播种,4月23日移栽,4月30日追分蘖肥,5月23日追穗肥,并打第1次药,6月12日追粒肥,6月13日打第2次药,6月10~12日始穗,6月15~18日齐穗,7月14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比较 从表1看出,在基本苗相近情况下,单株最高分蘖数以10kg、14kg处理表现平稳,在15.13~17.83个;而6kg处理在14.00~18.20个,且波动差较大;成穗率6kg处理普遍较低,以10kg处理较高,保持在75%以上,14kg次之。

2.2 不同处理的干物质重量比较 从表1中可见,单株的茎、穗干物质以14kg处理更高,在46.81~49.95g;10kg处理在43.87~50.26g,波动略大;6kg则明显较低,只有37.33~45.30g。说明只有培养健壮的秧苗,才能搭建理想的高产苗架,为丰产打好基础。

2.3 不同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由表2可见,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以10kg、14kg处理比较平稳,真实体现品种特征特色,而6kg处理明显处于低水平状态;结实率以10kg处理最高,达81%以上,尽管14kg施氮量的各项产量构成指标较好,但比10kg处理增加了4kgN,反而增加了无效穗、减少了每穗粒数,同时增加施肥成本;最终实割产量以10kg塑盘育秧为最高,达540kg/667m2;并且总体塑盘比湿润好,湿润比旱育好。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10kg施氮量的塑盘育秧是通过培养壮秧、搭建高产苗架,以及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而获得高产的栽培模式,是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良为丰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应用推广。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施氮量早稻影响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烟碱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移栽以及直播油菜施用氮肥的效果与施氮量探索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