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事变”中的晋东南

2015-01-04 00:14成晓明
党史文汇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晋东南新军事变

成晓明

发生在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是阎锡山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对山西新军和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进攻的统称,这次事变波及山西全省。在晋东南,晋绥军孙楚部暗中勾结日伪军,进攻抗日决死队第三纵队和抗日民主政权机关,制造了晋(城)沁(水)阳(城)事变。十二月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既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又维护了山西的团结抗战局面。

秋林会议上阎锡山政治态度右转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悄然改变以军事打击为主的对华方针,转用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新策略,对中国当局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打,就是继续打击中国军队;拉,则是对国民党统治集团以和谈的名义进行政治诱降。在山西,日军对阎锡山进行了诱降活动,使其政治态度逐渐右转。1939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阎锡山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第二战区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该会将矛头对准八路军、山西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决定取消有八路军代表参加的战动总会。他又手谕“牺盟暂停发展,各行政专员权力予以缩小,不准再自由委派县长,各行政区派保安司令员,可遴选正规军团长充任,减少各专员之军权”。他还要取消新军的政委制,将新军编入旧军。

秋林会议后,山西顽固派在妥协投降道路上加快了步伐。首先是取消牺盟会、决死队,取消抗日群众团体。方山、静乐、中阳等县的各种救亡团体都被取消;一批反动分子到各行政区组织暗杀,或明或暗地进行破坏。其次,阎锡山为掌握在晋东南地区由戎子和领导的五专署和决死三纵队,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分裂活动。一方面利用顽固分子在决死三纵队掌握的一部分军事指挥权,大肆分化瓦解各级干部。原第九团团长赵世铃被阎锡山提拔为一九七旅旅长后,便利用手中的职权,妄图控制、削弱和瓦解由红军干部雷震领导的游击第十团。另一方面,阎锡山指使其派出的视察员滋事生非,捏造谎言,撤换牺盟会委派的县长。因专员戎子和据理力争,不执行他的命令,他便密电孙殿英暗杀陵川县牺盟会委派的县长张维汉,后因机密外泄,张维汉才得以幸免。

阎锡山在军事方面也做了充分准备。他一面派孙楚以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和第三行署主任的双重身份纠集独八旅和一个宪兵团、一个警卫营到达阳城,驻在城西南50华里处的岩山村,坐镇晋东南,一面积极暗中策动决死三纵队内部的反动军官三十团团长张济、三十一团团长孙瑞琨、九团团长王寿堂、保安第十团团长卢有年从内部组织叛变;一面又和驻在太南地区的国民党驻军勾结在一起,加紧布置向山西新派领导的晋东南三、五专区抗日政权及决死纵队和八路军的武装进攻。

阎锡山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警觉。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八路军、山西新军对其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3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对党内发出指示:“阎自秋林会议以后,日向右转,最近许多布置都是有害抗战的。”因此,“除共产党八路军给以公开的批评外,在山西新军及牺盟会内应以阎过去的进步纲领反对阎今天之倒退,给阎的进攻以有力的与必要的反抗,以巩固原有阵地。”9月20日,中共中央进一步发出指示,指出“新旧派矛盾形成的斗争,实际上是坚持抗日、进步、团结,还是实行投降、倒退、分裂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根据中央指示,牺盟会与新军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西抗日根据地党委的领导下,动用一切宣传工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声讨顽固分子的运动。

与此同时,新军在组织、军事方面也作了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长治地区是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和山西抗日决死第三纵队重点活动的地区,自1939年7月3日日军第一军司令官梅津指挥6个师团5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九路围攻”开始后,山西新军领导人决定将决死三纵队、五专署撤到白晋路两侧和敌人周旋。五专署和长治牺盟中心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专员兼决死三纵队政治委员戎子和、纵队长颜天明、政治主任董天知和长治牺盟中心区秘书王兴让带领独三旅、一九七旅撤到路西,驻在沁水县田家湾大小柿庄一带,领导白晋公路以西的屯留、长子、阳城、沁水、安泽、浮山、高平等7县开展游击战和坚持政权工作;另一部分由专署秘书主任杨献珍和牺盟会张茂甫、王子玉等带领部分专署机关人员随同五专署保安九团和十团以及其他地方武装,在白晋路以东设立了第五专署办事处,驻在壶关以东一带,领导长治、平顺、潞城、壶关、陵川、晋城等各县的政权工作和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除去在高平一带驻有黄克诚的三四四旅和驻在陵川县的抗大一分校以及活动在晋城一带的唐天际支队外,山西新军在这一区域只有独三旅的第三十团、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一九七旅的第三十三团、游击十团、游击十一团,保安第九团、第十团以及部分县的地方武装,总共也不超过十几个团。从数量和武装配备上看,蒋、阎军都大大超过了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当时为保卫各县的抗日政权,决死三纵队将6个团分别驻在了5个县,致使决死三纵队在事变中无法实施统一指挥,与各部队之间也无法互相策应。

