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三号”报道看科技新闻“软着陆”

2014-12-21 09:33张晓祺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解放军报玉兔嫦娥

□ 文/张晓祺

(作者是解放军报社总装备部分社社长)

编 辑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2013年冬季,在中国梦的宏伟叙事里,“嫦娥”落月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章节。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笔者全程参与了这场报道战役,追随报道“嫦娥”的日子里,激情和惊喜不断在心中荡漾,思考和感悟也不断在心中沉淀。

找准“关节点”——让“硬新闻”落地有痕

早在任务实施前两个月,《解放军报》记者就与探月工程五大系统有关单位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任务流程,准确把握新闻亮点,提前进入报道状态,为集中“爆发”做足“功课”。

任务可以复杂,观点必须简单;技术可以复杂,表述必须简单。在重大科技新闻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决定着稿件能否出新出彩,决定着报道会有多大影响力。

报道开始后,电视网络手机直播无处不在,“新闻快餐”大行其道,我们精选“食材”用心“煲汤”,努力提炼新闻浓度,力求让每一条“硬新闻”落地有痕。

今天的受众,既期待求新,又渴望求深。《解放军报》适时推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虹湾:中国探月第一站”等专题策划,在结构布局、切入角度、渲染基调等方面精雕细刻,既解答了受众关注热点,又拓展丰富了报道外延。

人,始终是新闻的核心,重大科技新闻也不例外。脱离了人的新闻,即使有完整的骨架,也缺乏生机与活力。

每一次航天任务,都凝聚着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是航天壮举的幕后英雄,也是科技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在嫦娥三号发射升空后,我们及时采写了《托举“嫦娥”的“嫦娥”》《他们托举“嫦娥”飞天》等报道,让纸媒传递的信息更立体、更丰满。

开头和结尾,对于科技新闻是至关重要的“关节点”。《解放军报》消息“玉兔号月球车机械臂投放测试成功”导语这样写道:“回望地球,‘玉兔’今晨向故乡挥了挥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目击记的结尾这样写道:“月亮,离我们很远;我们,已离月亮很近……”

表述“视觉化”——以细节让“硬新闻”有血有肉

从“嫦娥”到“北斗”,从“天宫”到“神舟”,近几年笔者参加过数十次航天发射报道,每一次发射几乎相近。如何写出新意?

苦苦思索之后,笔者把目光锁定到最后一个告别“嫦娥”的人身上。文章这样开头——

“箭已上弦!

作为最后一个妆扮‘嫦娥三姑娘’的地球人,操作手陈向东留下深情一瞥,转身撤离发射塔架。

这一刻,距离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还有15分钟。

这一刻,肩负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命的嫦娥三号,即将踏上38万公里的奔月征程。”

善用细节,让文字有情感、有温度,是提升科技新闻亲和力的关键。运用文学中的“穿越”手法,使文章呈现今昔对比、情景交融的意境,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后,新华社播发的特写这样开头——

“38万公里有多远?它一头是地,另一头是月。一头是梦想,另一头是现实。

38万公里有多远?它一头是古,另一头是今。一头是嫦娥,另一头是故乡。

连接地与月,这一天,中国走过了古与今。这一梦,华夏儿女守望了一千年。”

“嫦娥”“玉兔”互拍成功之际,《解放军报》刊登的特写《五星红旗闪耀月球之上》这样写道——

“公元1076年那个明月高悬的秋夜,当宋代大诗人苏轼把酒问青天时,是否会想到,937年后的这个夜晚,中华民族把登月梦想变成了现实。”

时间的穿越,地域的穿越,展示了稿件跌宕起伏的行文节奏和思想力度。

当好“翻译家”——捕捉意象,让“硬新闻”可触可感

采写科技新闻是一门“翻译的艺术”。记者要努力从技术细节和专业术语中跳出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生硬的 “天书”变得喜闻乐见,让枯燥的科技语言不再生涩难懂。

比喻和拟人,是诠释枯燥的最简洁方法。这要求记者善于捕捉意象,让抽象的科技概念找到可触可感的载体。

嫦娥三号探月期间,《人民日报》推出“探月日记”专栏,署名“玉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刊登了“直飞广寒宫”“地球牵着风筝线”“太空刹车一次成功”“激动紧张的着陆前夜”“看,我们在月球上留影”等系列报道,形象描述了“嫦娥”“玉兔”的探月历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领读者在轻松愉悦中探寻科技奥妙。

《解放军报》的《玉兔月球车MADE IN CHINA》一文,也大量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文章这样描述“玉兔”——

相貌:身披“黄金甲”、脚踩“风火轮”、肩插“太阳翼”、腹中“秘器”多;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觉14天;体质:体重锱铢必较,全部中国制造;本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爬坡,会越障……

写好科技新闻,表现手法要力求灵活多样,既可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也可运用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等。当然,把科技新闻写活写美的同时,绝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意象而忽略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追求创新任重道远,打造精品永无止境。增强科技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新闻工作者坚守执著信念,付出更多努力!

猜你喜欢
解放军报玉兔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解放军报》评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策划人语 军号嘹亮——《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专题
捍卫英雄,捍卫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水调歌头·玉兔巡宫
赞“嫦娥”
玉兔卖萌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玉兔”月球之旅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