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2014-12-28 06:48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安徽蚌埠233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管腔变性门静脉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乔晓春 刘金有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vein,CTPV)是门静脉阻塞后形成的向肝性静脉侧支循环。由于这些血管在大体标本侧面呈海绵样血管瘤样改变,故被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64层螺旋CT因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的极大改进以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在诊断CTPV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所收集的6例CTPV患者的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CTPV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TPV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3~60岁,平均(44±13)岁。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层螺旋CT扫描仪,GE ADW 4.4图像后处理工作站。扫描中嘱患者屏住呼吸。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250mAs,层厚5mm,Pitch 0.984,旋转时间0.6s。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上至髂骨翼上缘水平。常规平扫描,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剂量为1.5mlkg,速率3.0mls。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5~30秒,门脉期50~70秒注射对比剂后注入40ml生理盐水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对门静脉期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层厚0.625mm。

图1 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伴侧枝血管建立。图2 门静脉血栓伴广泛侧枝循环建立。图3 门静脉血栓形成。图4 门静脉主干狭窄闭塞伴侧枝循环建立。图5 门静脉主干狭窄闭塞伴侧枝循环。图6 门静脉主干狭窄闭塞伴侧枝循环,脾肾静脉交通胆囊静脉增粗形成假肿瘤征。

2 结 果

本组6例CTPV均进行了MIP、MPR图像后处理,均清楚显示CTPV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率100%。本组全部病例均见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闭塞和(或)狭窄,正常门静脉系统结构消失,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表现: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因栓子闭塞和(或)狭窄5例,门静脉管腔增宽,内可见低密度充盈缺损1例,门-门侧支血管6例,胆管周围静脉丛曲张3例,胆囊静脉丛曲张2例,胃左静脉曲张5例)。门-体侧支血管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腹膜后静脉曲张2例,脾胃-肾静脉分流3例。增强扫描肝实质灌注异常2例,胆囊、胆管壁增厚2例,合并管腔狭窄5例(图1-6)。

3 讨 论

静脉海绵样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vein,CTPV)是一种肝前型的门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后,继而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支静脉或阻塞后再通,从而呈现海绵样改变。是机体为保护肝脏正常血流量灌注的一种代偿性病变。破裂出血,脾脏淤血肿大,脾功能亢进。但是,由于肝动脉血供不受影响,肝脏本身无明显异常改变,肝功能多不受影响,病人不易出观黄疽和腹水,消化道出血也较易控制。

3.1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一般形态特征及CT征象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病因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CTPV多见于小儿,由非肝病因素所致,主要是由于门静脉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婴儿出生后门静脉闭锁过程延长,导致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锁。继发性CTPV多见于成年人,其原有正常的门静脉系统的管腔结构因继发性原因而发生改变,此型临床上多见,最常见的原因为门静脉栓塞引起(约54%),包括瘤栓或血栓,而栓塞中57%为癌栓[l-3]。根据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发生的部位,临床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以肝内型多见,门静脉左支病变较右支病变多见,这与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左支较右支粗大,横部与矢状部呈90o角。而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较少。本组病例中门静脉血栓6例而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仅1例。本组全部病例均形成门-门侧支血管[4-7]。本组病例发现胆管周围静脉丛曲张3例,胆囊静脉丛曲张2例,胃左静脉曲张5例。门-体侧支血管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腹膜后静脉曲张2例,脾胃-肾静脉分流3例。根据管腔走行和行程的特点,董晓秋等将CTPV分为直线型和迂曲型。直线型右几条较直的细小的管腔结构组成CTPV,其走行方向基本与正常门脉系统的走行方向一致,本组有2例。迂曲型,血管腔结构复杂,典型的为在栓塞的门脉周围呈明显的“海绵窦状”,迂曲走行的血管方向不定,无规律可循,管腔内径粗细不均,肝门区最大的管径范围5~12mm。事实上部分病人表现为一部分门静脉管系显示不清,完全被蜂窝状或迂曲扩张管状结构所代替;另外一部分则表现为门静脉变细或管壁增厚,伴周围迁曲扩张的改变[8]本组4例。

3.2 肝实质灌注异常与胆系异常 增强扫描动脉期发现本组病例肝实质灌注异常2例,胆系异常表现为胆囊、胆道壁增厚和(或)管腔不规则狭窄,病理基础是胆囊、胆管壁及其附近的门-门侧支静脉丛,致胆囊、胆管壁增厚,甚至胆管受压狭窄,形成所谓“假性胆管癌征”,严重时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本组、胆管壁增厚2例。目前虽然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诊断无公认的标准.但普遍认为临床上有侧支循环建立、脾肿大、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以及影像学上有正常门静脉系统结构消失,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门静脉侧支形成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征象的支持,可临床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3.3 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CTPV的价值 64层螺旋CT在技术可以大幅度增加为基础的空间分辨力提高同时提高时间分辨力。较传统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层厚及范围具有优势,血管增强效果非常好,可以提高小血管显示率,可以显示的细小侧支血管得以清晰显示[9-12]。64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可以重建3D图像,可以清晰显示侧支血管范围、胆系异常等方面。

总之,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重组技术是诊断CTPV的有效方法,门静脉闭塞或狭窄及其周围海绵样侧支血管纡曲、扩张为其特征性表现。

1.朱建平,涂卫东,颜普明.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6)42-44.

2.梁颖,蒋涛,王亚杰,等.螺旋CT评价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及其侧支循环的特点.中国医学影像术,2008,24(7)1076-1079.

3.董晓秋,张秀凤.门脉海绵状变性的病因病理及其声像图特点.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8)510-511.

4.施建,施小平,王强,等.64排螺旋CT诊断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影像学表现及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65-67.

5.杨大为,周诚,杨正汉,等.多层螺旋CT评价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血流动力改变.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9)1282-1285.

6.殷小平,李彩荧,封海龙,等.多层螺旋 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8,23(2):175-178.

7.李金平,赵德利,王彦民,等.64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价值.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4)286-288.

8.孙志英,梁会泽,贾化平,等.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增强CT表现一例.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0,7(5)879-880.

9.李康,吕富荣,马千红,等.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1050-1053.

10.方驰华,项楠,范应方,等.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0):919-921.

11.方驰华,项楠,范应方,等.64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0)919-921.

12.丁庆国,贾传海,陆永明,等.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高场MRI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1)50-52.

猜你喜欢
管腔变性门静脉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征兵“惊艳”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