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1-08 03:54罗晓云孙子辉杜明权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药剂科广东深圳51800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3期
关键词:药学抗菌我院

罗晓云 ,孙子辉,杜明权(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药剂科,广东 深圳 51800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目前,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以下简称“我院”)ADR 发生率较同期相比有上升趋势,因而需加强ADR 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13 年上报ADR 监测中心的466 例报告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医、护人员于2013 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以自发呈报方式上报到临床药学室、根据报告填写的要求进行筛选后由ADR 报告员上报至ADR 监测中心的466 例ADR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ADR 报告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抗病原微生物药种类、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466 例发生ADR 的患者中,男性206 例(占总病例数的44.21%),女性260 例(占总病例数的55.79%),年龄2 d ~90 岁。其中,<20 岁年龄段,男性75 例(占全部男性患者的36.41%),女性91 例(占全部女性患者的35.00%);20 ~<40 岁年龄段,男性39 例(占全部男性患者的18.93%),女性42 例(占全部女性患者的16.15%);40 ~<60 岁年龄段,男性42 例(占全部男性患者的20.39%),女性60 例(占全部女性患者的23.08%);≥60 岁年龄段,男性50 例(占全部男性患者的24.27%),女性67 例(占全部女性患者的25.77%)。

2.2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

ADR 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466 例ADR 中,静脉给药引发ADR 最多,为451 例(占96.78%);口服给药12 例(占2.58%);外用给药3 例(占0.64%)。

2.3 引发ADR 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种类

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ADR 为244 例,占52.36%。涉及8 类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72 例(占29.51%),涉及品种有头孢克洛、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吩、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青霉素类52 例(占21.31%),涉及品种有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美洛西林、阿莫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45 例(占18.44%),涉及品种有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抗病毒、抗真菌药15 例(占6.15%),涉及品种有利巴韦林、氟康唑;大环内酯类32 例(占13.11%),涉及品种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林可酰胺类23 例(占9.43%),涉及品种有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糖肽类3 例(占1.23%),涉及品种有去甲万古霉素;其他类2 例(占0.82%),涉及品种有夫西地酸。

2.4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为主,见表1。

表1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1 ADR-involved organs and (or)syste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3 讨论

3.1 ADR 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从性别来看,女性发生ADR 的频率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特殊生理周期有关。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ADR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20 岁患者发生ADR 的频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36.65%,此年龄段患者因各器官和(或)系统发育均不完善,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别,且因该人群的特殊性,对其进行药物临床研究较困难,药品临床研究资料少,因而ADR 发生概率高,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2-3]。因此,为降低青少年ADR 发生率,临床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护。其次为≥60 岁患者,因为老年人随着药动学的改变,各种器官功能及代偿等逐渐衰退,机体耐受性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高;且老年人多合并其他疾病,多需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可增加老年人发生ADR 的概率[4-5]。因此,临床对老年人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达到最适量,以减少ADR的发生。

3.2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

ADR 与药品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密切相关。静脉给药是引发ADR 最多的给药途径,占96.78%,此结果与同类文献报道相似[6-10]。因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吸收过程,立即产生效应,故易发生ADR;且静脉给药产生ADR 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 值、渗透压、消毒不严、操作不当、滴注速度过快等。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剂型,能口服给药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在口服给药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再依次考虑肌内注射和静脉给药。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应采用序贯疗法,感染控制后,立即改为相应的口服药物治疗。

3.3 发生ADR 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种类

抗病原微生物药引发的ADR 为244 例,占52.36%,与同类报道结果一致[11-13]。这与抗菌药物使用广泛、用药时间长、无明显指征用药、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用药少有关。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生ADR 的报告数量较多,这一方面与其使用量大有关,另一方面与其皮肤敏感试验符合率不高,经常出现皮试结果假阳性、假阴性有关。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且不用做皮肤敏感试验等特点,被临床广泛应用,从而导致该类药物致ADR 的高发生率。随机抽取我院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的归档病历发现,存在细菌培养和药物过敏试验率低;药物选择不当,如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应选择第1、2 代头孢菌素,而有些医师选用罗红霉素,这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的要求不符;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如诊断为发热查因,处方开具头孢克洛,临床上发热原因很多,此诊断并未说明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盲目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不符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给药剂量偏大,如头孢替唑的说明书规定其最大日剂量为4 g,而处方中存在单日剂量达4.5 g 的现象,还有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等也发现了此类问题;用药疗程偏长,Ⅰ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如需用可在术前0.5 ~2.0 h 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而临床存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时间达2 d 以上的现象。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极其重要,应严格按《抗菌药物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重视对感染性疾病的细菌学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和预防性用药,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14]。

3.4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466 例ADR 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皮肤损害,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容易被觉察到,故此类不良反应上报数最多。而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损害,由于很多患者的原发疾病症状与ADR 症状存在着相互的重叠,医患双方都不易察觉,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因此,需密切观察皮肤敏感试验结果,用药前询问过敏史、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综上所述,ADR 的发生与药品的性质、患者的个体差异、临床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加强ADR 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上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1] 徐淑云.临床药理学[M].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75.

[2] 李荣.儿科用药与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J]. 中国药物警戒,2006,3(5):289-292.

[3] 曾海萍,黄健,班立丽,等.2009 年我院12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5):55-56.

[4] 孙定人,齐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0.

[5] 陈晓宁.药物不良反应264 例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9):1187-1188.

[6] 毛叶萌,刘建安,葛秀琴.上海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2):170-172.

[7] 王金华.我院160 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70-71.

[8] 林茵,李国成,李剑芳.101 例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J].今日药学,2012,22(3):179-181.

[9] 李敏.390 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2):169-172.

[10] 范平平.89 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624-626.

[11] 周丽华,金琳.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分析[J].天津药学,2001(4):9-10.

[12] 吕卫红,江君微,朱良荣.192 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医药导报,2007,26(7):819-821.

[13] 王睿,陈良安,郭代红.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32.

[14] 苏志坚.陈雪梅.30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海峡药学,2012,24(11):274-277.

猜你喜欢
药学抗菌我院
什么是抗菌药物?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