十二月事变的爆发与腥风血雨的晋东南

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向决死二纵队下达了冬季攻势的命令,要求该部于5日向灵石、霍县间同蒲路的日军大举破击。又命令王靖国的十九军和陈长捷的六十一军紧靠决死二纵队之后,这样便于和日军前后夹击一举消灭二纵队。对于阎锡山的这一命令,决死二纵队当然不能执行。阎锡山遂诬蔑韩钧“叛变”,通电全国“讨伐”。并任命陈长捷为讨伐叛军总司令,指挥4个军的兵力,分三路向驻在隰县、孝义等地的决死二纵队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进攻。首先在永和地区袭击了决死二纵队一九六旅旅部,先后杀害了隰县、永和、大宁等6个县的共产党员、牺盟会干部和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共200余人。

阎锡山在对晋西新军进攻的同时,令所属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孙楚部联合蒋介石嫡系部队,先后对活动在晋东南地区的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和八路军也发动了进攻。

1939年12月4日夜,孙楚指派阳城三青团骨干上官凌云率暴徒多人,在阳城南园村捣毁牺盟会主办的阳城《新生报》社,机器物资被抢劫一空,所有工作人员多被关押殴打,编辑王良被捕。9日晨,国民党八十三师补充团团部副官刘某率叛匪冲入阳城县抗日政府追捕县府秘书白尔玉和牺盟会长治中心区负责人王兴让未果,遂将县公安局局长赵养峰和县政府民政科长张健民捆绑毒打后关押。13日,孙楚委派国民党驻军八十三师政训处主任李英樵为阳城县长,用武力夺取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到处捕杀抗日干部和牺盟会各级人员。18日,孙楚在国民党十四军配合下,指派沁水县三青团负责人吉彦贞率领一群暴徒,在公安局巡官高承禄等顽固分子内应下向沁水抗日县政府进攻,县政府秘书王少平、公安局长郑重、牺盟会工作员姚勇(女)等被捕,三区区长王维岳受重伤,区公所和牺盟会被捣毁,区武装自卫队一部分被国民党十四军缴械,一部分由区委书记李广澎(又名江地)带领撤到翼城。20日,国民党四十七军围攻晋城抗日县政府,捕走干部群众100余人,枪杀县科长以下10余人。21日,浮山、陵川等县也发生同样事件。23日,孙楚部独八旅叛匪武装查封晋东南牺盟会机关报《黄河日报》,编辑人员或被捕或失踪,机器全部被毁;26日,又在高平尹家沟配合游击十一团叛军第一营袭击决死三纵队政治部、第五专员公署和长治牺盟中心区及各救会,抢去公物公款价值10万余元,捣毁五专署修械所,抢走新造枪支760余支,搬走全部机械。

阳城县区村干部及群众抗日积极分子在事变中被杀害近100人之多。叛匪采用杀头、挖眼、挖脑、割奶头、割生殖器、割耳朵、割手、活埋等惨无人道的杀人手法,无所不用其极。妇女干部被俘强奸后再杀害。高平县一干部被捉,其3岁幼子也被枪杀;另一干部事前逃脱,其妻被杀。凡是专署和新军驻过的地方,居民皆被搜查、吊打,贵重财物被洗劫一空。顽军为追查专署存放财物,因一老人不肯说出地点竟砍去其左臂。决死三纵独三旅的伤兵医院被捣毁,伤员全部被杀。

12月23日至26日,由于决死三纵队主要领导人政治麻痹,给了反动顽固派军官以可乘之机。决死第三纵队第一九七旅旅长赵世玲、第八总队总队长孙瑞琨、第七总队总队长张济等旧军官相继叛变,拉走所属第七、第八、第九团全部和游击第十一团、第十二团各1个营,第三十二团等部3个连,使决死第三纵队损失4000余人,被俘被捕政工干部150余人。由此,腥风血雨的十二月事变在晋东南达到顶点。

被抓捕的决死三纵队和牺盟会及地方抗日干部,除被顽军和反动军官残酷杀害和经交涉释放的一部分外,还有70多人被押送到孙楚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和第三行署主任公署所在地阳城县的岩山村,分别关押在崇盛号、下衙门、仁和泰3个大院里,由孙楚的特务团警戒看守。时值数九寒天,囚牢里星火不见,铺盖全无,每人每天除吃一点玉米糊外整整两三个月都不给水喝。三纵七团的连指导员王悦周发高烧,连润嗓子的一口水也喝不上,被活活“渴死”。

