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人文与美育

2014-12-26 05:00刘国菊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标准人文

刘国菊

摘  要: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促进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48-02

“人文”教学与“美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首先,“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言课程的特点,“人文”教学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对学生实行“人文”教育;另外,语文又蕴含着无处不在的美,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有其丰富多样的思想美、感情美、人物形象美、文章结构美、意境美如此等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人文”与“美育”两方面,也便真正做好了语文教师。

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基础课,其主要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必要讲解,更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反复练习。应该把教师必要的“讲”与学生反复的“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讲常谈”的倾向,在课堂上,不是由教师的“满堂讲”,就是由教师的“满堂问”;学生不是被迫地“满堂听”,就是被迫地“满堂说”,很少有机会独立自主地进行看、读、写、作等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从小学到中学,前后12年间,花费了两三千个课时,使用过二三十本教材,接触过上千篇的各类文章,聆听过不少语文教师的讲课,但由于长期“缺读少练”,自学能力较差,很多人费力不小,收效甚微,语文学习,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提倡“讲练结合”的同时,更强调地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一点,讲精一点,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一点,练好一点。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更是如此。从“以讲读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学指导为中心”,这是语文教学方法的大革新,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里既有教学观念上的更新问题,也有教学方法的实施问题。对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来说,“经讲读为中心”的做法是轻车熟路,而“以自学指导为中心”的做法却比较生疏,加上年深日久,积习难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大胆创造,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与课程标准同步,开辟一条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能力出发,从语文的现实性和发展性出发,将语文·创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很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认真思考:如何既抓基础又抓创新?如何既传授知识又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人文”教学与“美育”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学习上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转变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总是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样“我讲——你听”“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势必抹杀学生积极性。前段时间听专家讲语文课程改革受益匪浅,教师确实应该象导演一样,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必须和演员(学生)通力协作,允许演员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唯此,才能让学生学好每一篇文章。

1、改变教师威严面孔,与学生朋友般和谐相处

在践行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今天,师生关系也应是新型的。构建“威而不严”“敬而不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对学生有威使学生不畏,学生便会对老师又敬又爱。具备了亲和力的老师在课堂上更能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相信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愉快,同学们也定能听得舒心了。

2、在课堂上提倡美读与人文结合,营造和谐课堂,践行新课程标准

在课堂上,一篇课文大家拿在手中,欣赏角度不同,看法各异,看出的美也不尽相同。你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美,他可以欣赏出文章的结构美,我可以观察出文章的角色美、意境美……只要置身于文章之中,深入研读便能领略到各种美感。那么就放手让同学们大胆去研读文章吧。这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文性美感阅读”要比教师死搬硬套教案的讲解要好得多。

审美阅读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情感交织的创造的过程,它需要读者投入全身心的能动的参与和创造。那么审美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能动性发挥在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审美知觉被唤醒的时候,他们便会视通万里,美景呈现,灵感泉涌。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活跃性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状况。我们会看到学生会因为情感的燃烧而变得兴奋热烈、跃跃欲试,这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在课堂上,那课堂必将是和谐的课堂。

突出学生个性,更多体现学习的多样性与学生个性化结合要以“人”为本,文学人物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同阅历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表见解和主张。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强加于人,其责任只不过在于引导。设法让学生置身其中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文学大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在分角色朗读、创设环境氛围、整体感知文章之后,不妨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一下“玛蒂尔德”的形象,大多数同学都能认识到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也有同学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穿一件漂亮衣服,佩带一件美丽饰品本没有错,更难能可贵的是玛蒂尔德有一个最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优点,那便是“诚信”十年的光景耗去了她的青春,磨炼了她的意志,她以十年为代价偿还了所有的债务。在丢项链之后她没有逃跑,更没有耍手段买假项链或者赖账等行为,这已经太难得了,不是吗?总而言之,玛蒂尔德身上是有闪光点的。

二、作文教学中也应突出美育教学与人文色彩

除课文讲解可渗透人文精神、美育教学外,也可将其运用于作文写作中。文学大师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这便是他们的个性化。我们的同学虽不是什么大师级人物,但社会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也不相同,这便是同学们的个性。尤其是近年来的“话题作文”体裁不限,更为同学们开辟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如何写好作文,在作文中渗透“美育”与“人文”教育呢?

l、从生活中发现美积累自己的经验

罗丹先生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认真观察身边的人、物、事,善于捕捉为写作打基础:花开花落是美、月圆月缺是美;雨天是美、晴

天也是美;助人为乐是美、学会感恩也是美……,总之,在学会发现,要学会多愁善感。坚持记录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并时时修改之,相信作文水平定能提高。

2、养成独特的写作风格,积淀真感情。鲁迅先生说:“写作是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每个人思想不同,见解自然不同,即使是同样感受描写出的文章风格也不完全一样,但无论如何,要写好文章要学会感动,学会积累。

高兴时天是蓝的,水是清的,鸟的鸣叫是欢快的;悲伤时可望月流泪,对花伤神。但要培养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那么文章便不会再有千篇一律的重复之感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新形势下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五个方面离不开“人文”与“美学”教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人文”与“美学”教学的思想下绽放出绚丽之花吧!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标准人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人文绍兴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