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2014-12-26 21:06齐祥娥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小学语文课堂

齐祥娥

摘  要: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三维目标;制定与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8-01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中的归属。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我们探究三维目标的价值在于: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①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3、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4、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5、教学指导的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抓好语文课堂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小学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