1940年3月16日,孙楚把关押在岩山村的我方被捕人员全部转移到阳城析城山下的秋川河。5月1日,孙楚令其宪兵团再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在秋川河东西两山坡和西蟒圪台惨遭杀害的同志至少为24人。其中有决死三纵队七团政治部主任郭鸿璜、九团政治部主任郝廷珗、七团营长卢正维,营连指导员何希圣、王贵庭、李发先、武学义、仇星彩,九团政治部组织干事杨凤鸣,纵队部前哨剧团团长杜智愚等,地方干部浮山县长武之诚,牺盟会县特派员姜涛(女)、张哲和、王恩俊、宁强高、袁刚、王永盛等,他们在被监禁期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照常过组织生活,唱革命歌曲,以此来向惨无人道的匪徒们进行抗争。他们慷慨就义时,高喊“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抗日胜利万岁!”“牺盟会决死队万岁!”“打倒汉奸卖国贼!”等口号,坚贞不屈,气壮山河。

这次事变中,晋东南阳城、沁水、晋城、浮山、高平、长治、陵川、壶关等8个县的牺盟会、抗日政府、群众团体和阳城进步报纸《新生报》报社相继被捣毁,第五专署、牺盟长治中心区和《黄河日报》社等机关遭到袭击,牺盟会、抗日政权、群众团体的共产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千余人被绑架,当时和随后被残杀者包括中共晋城县委书记、晋沁阳3县党政民联合办事处主任丁文法和浮山县县长武之城、牺盟会阳城特派员江涛(女)等达五六百人。

十二月事变的和平解决

十二月事变中,晋东南决死第一纵队未遭受重大损失,决死第三纵队游击第十团冲出重围到达屯留以北地区与决死第一纵队会合;决死第三纵队另一部转移到长治地区与八路军会合。1940年1月17日,蒋介石下令要求八路军、山西新军一律从太岳、太南撤至白晋公路以东、邯长公路以北地区,并令其第九十三、二十七、四十七、十四、四十军等部分别向驻守太岳、太南、晋豫边区等地的八路军、新军进逼。同时,阎锡山也令其旧军南下策应,向太岳地区进犯。1月19日,陈赓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主力和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地区统一指挥太岳区各部队,首先对进犯张店一带的国民党第二十七军发起反击,阻击了国民党军队向临屯公路以北地区的进犯。在太南地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和新军决死第三纵队等部予阎军孙楚部独八旅以沉重打击,收复了太行山南部部分失地。1月30日至2月2日,太岳部队分别在榆次东南和以北地区,击溃阎军暂一旅和新二师的进犯。至此,阎锡山对晋东南地区八路军和新军发动的进攻宣告失败。

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为维持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采取和平解决十二月事变的方针。1940年1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朱德、彭德怀等,指示薄一波、戎子和、续范亭、雷任民、宋劭文、张文昂、韩钧及各地牺盟、民青,要他们不断打电报给阎锡山、梁化之、杨爱源,痛陈王靖国、陈长捷、孙楚、赵承绶进攻新军、破坏牺盟、残杀抗日人员的罪行,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山西内部问题,免为敌人利用,继续在阎锡山领导下团结抗日,以示仁至义尽。为此,中共中央派肖劲光、王若飞到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向阎锡山当面申述中共关于新、旧军团结抗日的主张。双方经过谈判于1940年4月间达成协议,以汾阳经离石到军渡的公路为晋西南和晋西北的分界线,晋西南为晋绥军的活动区域,晋西北为八路军与山西新军的活动区域。同时,朱德于4月中旬到达阳城派代表与卫立煌的代表进行谈判,达成在晋东南分区驻防的协议:以临屯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的漳河为界,以南为国民党军驻防区,以北为八路军和新军驻防区。按照协议划分驻防区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共产党、八路军与国民党、晋绥军在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

和平解决十二月事变的过程及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与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实施这一原则既打击了阎锡山的反共气焰又阻止了其公开投敌,还挫败了蒋介石火中取栗的阴谋。阎锡山虽丧师失地但仍可孤守晋西南一隅,有一个立脚点不致走投无路公开投降,从而维持了山西团结抗战的局面。事变中也调整了与国民党军队的统一战线关系,争取了国民党军继续抗战。阎锡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山西新军各部实际上从此加入八路军序列,对华北抗战和全国抗战均具有重大意义。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晋东南新军事变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PU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 jumbo fl ying squidDosidicus gigasoffshore Peru based o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新军
好事变“坏”事
新军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明代晋东南和晋南地区的自然灾害比较
探寻晋东南早期人类的栖身之所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
从『九·二二』锄奸到『八·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