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策略”教学法在110m栏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5-01-05 05:57解正伟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跨栏实验班节奏

解正伟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广州 510500)

1 研究背景

经过查阅和研究大量相关110m栏教学方法的书籍和文献,相关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各有其侧重点,综合分析主要分为四类,即:组织形式类(分层法、小群体合作法、程序化教学方法等)、兴趣动机诱导类(游戏法、诱导法等)、认知过程类(探究式、表象法、多元反馈法等)、目标类(目标导向、问题解决法、结构定向理论、学导式等),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和价值。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110m栏专项运动技能的本质特征和习得规律的角度出发,以主导110m栏专项技能形成的节奏规律为核心,设计“节奏策略”教学法,通过教学实验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研究其实用价值和意义。

2 研究对象

2.1 教学实验对象

在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10级田径普修班中,随机抽取2个男生班,一个班20人,另一个班18人作为教学实验对象。

2.2 参照对象

以我国优秀110m栏运动员刘翔、史冬鹏、陈雁浩、余志诚等8名运动员为参照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教育学、心理学、运动学、体育教学方法等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3.2 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对于实验前测验指标的选取、实验效度和信度检验,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向有关专家通过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统计。

3.3 教学实验法

实验于2011年4月~5月在广州体育学院田径场进行,共16学时8次课;实验班采用“节奏策略“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3.4 节拍器控制法

使用Smart Metronome软件,以每分钟响100/120/140/160次,4/4拍,如:1-2-3-4(可用压、摆、跨等口令代替4)对动作节奏进行控制。

3.5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Spss11.0等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 教学实验设计

4.1 “节奏策略”教学释义和设计依据

“节奏策略”教学是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遵循运动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以主导专项竞技能力形成的节奏规律为核心,制定的教学方针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集合。

本文结合110m栏节奏规律特征,采用“粗线条的系统练习→改进细节练习→提高完整技术练习”的学习过程,保持运动节奏链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利用节拍器、口令、击掌、标记等方法来控制和加强运动器官的节奏感知能力,使肢体运动节奏和心理调控节奏融合统一,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4.1.1 主导竞技能力形成的核心规律依据

根据专项特征,110m栏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节奏项群[1],根据运动周期,它又是一项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替变化的运动项目,对速度要求高、动作变化快、周期节奏强、难以学习和掌握。节奏策略教学专门针对其特征,以主导110m栏专项竞技能力形成的节奏规律为核心,以培养和提高速度节奏能力为主线,对跨栏技术动作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组织,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1.2 生理学依据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以巴甫洛夫学说为基石,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2]。在许多运动项目中,某些高难技术动作都是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建立无数高级的、精细的、复杂的条件反射来准确完成的。充分结合跨栏跑周期链锁性的速度节奏特征,节奏策略教学法同样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来有序控制和加强运动节奏感知能力,使肢体运动节奏和心理调控节奏融合统一的。

4.1.3 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专门化知觉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长期专项运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细化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器械、场地、运动媒介如水、空气)作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如水感、球感、器械感等[3]。而节奏感知觉在110m栏教学和训练中至关重要,有节奏的运动能够减轻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负担,提高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和质量,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能力。

4.2 传统教学与“节奏策略”教学内容顺序与教学手段安排设计

表1 传统教学与节奏策略教学跨栏跑内容顺序安排比较

传统教学法虽然形式丰富多样,但其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和具体练习手段基本相同(见:表1)[4]。在这里要强调:“节奏策略”教学法所有的练习手段(包括专项柔韧、原地模仿、无栏、有栏、半程、全程练习)都采用Smart Metronome节拍器控制法、口令法、击掌法、标记法以及利用变换栏距和栏高的方法[5],进行有节奏的练习,将运动节奏链这个核心贯穿110m栏教学手段的始终,使肢体运动节奏与心理调控节奏融合统一起来。

