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脑卒中临床发病及控制

2014-12-14 06:55
中外医疗 2014年3期
关键词:缺血性情况临床

郭 晖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神经内科一区,河南焦作 454000

院内脑卒中的临床发病情况往往较为迅速,而且容易出现医患纠纷,研究院内脑卒中的临床发病情况,对于更好地控制病情有着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为探讨分析院内脑卒中临床发病及控制的对策,该研究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于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进行了院内脑卒中临床发病及控制的对策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临床观察研究共选取了60例院内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36例,女34例,年龄在42~66岁之间,平均年龄(57.14±1.03)岁。入院原发病为:高血压25例(41.67%),心肌梗死17例(28.33%),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3例(5.00%),肺炎合并呼吸衰竭3例(5.00%),糖尿病3例(5.00%),上消化道出血1例(1.67%),慢性肾炎尿毒症1例(1.67%),颅脑损伤1例(1.67%),急腹症1例(1.67%),股骨颈骨折1例(1.67%),足月分娩1例(1.67%),其他3例(5.00%)。患者入选标准:发病后①均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②均经头颅CT或MRI 证实为脑卒中患者的影像资料。③排除其他疾病。

1.2 辅助检查

该研究的60例患者在出现脑卒中反应前,有25例患者进行了脑部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异常问题。其余患者均未进行全面检查。

1.3 确诊及治疗

院内脑卒中的患者必须要重视确诊,一般来讲急诊CT 检查是重要的影像学依据,CT 能够区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然后要对患者作出评估,包括以下4个主要方面:①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②有无严重的潜在性疾病;③有无颅内压增高;④患者的预后 (即生存可能性或预期神经功能缺失体征的严重程度)[3]。当患者发生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症时,通常是在发病2~5 d后,这时的血压增高通常为颅内高压症的表现之一。使用20%甘露醇快速脱水当然是必要的,但使用的次数和剂量不宜过大,避免导致血容量不足,急性心及肾损害、电解质紊乱以及颅内压不稳定的状态。

1.4 分析项目

该研究对60例院内脑卒中的患者情况进行了脑卒中时间、类型、诱因、预后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了SPSS 14.3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比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院内脑卒中发生的时间情况研究

院内脑卒中在住院20 d 之后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院内脑卒中发生的时间[n(%)]

2.2 院内脑卒中发生的诱因情况

高血压、心肌梗死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诱因。见表2。

表2 院内脑卒中发生的诱因

2.3 治疗和预后情况研究

痊愈41例(68.33%),遗留障碍12例(20.00%),死亡7例(11.67%)。见表3。

表3 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结果[n(%)]

3 讨论

3.1 发病预测

院内脑卒中的发病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①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往往脑卒中发生的比例更高,因此要鼓励长期住院的患者随时进行心脑血管的检查。这一点从表1之中就可以得出结论,因为住院时间超出20 d 的发病率要高于短时间住院的患者。②患者的病史查询较为重要。该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询问近期事件(卒中、外伤、手术、心肌梗死及出血)、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既往药物使用情况[4-5]。因此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的脑卒中防治预案情况处理得当,没有出现死亡病例。③注意预示情况。如病人出现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或者一过性的言语说话不清楚,这预示着病人有严重的中风倾向,这组人称为中风的前驱症状,这个时候需要加强对中风的强化预防。

3.2 发病控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已明确指出恢复或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是整个治疗的重心。改善血流灌注是脑梗死治疗的基础和根本,应该尽早开始实施,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改善脑血流灌注在治疗策略上应优于神经保护剂,并且神经保护剂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于血流灌注的改善。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通道,所有患者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及氧饱和度,19.55%的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均进行了抢救,76.70%的患者氧饱和度低于92%,均给予了吸氧处理,78.95%的患者就诊时意识清楚。多以10%硫酸镁10 mL 深部肌肉注射或用5%葡萄糖稀释成2.0%~2.5%的溶液缓慢滴注。应注意直接静脉注射或大剂量肌肉注射硫酸镁很危险,一般25%硫酸镁最多用15 mL/次即可,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血压情况。乙哌立松用于改善痉挛性麻痹:脑血管障碍,痉挛性脊髓麻痹,手术后遗症。对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来讲,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对于出现了后遗症的患者要进行院内中医恢复[6]。例如:脑卒中后神经缺损患者常出现痉挛,其运动障碍的特点为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增高、键反射亢进,出现阵挛及肌强直。这时的痉挛、神经敏感等反应在温和的40 ℃温度下有明显的缓解,所以对患者的恢复治疗采用中药熏蒸。在熏蒸的过程中,独活寄生汤和桃红四物汤的中药成分有明显的缓解神经紧张、阵痛、活血的功效,其药物成分中的生物碱、氨基酸、苷类、植物抗生素、鞣质和各种微量元素[7]。同时,也可以选择采用针灸的方法,针刺取4~8 穴/次,对1~3 号针无需留针,金津、玉液则点刺出血,针环跳穴应该采用麻电感向足部放射,上廉泉穴要求针感达舌根或向舌根放射,若患者在指、趾运动难度较大时,于八风、八邪快速针刺过程中提醒患者对指、趾伸屈。其它穴位的留针持续20~30 min。

综上所述,对于院内脑卒中来讲必须要重视发病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出现医患纠纷。

[1]刘坤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和CRP 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516-51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1.

[3]佟剑平,赵春艳,李翔,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定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15-917.

[4]靳玮,吕佩源,董艳红,等.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102-103.

[5]范惠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及危险因素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5(27):255-257.

[6]傅勇,邓中华.舒血宁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变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149-151.

[7]鲁雪丽,林金秀,郭志平,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15-18.

猜你喜欢
缺血性情况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