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4-12-09 17:40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刘巧泉苏玉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性教学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刘巧泉+苏玉宁

摘 要:推行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而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是高校办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与一项复杂、有机的系统工程。该文以扬州大学农学专业为例,阐述了从专业层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与作用,分析了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推进该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若干可行举措。

关键词: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141-03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Research-teaching Reform for Agronomy Specialty

Gao Hui et al.

(College of Agronom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teaching is a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innovate talent-training model. However,to introduce research-teaching in agronomy specialty is a new subject,requiring complex and systematic engineering. Taking agronomy special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Ya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e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introducing research-teaching in agronomy subjects. We also analyzed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ty,and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o introduce research-teaching in agronomy specialt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gronomy specialty;Research-teaching;Comprehensive reform

研究性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它涉及到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如核心理念、办学类型、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1]。其革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进而达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高人才质量培养的目的。

扬州大学农学专业源于1902年,由张謇先生创建的私立通海农学堂。1952年创办农学本科专业,1987年改为作物本科专业,1991年恢复农学本科专业办学至今。2002年在农学本科专业下设立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2014年被确定为校级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目前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与江苏省重点专业。其在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建设中起着典型示范与引领作用。在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推进方面,国内高校已有较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3];但在专业层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领域,因其涉及承担专业课程的学院及其课程数与教师数较多,须依靠政策、资金与组织管理措施等加以保障,依托任课教师与专业学生群体具体协同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因而尚是一个新课题,具有研究的新意与必要性。

1 农学专业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与作用

1.1 意义 通过农学专业全员、全程、全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助于革新教学理念,激励教师教学创新,激发“教”与“学”的双重双向活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专业建设内涵,突出专业办学创新,提升专业办学自信,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在校内及其他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方面产生启发借鉴意义,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2 作用 其作用在于:(1)通过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4],明晰突出课程核心知识,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精炼、合理,有助于催生农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形成;(2)强调教师精讲课程核心知识,凸显重点,讲透精髓,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应用专业知识;(3)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扬州大学农科长期办学进程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办学特色为指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文献查阅、论文撰写与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4)改革课程评价方式[5],提升学生平时成绩权重,注重过程教学质量,推进多元化教学评价;(5)促进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延长课程教学链,拓展第二课堂,实现知识、能力向专业技能的有效转化;(6)激发学生学习自信、科研实践自信、就业升造自信,有助于推动卓越农学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等。

2 农学专业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专业层面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由于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大多数通修课与所有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因而牵涉到校内10多个学院的任课教师,带来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工作广度、难度与复杂性。尽管每门课程初次开课的工作量按照课时数的2倍、第二次开课时按照1.5倍计算,但因任课教师来自多个学院,对农学专业及其相关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与行动力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师中怕研究性教学流程复杂、怕授课耗时的心态尚有存在。endprint

(2)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高要求。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要精、新、实,并要展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因此任课教师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并举,强化知识创造创新能力,方能解答学生所问、所疑、所惑,以增长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3)个性化教学被提上重要位置。由于课程研究性教学要求25%的学时须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由教师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明确的问题与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与探讨研究;任课教师既可在教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可带领学生以实验田为课堂进行自主求知与现场求解,展示了教学的新颖性与吸引力。因而,面对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个性化精心引导、因材施教、释疑解惑,由此带来了较大挑战。

(4)根据用人单位于2013年对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调研反馈,近年农学专业毕业生吃苦能力、创造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而学生有些能力与教学质量相关,有些能力则与学生组织管理有关。为此,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与学生管理2个方面加以协同推进。

(5)因教学工作量系数的增加、研究性教材的编写出版、研究性教学公开课与多层次研讨活动的举行、面向教师的教学竞赛与面向学生的专业竞赛的开展与涉及的学院及其任课教师皆多等,因而在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组织运行与经费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多种需求。这就要求须从学院层面考虑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系统化推进,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财物力投入等方面做好精心保障支撑工作。

2.2 单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青年教师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渐成主流,应用普及率高,但板书相对减少,灌输式传授知识比重大;教学进度偏快,重点不够突出;学生以听、看、记为主,然而往往跟不上教师教学的快“节奏”、高“效率”。

(2)在课程的提问环节,老师提问、单一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老师回答,且往往以前者为多,导致师生互动深度不足,效果不佳。学生课内外提问的比例小,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不强,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科研兴趣激发不够。

(3)单一实验居多,综合实验不足;室内实验为多,田间实验较少。且实验中存在学生自主按教材练习的现象,同时缺少现场考核评价机制,往往依据实验报告评分。加之,作为具有强实践性特征的农学专业的有些课程知识点众多,且缺少课程教学标准,而配套实验课程学时与实验项目数有限,为此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许多知识点难以真实、充分呈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所脱节,不符合“所见即所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接受多数专业知识点的“夹生饭”。

(4)课程成绩的确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一般占70%~80%的比例;而平时成绩占比小,课程评价单一、片面。这容易造成学生突击复习、突击应考的局面,易使教学的过程管理质量大打折扣,亟需加以改革。

3 农学专业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举措

针对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要求与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农学专业要继承与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从专业层面采取有效举措推进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变革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激励教师投身教学与创新教学的主动性,深度挖掘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创新的潜力;大力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素养、有担当、能做事、能共事”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努力将农学专业建成具有现代办学特色、富有教学改革成效的优势专业。具体推进建设举措如下:

(1)成立院级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小组由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与院教学工作办公室、院团委、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审核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订与实施农学专业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工作计划,协调与安排院际研究性教学任务,加强组织管理,落实经费支持等工作。

(2)研讨建立《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规范》、《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农学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工作量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为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制度规范保障。

(3)以“四年一贯制”推进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自2014级农学专业新生起,通过入学教育创新思维启蒙、研究性教学系列报告、劳动周实践、部分通修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规定学院教师承担的农学专业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须推行研究性教学。

(4)组织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简化、统一教学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增加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保证课程实验环节质量,加强现场指导,推行现场打分,并给出理由;增加平时考核成绩权重(提升至课程总成绩的30%~50%),改革以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同时,支持任课教师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出版与所授课程相配套的研究性教学教材。

(5)组织开展院、系2个层面的研究性教学观摩与专题研讨活动,确立起专业研究性教学有特色的范式;根据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工作绩效,由系主任酌定年度教研教改工作量额外补助(年人均20学时)。继续推行新进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校内进修制与科研实践制,实现以老带新式的教学能力提升,把好讲台第一关。并倡导教师积极承担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引导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旨在使农学专业学生学风不断优化,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参加科技创新率、发表科技论文数、考研率、出国研修率、就业率等有新提升;以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为驱动力,创建形成农学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三位一体的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农学专业建成国内高水平、高影响度专业。

参考文献

[1]佴荣本.教学理论与实践——扬州大学文学院教学教改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5.

[2]谷家扬,刘为民.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5):78-82.

[3]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以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4]高辉,孙成明,谭昌伟,等.《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的建立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3(7):138-140.

[5]王秀华.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2):91-95.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性教学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