4.3 “节奏策略”教学效果检验设计

4.3.1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技评和达标测试比较分析。

4.3.2 全程分段时间累积和速度节奏变化比较分析

以美国跨栏专家罗斯和加拿大著名短跨栏教练麦克法兰提出的110m栏呈双高峰节奏型区域划分概念,将全程划分为四个跑程(见:图1)。以我国优秀110m栏运动员刘翔、史冬鹏、陈雁浩等8名运动员,分别在世界田径锦标赛、钻石联赛、大奖赛、亚运会、全运会中取得的区间为12.88s~13.82 s内的22次成绩的分段时间累积和全程速度节奏变化曲线为参照,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速度节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二者的差异[6][7][8][9]。

图1 110m栏速度节奏区域划分

4.4 实验条件控制

4.4.1 实验前

在广州体院体育教育系2010级田径普修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男生班进行110m栏教学实验。实验前测指标经过初选、筛选、信度和效度检验过程,以问卷的形式向有关专家调查后确定。试验前对两个班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与统计,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后,方可作为基础相同的实验对象。

4.4.2 试验后

实验后进行技评和达标测试,要求两班学生打乱顺序、同时同地进行,且每名学生技评成绩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3位专家,依据“广州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评分细则评定,所得分数为三位专家的平均值。达标分段计时由具有国家二级田径裁判等级以上的12名裁判员记取,每段由3名裁判员同时记取,取中间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5.1.1 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指标差异性检验

运用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身体形态指标进行T检验(见:表2),年龄、体重、下肢长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外身高均值检验P=0.03<0.05,两个班相差3cm,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对照班的身高优势比较明显。

5.1.2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指标差异性检验

实验前,对两个班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T检验(见:表3),反映跨栏项目特征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性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机能水平都在同一水平上。

5.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5.2.1 技评和达标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4 实验班和对照班技评和达标差异性检验

实验后,对技评和达标成绩进行T检验(见:表4),技评成绩P=0.043<0.05,均值相差4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班优于对照班。

从经济性和实效性角度来讲,传统教学法分解、环节、分段动作练习较多,从外型上动作规格与姿势优美程度较高。但实际上,分解或环节动作练习较多,会导致该环节的动作练习时间延长,同时可能会影响下一环节用力时机和节奏调控等;并且完整系统练习较少,难以形成110m栏特有的系统的节奏感知能力。从心理角度来讲,传统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阶段的独立性上,从而忽视了动作技能形成的系统性规律和110m栏的专项动作序列节奏这一核心能力。

达标成绩P=0.009<0.01,差异具有显著性。从达标效果来看,实验班明显好于对照班,表现为全程技术熟练连贯,环节动作技术经济实用,动作节奏明显,速度节奏控制能力较强。

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来看,对照班采用分段法(递进、顺进、逆进)即:单个→分段→衔接串联→提高完整技术的教学顺序。实验班以110m栏专项系统节奏规律为核心,在确保整体序列节奏协调连贯的前提下,遵循“粗线条系统练习 →改进细节练习→提高完整技术练习”的教学方针。

从教学侧重点方面,传统教学法重视各技术环节的动作表现形式和肌肉本体感知,分解在前,练习较多,完整在后,练习较少,虽然达到了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利于掌握困难环节,但容易忽视专项运动技能的系统性规律。

从认知和习得过程来看,节奏策略教学法重视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认知过程,从一开始就建立和保持完整的系统性,由粗到细,逐步提高,具有综合运用大脑和肌肉运动系统,使肢体运动节奏与心理调控节奏融合统一的独特优势。

5.2.2 全程时间累积和速度节奏变化分析

表5 分段时间累积与速度节奏统计

以我国110m栏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内外大赛时的全程比赛时间累积和速度节奏变化曲线图为参照,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由图2,在0~3栏和3~7栏,两个班的时间累积变化差异不明显,在7~10栏两个班的差别较为明显,对照班时间累积值明显大于实验班,说明这一阶段对照班速度下降幅度大用时多,在10栏~终点阶段两个班平行相当,说明达标成绩差异主要取决于7~10栏速度下降段。

