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人文关怀的几个途径

2014-12-26 21:23张国文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关怀课程标准人文

张国文

摘  要: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文关怀”的转变,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5-01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它在学校教育课程架构工程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高分,把活泼有趣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的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这种忽视人文关怀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认知而轻情感,忽略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的行为,它直接导致了语文课不能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学科本位”向“人文关怀”的转变,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那么,语文老师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这转变呢?

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应贯穿于语文授课的整个过程,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去实践这种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来说,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因为小学生是小孩子,就忽略他们的个性需要,因为师生之间如果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无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和谐的教与学关系,教学效果就肯定会打折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准许和理解学生的出错。由于语文是一门很灵活的科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很考验理解能力,成年人学起都很吃力,更何况小学生还要受年龄、身体状况、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出错是无法避免和完全正常的。而且,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学习。如果老师在学生出错后一味去责怪他们,将会增加他们学习语文的畏惧感,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有意无意中禁锢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宽容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不足,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少一点斥责与打击,少一点讽刺与挖苦,多一点宽容与谅解,多一点表扬与赞许,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多一点人文关怀,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老师要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以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目的。

文章没有感情,就没有生命力;课堂没有感情,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入丰富的情感,让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那么)即使无人督促(他们)也能自学不辍。”

所以,在小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入丰富的情感,还要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表达他们的自我情感,要放手让学生开动他们的思维大胆评价所学的语文词语、句子、课文等传达出来人情美、人性美等所有“美”的东西,从评价中开发思维,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与此同时,老师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和学生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创造友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零距离的、亲密的师生情感交流中建立起与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振奋活跃的积极状态,真正实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最佳教学状态,使教学目标事半功半地高效实现。

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课堂既是传递知识的殿堂,也是培育人文素养的圣殿。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生活。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堪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料。课文中那些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文学形象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我们要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在增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健全和发展他们的人格素养。

总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人文关怀”走进教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悉心关注学生的人性、个性、道德和人格,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天籁之音,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生活品味和道德素质,才是对“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张永轨.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J];甘肃教育;2004:5

[2] 陈洪月.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关怀课程标准人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