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性开发探讨

2014-12-09 09:01张静于小俸汪玉黄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

张静+于小俸+汪玉+黄华

摘 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湿地资源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已成为了实现资源保护最重要的途径。西洞庭湖湿地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和开发价值。该文分析了西洞庭湖湿地的概况,从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两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揭示了生态旅游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对策。

关键词: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92-03

湿地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让人们从视觉上亲近自然、使人们在精神上回归自然,而且能有效避免传统旅游开发给保护区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的出现,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湿地在改善生态、涵养城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但目前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通过湿地的合理建设,在实验区科学有效地利用并开发西洞庭湖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显得尤其紧迫[2]。

1 西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地处洞庭湖西滨,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承接沅、澧二水,纳沧、浪等8河入湖,是江湖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洞庭湖区江湖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器。1998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水禽、水禽栖息地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以阻止西洞庭湖湿地进一步萎缩退化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其主要目标,总面积为30 044hm2;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国家防洪抗旱、生态安全保障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

2.1 自然生态资源

2.1.1 水文资源 西洞庭湖地处沅、澧水尾闾,汉寿县南部低山丘陵区为雪峰山余脉。西洞庭湖容积面积332km2,总容积21.2亿m3(湖泊容积为相应城陵矶水位31.5m时的容积),占整个洞庭湖容积167亿m3的12.6%,西洞庭湖湿地每年能够补给地下水约4.7亿m3,调蓄洪水52.5亿m3。

2.1.2 土壤资源 洞庭湖湿地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四口、四水泥沙淤积以及水文和水生生物的综合作用,而形成一种非地带性土壤。其土壤类型有潮土、沼泽土和水稻土。湿地土壤的组成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和河相冲积物。土壤质地为沙壤至黏土,有很高的生产力。

2.1.3 湿地资源 湖南西洞庭湖湿地面积26 960hm2,包括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大湿地类,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水产池塘、灌溉地和排水渠6种湿地型。其中湖泊湿地是保护区最主要的湿地类型,面积20 587hm2,占总湿地类面积的76.36%。

2.1.4 植被资源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湿地之一,西洞庭湖湿地内的生物资源也是丰富多样。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保护区现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87科259属414种;记录浮游植物108种,隶属6门41属;浮游植物现存量以隐藻居多。

2.1.5 动物资源 西洞庭湖湿地内现已记录到底栖动物4目9科65种,鱼类9目20科111种,两栖类1目5科13种,爬行类3目8科20种,哺乳类7目14科26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极具科研、保护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鸟类保护区,区内鸟类种类多,数量大,共记录到鸟类205种,分属15目50科。占全国鸟类物种总数1329种的15.2%,占湖南省鸟类物种总数438种的46.1%。

2.2 历史人文资源 西洞庭湖湿地内旅游资源丰富,观赏价值和游憩价值高。西洞庭湖曾是春秋战国时代范蠡作五湖游之处;三闾大夫屈原行吟于沧浪,渔歌互答,成为千古绝唱;三国时关羽封“汉寿亭候”于此;以屈原、李白、刘禹锡等为代表的沧浪文化是西洞湖区文化的精髓,而渔业生产积淀而成的舟楫文化是该区文化的亮点。典型、原始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西洞庭湖湿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进行湿地生态研究的重要基地。秀丽的湖滨风光、悠闲舒适的生活节奏,人鸟共居、天人合一的生存和谐,为湖区生态旅游增添了光彩。保护区区内生物资源珍稀丰富,湿地景观辽阔独特,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极具观赏价值,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3 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周边居民图便利,围湖造田,湿地自然生态资源面危机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虽已成立,但在实验区周边的居民仍旧只为图其便利而不断破坏湿地的生态资源。长期的围湖造田使西洞庭湖湿地大量鱼类产卵、繁殖场所消失,候鸟栖息地大面积减少;同时由于人类的非法围养和捕捞使得鱼虾等数量锐减,鱼种类减少;一些珍稀鱼虾品种,如中华鲟、银鱼、胭脂鱼濒临灭绝。湿地周边社区的农药、化肥的使用;工厂企业的污水排放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因气候变化等原因,低水位期湖州及浅滩大面积干涸,部分高州长期露出水面,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型转变,候鸟有效栖息地面积极大减少[3]。