由图3,在0~3栏第一加速段两个班的速度都在6m/s左右,基本没有差异;在3~7栏速度保持阶段实验班的分段速度比对照班平均快了0.5m/s,差异较大;在7~10栏速度下降段,实验班下降了0.27m/s,对照班下降了0.54m/s,并且还低于0~3栏第一加速期的平均速度。在10栏~终点阶段,两个班的冲刺能力相当,速度曲线呈平行上升趋势。在这里要强调,对照班在7~10栏速度下降幅度大耗时多,而又在第二加速段10栏~终点的增长趋势又与实验班平行上升,这是因为两个班的速度素质无显著差异,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由表3),说明对照班速度节奏控制能力较弱,更证明了前三阶段保持合理的速度节奏的重要性。

2 实验班、对照班与国内优秀运动员分段时间累计对比

3 实验班、对照班与国内优秀运动员分段速度节奏对比

以全程时间累积和速度节奏变化曲线整体趋势来看,两个班都符合110m栏专项节奏的一般规律,即:第一加速段、速度保持段、速度下降段、第二加速段的速度节奏变化规律。但是实验班与国内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节奏曲线走势更为相似,速度节奏变化曲线始终位于对照班上方,说明实验班的速度节奏控制能力较强,表现出加速能力强,速度下降幅度小,冲刺能力强的速度节奏专项化特征。

综上分析,实验班的技评和达标成绩优于对照班,速度节奏变化趋势与国内优秀运动员相似,专项速度节奏控制能力强,优于对照班。说明,“节奏策略”教学法对跨栏教学有着积极意义,比传统跨栏技术教学法更具优越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实验班的技评和达标成绩显著好于对照班。说明,“节奏策略”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6.1.2 从分段时间累积和全程速度节奏变化趋势来分析,实验班与国内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节奏曲线走势更相似,并且始终位于对照班上方,说明实验班的速度节奏控制能力较强,表现出加速能力强,速度下降幅度小,冲刺能力强的专项化特征。

6.1.3 致使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教学侧重点、练习手段以及贯穿技能形成的主线不同。

6.1.4 “节奏策略”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于按照系统论观点,从专项运动技能的本质特征出发,以主导110m栏专项竞技能力形成的节奏规律为核心,以提高速度节奏能力为主线,综合运用大脑和肌肉运动系统来控制运动器官的节奏感知能力,使肢体运动节奏与心理调控节奏的融合统一,提高学习效率。

6.2 建议

6.2.1 建议选取教学方法时,要先分析项目的类属特点,按专项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为核心,抓技能形成的主线,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内容与手段。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6.2.2 运用本研究设计的节奏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应遵循运动节奏的系统性规律,注意教学控制与引导时机。在泛化和分化阶段,应以专项速度节奏为核心,粗线条地掌握完整的系统节奏,将重点放在各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上;在提高阶段,应注重在强化速度节奏能力的基础上细化技术细节。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8-60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41-243

[3]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0-161

[4]汪鸿,吴云飞.跨栏跑技术教学手段的优选与最佳教学步骤的量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22-824

[5]田菁.改善跨栏跑周期节奏的标记法教学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6(1):47-49

[6]郭雪奇,黄勇,王乐军,等.刘翔110m栏分段时间与总成绩的相关关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7):37-39

[7]许以诚,米卫国,张蒙汉.对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刘翔跨栏技术的分析[J]. 体育科研,2004,25(6):26-28

[8]许以诚,池泰棱,冯敦寿,等.我国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跨栏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0):10-12

[9]袁永钢,陆建平.陈雁浩110m栏跑全程成绩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8(3):5-7

猜你喜欢
跨栏实验班节奏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请叫我“跨栏怪”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我的村庄(外一首)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最高的跨栏
轻快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