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护理干预对静脉抽血前后患者的影响

2014-12-14 06:56龚英皓
中外医疗 2014年3期
关键词:皮下部位静脉

龚英皓 闫 晶 张 杰 陈 元 郭 荣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操作治疗区,广东深圳 518036

在护理工作中,静脉采血是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不仅拥有精湛的操作技术,同时还需要拥有耐心、不急不躁的态度。在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恐惧紧张、疼痛、皮下淤血、晕针等[1]。尤其对于初次静脉采血的患者,由于对相关操作不甚了解,更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实施护理干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分析与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患者静脉抽血前后的影响,现对该院门诊2013年1—6月间静脉采血前后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调查门诊静脉抽血患者546例,按照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80例,对照组患者266例。其中,观察组男170例,女110例,采血部位:肘正中静脉120例,桡静脉160例,一次性穿刺成功261例,占93.2%;对照组患者男性131例,女性135例,采血部位:肘正中静脉111例,桡静脉155例,一次性穿刺成功234例,占87.97%。

1.2 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门诊静脉抽血患者546例,按照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80例。对两组患者的静脉采血方法相同,其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采血前,护理人员应用肥皂或消毒液和水洗手,受检者前臂放在实验台上,掌心向上的坐于实验台前,并一枕垫放在肘下。卧床受检者前臂要求伸展,使穿刺部位暴露。将压脉带在采血部位上端约6 cm 处绕手臂1 圈打一活结,压脉带末端向上。为使静脉隆起,要求患者几次紧握和放松拳头,采用左食指,触摸进针部位的静脉,用康必利皮肤消毒液对准所选静脉穿刺处喷洒消毒皮肤,待干,再喷洒一次待干后,将采血针头无菌冒取下,以左手拇指使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固定,持采血针用右手,拇指食指持稳针柄。保持针头斜面向上,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沿静脉走向斜行快速刺入皮肤,进入静脉腔要成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少量回血可见后,确认穿刺入静脉中心位置,并沿着静脉走向将针向血管内推入10~15 mm,松开压脉带[2]。将采血针另一头刺入采血管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1.3 护理方法

1.3.1 静脉采血前后的心理护理 对于初次静脉采血或者是已经经历过静脉采血的患者,恐惧、紧张等心理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有的患者害怕见血会晕血、会担心采血一次不成功、又怕其他部位被针头刺到而产生焦虑心理;有的患者害怕疼痛而产生恐惧、紧张情绪;而家属由于儿童患者不配合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患者在生病期间,心情比较差,更由于紧张、恐惧等心理而易产生烦躁、易怒等情绪。作为护理人员,言行举止要端庄得体,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交流时,要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对于烦躁易怒的患者,要耐心细致的加一解释和全解,安抚其情绪,在操作前应将采血的过程对患者进行说明,对疼痛程度进行估计,让患者对穿刺的相关心理有准备及接受,对于血管暴露不明显的患者,为能够一次穿刺成功,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寻找血管[3]。在静脉采血成功后,需告知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即用无菌棉签同时按压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且持续按压2 min 以上,且力度不宜过轻或过重,适度为宜。

1.3.2 皮下淤血患者的护理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常见能够引起皮下淤血的因素有以下几种[4]:①采血后,患者采取错误的体位,即站立位,患者采血后使双臂自然下垂,因而加速出血。②按压部位,只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忽略了隐藏在皮肤下的血管穿刺点。③按压时间较短。若在静脉采血后采取正确的按压方法可避免造成皮下淤血。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后给及正确的健康指导,必要的时候,给予手把手指导。采血完毕后,护理人员用棉签斜压皮肤穿刺点及静脉穿刺点以后,嘱咐患者用拇指指腹按压穿刺点,且按压面积要大。告知患者需将上臂抬起或反折,切勿自然下垂。按压时间至少为2 min 以上。有血液病、肝病、维生素K 缺乏症的患者需适度的延长按压时间。需使患者注意的是,在按压的过程中,切勿揉搓穿刺点或者旋转棉签。并保持穿刺点在12~24 h 干燥,以防发生静脉炎。对于皮下淤血、血肿的患者,24 h 内不要采取热敷或者红外线照射等治疗,以减少皮下出血。

观察患者穿刺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耐受性及疼痛、晕针、皮下淤血、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3.2%,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绿为87.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由上可知,采用常规操作的对照组其不良反应要明显多于在常规操作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且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作为临床医疗工作中一种很常见的护理操作静脉采血时患者常常因为过度紧张,往往会出现采血后皮下局部淤血、疼痛恐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实施护理干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在静脉采血临床操作中要尽量一针见血,做到微痛或无痛穿刺,争取一次采血成功,进针时要做到轻、快、稳,从而使患者疼痛程度减轻,若有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比较高,可在静脉穿刺的过程中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患者对穿刺点的疼痛感与其当时的情绪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在采血过程中,应对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反应进行观察。针对患者的情绪,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对于皮下淤血患者,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按压方法,若是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指导,在必要的情况下,亲手教会患者正确的按压方式。对一些老人或者是无亲属陪伴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协助按压,所有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一般在采血后要求患者休息及观察30 min 以上。如果晕针、低血糖等症状出现,要立即报告医生,同时要求患者就地进行平卧,可进食含糖饮料,相关症状缓解完全、医生确认后方可离开[5]。

静脉采血的过程中,采血人员也会因为患者及家属的理解程度及情绪而受到影响,在采血操作过程中,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管充盈度,增加穿刺的难度、降低成功率,同时护士受到不良情绪干扰也会使其定向力减弱,致使采血失败[6]。因此,为使护士不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保持应有的稳定情绪,护士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被采血者不同的情况来采取应对措施,经该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93.2%,而且其在疼痛、皮下淤血、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静脉抽血患者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从而使病人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静脉采血,同时,护理人员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蔼可亲的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和不适感,减轻其心理负担,使患者放心并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整个静脉采血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0.

[2]石静竹.护理干预对穿刺活检术的影响[C]//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传染病护理新进展研讨会、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护理学会,2011.

[3]柯宗明,段桂仙.婴幼儿不同部位静脉采血法的技巧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11 上旬刊):4357-4358.

[4]刘兰.血液标本采取程序与注意事项[J].吉林医学,2010,31(9):1248.

[5]赵利娟,武素玲,雷淑玲.预防性健康检查抽血晕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33):103-104.

[6]张爱萍.护理干预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感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1):58-59.

猜你喜欢
皮下部位静脉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介入治疗髂静脉肿瘤性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