3.2 旅游产品单一,地域文化特色不浓 西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已开发的旅游产品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湖区风光观光为主,度假、休闲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十分匮乏,对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以及个性化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湖泊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则更加稀少[4]。由于湖泊水质的严重污染,纯湖区景观就越发显得单调,洞庭湖区动植物景观也明显受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而无法满足游客精神上的享受。endprint

3.3 法律法规不健全,湿地发展无保障 湿地保护自从兴起至今,并未经过很长的历程。虽然我国对于湿地已然采取了些许的措施。但就目前来说,广大群众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没有把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对待,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我国虽已颁布与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20余部,但在立法中没有凸现湿地的应有价值,更没有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现有为数不多的可以适用于规范湿地保护秩序的条款,多分散于其他有关法律规范中,且不成系统,无法可依或法条相互交叉、重复的情况并存,难以很好发挥作用[5]。

4 实现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退田还湖,退耕还林 湿地资源是宝贵的,我们需要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湿地资源。针对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对应措施:(1)加强防护林的建设,控制上游水土流失,以减少湖区泥沙淤积[6]。(2)实施退田还湖,为鱼类的产卵、繁殖提供场所,保护生物多样性。(3)禁止一些工厂企业的污水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水资源。(4)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使湿地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合理利用。

4.2 坚决抵制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的行为 西洞庭湖的动植物资源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让旅游者能够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必要途径,可见保护西洞庭湖动植物资源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做到:首先,加强森林的保护措施,禁止人类乱砍滥伐;其次,对湿地内珍稀动物进行全面保护,禁止乱捕滥猎,实施周边居民污水定时定量排放,以免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再者,呼吁群众进行植树造林,为湿地生态系统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4.3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 现如今,对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资源实行全面保护势在必行。不能仅仅只限于以湿地保护为目标,而应当转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命支持、生命保障和资源产出。法(下转98页)(上接93页)律是国之根本,法律作为国家统治与管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历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是实现西洞庭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完善的法制不仅要在全社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有效率、可持续地利用湿地资源;同时对于一个地区湿地的管理也应该统一、协调;政府部门之间也需在管理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

4.4 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为更好的促进湿地公园的生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个严谨的法规并按照法规执行。规定一定的时间段为居民的合法捕捞时间,控制居民对鱼类的捕捞量,并鼓动居民同管理者一起加入到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开发中来。其次,把湿地保护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当地的一项重要项目。设置温馨提示语和垃圾桶,加强对旅游者的秩序管理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者,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一方面我们通过增设钢网护罩对湿地著名景物进行妥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爱护景区旅游资源的自觉性;这样既能保护湿地景区的重点景物和稀有动植物的同时,又能满足游客们精神上的享受。

4.5 重视历史人文研究,合理开发人文资源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对西洞庭湖湿地实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并未对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以至于现金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虽已成立,但其历史人文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西洞庭湖有着以屈原、李白、刘禹锡等位代表的沧浪文化精髓,所以构建富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历史名人在西洞庭湖周边为开发的区域修建文教类建筑;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将历史名人作为湿地公园形象代表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来创造湿地古朴悠久的湿地形象。

4.6 设计富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明确生态旅游形象 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选择构建湿地生态公园、构建国际科普文教基地的路径,借助西洞庭湖旅游区上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将西洞庭湖湿地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基地,打造成国内外生态旅游品牌。西洞庭湖作为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展现洞庭湖美丽风光的一部分,也是代表着常德市地域文化的精神大湖。应该结合西洞庭湖所有的文化资源,研究并探讨其地域特色的精髓,创造出符合湿地形象的标识设计。就如常德市以桃花闻名,其当地的桃源文化博大精深,在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标识的同时打造出与桃源文化相结合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参与旅游等系列产品定能吸引观光者的眼球。并且充分发挥西洞庭湖湿地的文化优势,借洞庭湖意欲发展为“中国观鸟之都”的生态品牌,将西洞庭湖推出湖南,推向世界。

5 结语

生态旅游的实质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和宣传教育,提高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要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虽然经过近几年来对西洞庭湖湿地实行保护措施,但湿地状况仍然令人堪忧。不过随着国家以及广大群众开始逐渐关注湿地生态问题,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实现西洞庭湖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实实在在地保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万莲.安徽省五河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特区经济,2007(4):186-188.

[2]盛正发.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4):41-45.

[3]盛正发.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6):22-25.

[4]祖鹏.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2(6):41-44.

[5]王焕梅,解占彩.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9-102.

[6]储蓉,尹少华,张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3):28-31.

[7]金倩.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探讨[J].科技信息,2009(6):155.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