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对企业整合用户创新的影响

2015-01-05 01:38
关键词:创新能力用户产品

郭 宝

(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引 言

随着企业管理者对用户创新的重视,以及用户的创新素质越来越高,用户已成为企业重要的创新源之一,而企业如何整合用户创新是企业与用户都要面对的最为基础性的创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与用户双方的创新合作意愿、能力,另一方面也受到双方所能够利用的新技术的制约,也即用户创新、企业整合用户创新随时代性的新技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现阶段,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一种颠覆传统制造业、颠覆传统经济学的新的产业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赋予了每个人制造的能力[1],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与经济,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这种新技术是如何影响企业与用户之间创新整合的。

一、相关研究综述

在研究3D打印技术对用户创新的影响方面,张楠,李飞认为3D打印技术使独立设计师自己的创意变成真实的产品,消费者获得了自己设计、生产产品的权力[2]。邵宇指出 3D打印将推动大众参与产品创新,成为推动产品设计民主化发展的终极因素[3]。张强指出3D打印技术可使用户将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打印出来,用户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改进、宣传、推广和营销等过程,并可分享其产品的利润[1]。这些研究集中于:从宏观社会、产业层次研究这种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依然较偏重于趋势性研究,因此需要深入研究3D打印技术对用户创新的影响,从而为企业整合用户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二、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企业整合用户创新困境

既使企业认识到用户创新的重要性,也能开放心智,拥抱用户创新,能够把创新用户当作创新合作伙伴,但由于用户创新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所以企业与用户并不容易实现良好的创新互动,并使企业成功整合的用户创新要较已发现的用户创新数量要少,整合成本也较大。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技术下的企业整合用户创新困境

(一)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用户创新困境表现

1.用户创新的成熟度较低

用户创新的成熟度是指用户将自己的创意固化成型的程度,当用户创意越被转化为原型,或者用户创新产品越被市场认可,那么用户创新的成熟度就越高,反之,用户创新越停留于创意、构思、方案上面,那么用户创新成熟度就越低。一般地,用户创新成熟度越低越倾向于企业独自创新,用户参与企业创新的程度越低,用户创新能力就越不容易被挖掘出来。但在用户创新实践中,提出创意或构思的比率远大于将创意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设计方案或原型的比率,当然,在服务型的行业,提高用户创新的成熟度并不是一个难题,但对大多数制造业而言,用户创新成熟度低制约了企业整合用户创新的效率。

2.创新用户的数量较少

Franke等[4]指出创新用户的分布曲线是连续的,而Morrison等用LES(领先优势地位)来描绘具有创新能力的用户,高LES意味着用户创新能力较强,反之,创新能力较弱,且具有高LES的用户数量较少[5],因而,一般地,传统上能够被企业所整合的用户创新主要是高LES型用户或领导型用户。这些用户的创新动机比较强,创新能力强大,是经常创新的用户,也是企业整合用户创新的首选用户。但是这些用户总体来说数量较少,企业很难完全依赖这些创新用户进行创新能力提升。重要的是创新能力高低是一个相对动态概念,相对于较低难度的创新任务,表现出低创新能力的用户也可能受到培训、训练而成为高创新能力的用户,低LES的用户也就会变成高LES用户。因此,传统的用户创新理论关注用户的类型是静态的,创新用户数量较少,影响企业较全面、较深入地挖掘用户创新价值。

3.用户创新的条件受限制

对一个具有高创新能力的用户,假定创新动机也很强烈,那么此用户能不能进行较成熟的创新还取决于创新的外部条件是否成熟。这些外部条件主要指创新用户可以利用的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材料、设备、空间以及时间。Morrison等[6]、C hristopher Lettl[6]都指出缺少充足的外部资源比如充足的资金、时间,那么用户创新也会受到阻碍,从而会降低用户创新的能动性,最终也会影响企业整合用户创新。

4.用户创新的创造力受限

在传统技术环境下,用户创新虽然比较符合用户所需,具有相当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但是对于一些构思十分精巧,设计十分复杂的创新方案,既使有相当创新能力、创新条件的用户也无法利用传统的制造工艺制造出实物模型来,这使得用户本身的创新潜力受到压制。

5.用户与企业的沟通仍然困难

尽管依靠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视频沟通技术,企业与创新用户之间的沟通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创新用户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除了受到沟通双方自身的沟通技能以及渠道干扰外,这些困难主要是由于用户所拥有的特殊的创新信息所致。这类创新信息包括:与用户使用情境、方式等特殊要求相关的粘性信息[7],这类信息难以转移,或被其他人所共享,因此,企业难以获知、难以理解这类重要的创新信息;用户所拥有的与创新产品、创新技能相关的隐性知识,也无法通过其它手段进行有效沟通。在用户创新过程中,用户创新成熟度越低,用户与企业越不能深度交流,这两类信息就越阻碍创新用户与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创新沟通。

