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2014-12-26 15:49秦俊芬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重视学生能力提高

秦俊芬

摘  要: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设计时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呢?

关键词: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98-02

我下面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和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关系

实施以学生发展为要旨的阅读教学,更须练就“设计”的真功夫。重要的是要明白,“设计”的追求是如何“用好”教材来实现教学目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显然,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通过一两篇阅读文本的教学就能达成的,因此,在具体面对某一篇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我们就要首先处理好单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树立“类”的意识和设计理念。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都要有“类”的意识和概念来解读眼前的“篇”,明确课堂教学不是为学生讲解文本,而是“使用”文本来引导、点拨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悟到并学会:这一类的文章是这样来读,这一类的生活是这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这样来做。并在这体验、学用、会做的过程中,感悟语文与生活,逐步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如在教学小说《智取生辰纲》(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一文前,我安排了这样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然后有意识地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后作业:思考环境描写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两大要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为下面的第三个要素——环境描写作铺垫;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设计从课文中写“天热”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为引子,结合学生曾经学过的《故乡》《孤独之旅》中的环境描写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环境描写常见的几种作用,使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然后,我又精心挑选了学生喜欢的作品《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走进森林》和《雪山飞狐》中关于环境描写的片断作为拓展延伸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旨在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实践证明,整堂课教学内容集中,教学目标明确,且落实到位,使学生对“小说”这一类文章应该怎么读有了明确的认识,课堂效率不可谓不高。

其次,要突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强化课型创新。我们必须对每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并针对教材篇目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深入钻研课文,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取舍,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设计出能突出单节课教学重点的课型,如朗读课型,诵读课型,品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结累课型、自主阅读课型、单元组合课型等等,这样形成的课堂以一项内容学习或一项技能训练为主,教学目标单一,教学重点突出,且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技能可以得到强化,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言短文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还很薄弱,我就很注意文言文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老师都知道,“读”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重要,且要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语气等等,我就把第一课时设计成一节朗读课型:开始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又指名个别学生来读,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然后教师范读一遍,学生齐读一遍;再学生自由读三遍,要求边读边悟;再齐读课文两遍;加上课文理解过程中的穿插读,片断读,自读自悟,到最后的巩固读,整堂课的设计安排学生的“读”是相当充分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现代教师也不能否认读书的意义吧?

二、处理好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首先,要设计好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深处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语言结累。如某教师在执教上海教材《小巷深处》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两个语言品味的问题:1、“竹棒”一词在文中哪些地方出现?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竹棒”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2、既然“我”对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变化,那么是怎样深的母爱让“我”“悔悟”的呢?找出令你最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作点评。这里,教师以非常具体的指导,引领学生一同走进文本,通过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去体会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已然渗透在教学设计中了。

其次,要加强朗读环节的设计,特别是诵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它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读读议议,议议读读”,如此必有大效。因此,没有朗读、诵读而只有讨论、分析、对话的课不叫语文课,语文教学不要“花”太多,而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朗读,诵读,默读,听读,齐读,个别读等等),追求“本真”与“素朴”,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在“读”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有效的。

三、处理好教学步骤简化和中心环节强化的关系问题

阅读课设计要简化教学环节,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简化了,我认为教学步骤是要简化,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强化、细化。要处理好这一对关系,首先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抓准重点难点,选准切入点,比如《风筝》的教学,可以从分析课文开头的“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切入,也可以从分析课文结尾的“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与冷气”切入,还可以围绕课文中间的“我”破坏弟弟的风筝切入。这种设计灵活性强,全凭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摆脱了千篇一律、不分轻重的机械而又繁琐的教学模式,解开了束缚教师手脚的框框,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

其次是中心环节设计时主问题设计要起到以简驮繁的作用,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切忌设计一连串是非判断类的问题,既把教学环节复杂化,又不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比如针对描写比较细腻,情感比较丰富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个统领全篇的语言品味题,如《春酒》一文作者擅长在细节描写中见真情,因此,在初步感知环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中心环节:请勾画出文中精彩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读一读,尽量读出情趣,并说说你的体会。这样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空间内,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才会有潜心的揣摩,深刻的领悟,会心的微笑

,真切的表达。

另外,针对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可为学生设计一种简单而又中心突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组内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从旁指点;解决不了的或推荐出的重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相结合。也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是需要的,当然讲解要精练,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猜你喜欢
重视学生能力提高
公路工程的养护管理分析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