6.企业创新资源与能力有限

在一般的技术环境下,既使企业有强烈的整合用户创新的愿望,但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的数量、质量总是一定的,无法满足大部分的个性化用户创新需求,也无法整合大部分有价值的用户创新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流程中去,而只能集中于领导型用户创新,集中于符合企业自己创新计划的创新。

(二)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企业整合用户创新问题表现

既存的但又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用户创新困境导致以下四种企业整合用户创新问题突显。

1.中断的用户创新。主要指创新用户由于本身的创新困境而中断了正在进行的创新,或者抑制了创新动机,最常见的中断发生在方案构思之后的创新阶段。

2.失落的用户创新。主要指企业在整合用户创新时,误解创新用户传递的信息,或错误判断用户创新的商业价值以及其它一些原因导致企业忽视或放弃整合用户创新。

3.低效的用户创新。主要指创新用户在进行创新时,或者与企业合作创新时,既使取得了预期的创新效果,但是消耗较多的时间与较多的资源。

4.稀缺的用户创新。主要指用户创新主要由具有高LES特征的用户或领导型用户来完成,或者有价值的创新太稀缺,或者大部分用户创新并没有比企业内部创新做得更好。

三、3D打印技术:解困与挑战

同传统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优势明显: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成木;大幅减少材料浪费;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的外形,简化生产制造过程,快速有效而又廉价地生产出单个物品[8]。这种优势无论对用户还是企业都是有价值的,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用户创新困境,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创新整合挑战,如图2所示。

(一)3D打印技术解决整合用户创新困境

首先,3D打印技术可使得普通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缩小了完善创新的时间,减少了对设备的依赖,降低了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了创新复杂性,这些都使得创新用户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用户创新的成熟度;其次,3D打印技术使得实验型产品更加符合创新要求,使产品原型或实物更加完美,使得用户与企业更加能依靠实物形态进行有效的创新沟通,从而摆脱了粘性信息与隐性知识对沟通的不良影响,更加有利于企业对用户创新的商业价值评价;再次,3D打印技术的快速成型能力,可以使用户与企业在短时间内进行成本较少的创新实验,节约了制造成本与互动时间,节约了不应浪费的资源;最后,3D打印技术最大程度地释放了用户的创新想象力,使用户的创意能力、构思能力、设计能力得到相当大的提升,这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用户的创新能力,最终使得用户设计、制造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个性,使更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3D打印技术下的企业整合用户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Chan,Yim&Lam指出用户创新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9],因此,对于企业整合用户创新而言,3D打印技术也会给企业整合用户创新带来新挑战。

1.创新信息过载突显

3D打印技术最终使得用户创新数量与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会使企业接受并处理较多的用户创新信息,而一个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整合用户创新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同时处理海量涌入的创新信息,结果导致三种情况出现:一是较小商业价值的用户创新过多从而分散了企业的创新注意力,从而忽视了有较大商业价值的用户创新。因此,要想从大量的用户创新中间选择并较好整合用户创新也并不容易;二是过多的创新信息超过了企业原有的创新整合能力,无法消化既使是有较大商业价值的创新;三是无论是何种质量的用户创新,只要数量过多,总会分散企业的创新注意力、分辨力,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了创新管理的难度。

2.打印创新成本可能上升

从技术本身上说,3D打印技术能够节约时间与资源,但是一旦将此先进技术用于实践,用户与企业可能会因为制造与修改创新过于容易、简单而并不太重视前期的方案设计或者对于严谨设计并不在意,而反复打印,反复修改,忽视了对打印成本的控制,最终反而消费过多的时间与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太重视完美的创新成果而忽视了创新的效率性,就像打印纸张一样,正是因为写作、修改变得简单,打印成本反而不降反升。这使得企业在整合用户创新过程中,反而会使时间、资源并没有得到理想的节约。

3.企业与用户的双向模仿创新的威胁

首先,用户可能在企业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仅利用企业产品的一张照片就可以制造相类似的产品,这使得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创新优势更加难以保持,企业创新的竞争力受损,利润下降;其次,企业也可以在用户不知情,不同意的情况下轻易地模仿有价值的用户创新而使用户受损,这可能会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

(三)企业构建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利用3D打印技术带来的优势,减弱其带来的新挑战,企业需要构建新的能力。

1.打印服务能力

在3D打印时代,用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制造能力,而满足自身的需求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并使用3D打印机。因此,企业一项重要的任务将从单纯的制造转向提供服务上,提供适应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提供设计培训与指导;提供打印材料与打印任务;提供打印机的软硬件的升级、更新、维护、提供被其他用户认为有较高价值的方案设计以供选择。英国东北部最顶尖的数码印刷和胶版印刷公司之一布伦特里公司,购买了一台Dimension 3D打印机为用户提供打印服务,可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顾客的电子档文件变成实体的3D物体。

2.产品冗余设计能力

主要指企业事先并不把产品完全设计好,而是提供设计框架、设计参数、设计数据、设计规则,用户只需要按事先商定的规则、参数就可自行设计。这样就把过多的产品创新的工作交由用户来完成,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定制,也减少了企业对用户创新的管理负担。瑞典Teenage Engineering公司公开了音乐合成器“OP-1”选配件(背带部件等)的3D数据为用户提供了利用3D打印机制作部件的机会,用户下载数据后,可自己利用3D打印机进行制作。

3.创新用户的管理协调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利用传统的搜寻领导型用户或高LES用户的方法寻找出较强创新能力、创意能力的用户,并建立用户数据库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依据这些用户从大量用户创新中评价、选择有较高价值的用户创新;第二,可通过用户群体选择的方式比如举办创意大赛、产品创新大赛、用户论坛中群体用户的打分来寻求最合适的创新方案、设计与创新产品。通过创新用户与创新产出的管理可以以较低的创新管理成本来应对大量涌入的用户创新信息。2009美国 Quirky公司通过网络接收公众提交的产品设计,并由公司的注册用户进行评论和投票表决,每周挑选出一个产品进行3D打印生产,而参与设计和修正过程的众包人员可分享30%的营业额[10]。

4.打印创新成本控制能力

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新的创新整合浪费,企业也应建立这种创新成本的控制标准,主要是参照传统整合用户创新的成本来评价3D打印技术下的效率,将用户创新分级、创新用户分层分别进行不同的控制要求,定期评价3D打印驱动的各类创新整合成本与时间,一旦发现3D打印驱动的用户创新整合成本并不比传统的整合方式更有效,那么就要采用传统的整合方式,或者要对3D打印驱动的用户创新整合成本进行严格的成本与时间限制。

5.应对双向模仿风险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3D打印技术控制能力建设。企业可以推动政府在立法层次上明确3D扫描模型的著作权,促使政府鼓励、支持对3D打印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3D模型数据库,制定严格的3D打印行业规范[11]。当然,企业自身也可以独进行打印控制技术研究。这些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预先内置在3D打印机里的软件或3D模型数据库进行控制,只有当用户要打印的物品符合相关规定时,没有侵权风险时,用户才能顺利地进行打印。当然,这些软件与数据库可以联网升级。其次,采取创新策略,降低模仿风险。在3D打印时代,用户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导质化、多变性等需求态势变得更加明晰与迅猛,因此,企业应从全球视野、全面市场来看进行产品创新,这样既可以选择产品创新领导者战略,快速推出新产品,也可以把用户模仿当作扩展、融合市场以及再次进行产品创新的好机会。

结 论

首先,需要研究3D打印技术对用户创新的影响。用户创新的发展态势以及企业如何更好地整合用户创新离不开时代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在与用户进行创新沟通、实验模拟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3D打印技术在生产制造成型方面显出无以伦比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用户的创新以及他们的创新互动能力。

其次,3D打印技术对企业整合用户创新影响具有两面性。3D打印技术固有的制造优势既能促进用户创新,又能促进用户与企业创新整合的效率与效果,但是3D打印技术也给企业带来的新的创新整合困境,这些困境包括:创新信息过载突显;打印创新成本上升;双向模仿创新的威胁。

最后,企业新的变革。为了能最大程度地消除3D打印技术带来的新的创新困境,企业需要提高打印服务能力、产品冗余设计能力、创新用户的管理协调能力、打印创新成本控制能力、应对双向模仿风险的能力,同时要与广大的用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创新网络,使得用户真正成为企业战略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1]张强.分布式制造的革新者——3D打印技术[J].高端农业装备,2013(6):57-60.

[2]张楠,李飞.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影响[J]. 机械设计,2013,30(7):97-99.

[3]邵宇.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产品设计民主化[J].工业设计,2013(3):65-67.

[4]Franke,Nikolaus and von Hippel,Eric and Schreier,Martin.Finding commercially attractive user innovations:A test of lead user theo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4):301-315.

[5]Pamela D.Morrison,John H.Roberts,Eric von Hippel.Determinants of User Innovation and the Sharing of Product Modific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12):1513-1527.

[6]Christopher Lettl.Users as Inventors and Developers of Radic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Customer Behaviour,2005(4):277-297.

[7]Von Hippel,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Implication for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4):429-439.

[8]裘伟廷. 一切皆可“打印”[J]. 大众科学,2014(6):12-15.

[9]Chan,Yim & Lam.Is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value creation a double-edged sword?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across culture[J].Journal of Marketing,2010,74(5):48-64.

[10]王飞跃.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一场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659-669.

[11]姚强,王丽平.“万能制造机”背后的思考——知识产权法视野下3D打印技术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科技与法律,2013(2):17-2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用户产品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