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阶段分析

2015-01-08 06:19邓学平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均衡性增长极极化

邓学平,邱 迪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065)

增长极理论是佩鲁在1955年提出的,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1]而增长极概念的地理化[2-3],为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物流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由于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不具备均衡发展的条件,因此运用增长极理论研究区域物流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中,区域物流发展阶段的分析对于区域物流发展定位起到重要作用,故本文将结合空间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为其区域物流按照增长极模式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区域物流发展阶段分析

在发展初期,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随着增长极的发展,极化效应削弱而扩散效应增强;进一步发展后,扩散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4]。故从空间极化和扩散效应的变化上,可将区域物流发展分为4个阶段:低级均衡阶段、极化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和高级均衡阶段。

1.低级均衡阶段。各区域物流活动较为独立,物流规模有限。区域物流发展的极化和扩散弱。对整个区域而言,物流发展相对落后。

2.极化发展阶段。由于发展环境的限制,前一阶段中有区位优势、经济能力、物流规模的区域会率先出现区域物流发展的极化效应,并对物流发展的生产要素产生较大吸引力。而个别具有显著极化效应的区域,会使目标区域表现出较强的极化现象,并在整个区域的物流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在此阶段极化效应的增加,还会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具体表现为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性增加。

3.扩散发展阶段。本阶段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在极化发展阶段显著的区域,经过漫长的极化后,表现出较强的扩散效应。并通过与周围区域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和通讯网络,对周围区域进行物流资源、技术和人才的扩散。由于区域物流发展的极化效应减弱,并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降低。

4.高级均衡阶段。由于理论上的完全均衡状态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文中高级均衡状态是指目标区域内各子区域结合自身区位、经济、资源、历史等特征。较之前情况来说,形成的能够充分满足该区域物流发展需求的均衡状态是一种相对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这种高级均衡状态是相对于低级均衡阶段而言的。此时,区域物流发展极化和扩散效应不显著,并且区域物流发展逐渐突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各子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与协作体系,区域物流活动高效、有序地运行。区域物流发展的非均衡性低,且其空间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研究方法介绍

(一)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值计算

由于区域物流发展阶段判断时只涉及到一个属性,但是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又不能用单独的某个现有指标来完全反应,因此本文采用时序多指标模型的方法,将反应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综合为一个值,即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值,作为判断区域物流发展阶段的属性进行分析。

首先,设时序多指标时间集为Ti=(1,2,…,l),区域集为 A={A1,A2,…,An},指标集为 G={G1,G2,…,Gm},则 k 年份区域 Ai的指标 Gj对应的值记作(i=1,2,…,n;j=1,2,…,m;k=1,2,…,l)。为避免指标的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在建立时序多指标模型时需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变量记为(i=1,2,…,n;j=1,2,…,m;k=1,2,…,l)。

其次,设指标之间的权重向量w=(w1,w2,…,wm)T>0,并且满足单位化约束条件wTw=1。则…,l)表示区域i在k年份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值。显然(w)的总量越大越好,故对各区域在k年份内的指标构造单目标子规划模型如下:

解此模型,得到k年份各指标权重的表达式如下:

故可计算出每年各区域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值,即

(二)区域物流空间极化程度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从最初的极化效应的增强,到扩散效应的出现,再到极化效应减弱的过程中,区域物流的极化程度随时空的变化反映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是判断区域物流发展阶段的主要方面。全局莫兰指数(MC)是研究区域空间自相关程度的指标。其中,空间自相关反映的是一个区域单元上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的相关程度[5],常用于判断目标区域的空间极化程度,故本文将其作为反映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情况的指标,对应公式如下:

式中,n表示目标区域内子区域的个数;xi表示区域i的物流发展水平为n个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平均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w的元素,表示区域i与区域j的位置关系,通常基于邻接准则或距离准则来构建,反映空间目标的位置相似性。本文基于八邻域邻近(Queen)原则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即与区域i有公共边或点的区域的wij记为1表示相邻,其余区域wij为0,规定区域i与其自身的不存在邻近关系,即wij=0。

全局莫兰指数(MC)的取值范围为[-1,1]。若|MC|>0,表示空间相关,即区域物流发展受到极化效应的影响在空间上趋于集聚,MC值越大,说明极化效应越强;若|MC|=0,表示空间不相关,即目标区域内各子区域物流发展是随机的。通常,利用z值来检验MC指数的显著性,计算公式如下:

(三)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程度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从低级均衡阶段向高级均衡阶段演化的同时,除了伴随极化和扩散效应的变化外,区域物流发展的分布也经历着从均衡向非均衡再向均衡演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利用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δ),反映区域物流发展的非均衡情况,公式如下:

式中,pi表示区域i的物流发展水平(即Dki(w))占目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总量的百分比,¯p是pi的平均值。若δ越大,表示区域物流分布越不均衡,反之亦然。

三、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阶段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自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3年)》《重庆市交通年鉴》(2007—2010年),以及各区县2004—201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且按区县将重庆市划分为38个子区域进行分析。

2.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值计算。考虑到重庆市区域物流数据统计的具体情况,结合指标的可行性、科学性、全面性的原则。从区域物流发展规模及基础设施建(A)、区域物流需求(B)和区域经济发展(C)三方面考虑,选取货运周转量(A1),交通、仓储、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A2),公路里程数(A3),工业生产总值(B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B2),批发零售贸易销售额(B3)和GDP(C1),来刻画重庆市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故采用0-1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转化,使所有数值落在[0,1]之间。具体公式如下:(i=1,2,…,n;j=1,2,…,m;k=1,2,…,l)式中表示第k年区域i指标j的标准化属性值为整个时序集内l年里所有区域中指标j的最小值,同理表示所有区域中指标j的最大值。

通过标准化处理,将数据带入式(2)计算各年份指标间的权重(如表1),并通过式(3)计算各年每个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值,由于篇幅限制在文中不详细列出。

(二)极化程度和分布非均衡性分析

总的来说,2004—2012年重庆市的区域物流发展的极化程度基本上保持不变,2006年MC指数达到最大值0.2352,2008年为最小值0.0785。其中,2005—2007年区域物流发展的极化程度明显较低,2009—2012年区域物流极化效应开始回升。从极化程度的显著性来说,2004—2006年区域物流出现显著的极化效应,MC指数均在0.2左右,均通过95%的置信水平检验;2007—2010年区域在空间上并未出现明显的极化效应,其区域物流发展不具备极化特征;2011—2012年重庆市区域物流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极化效应,并且2012年的MC指数达到0.2293,仅次于2005年达到的最大值0.2352,说明2012年区域物流发展表现出了较强的极化效应。

2.分布非均衡性分析。运用式(6)计算重庆市区域物流分布非均衡系数(δ),结果如表3所示。

表1 各年份指标间的权重(w)

表2 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MC)

表3 重庆市区域物流分布非均衡系数(δ)

整体上看,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的分布从2004年到2012年出现了较为细微的变化。较2007—2010年来说,2004—2006年区域物流发展分布是非均衡的,且分布非均衡性先增加后减少;2011—2012年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不仅在分布上表现为非均衡,而且这种发展的非均衡程度在不断扩大。

(三)重庆市区域物流的发展阶段

图1 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MC指数和δ系数

综合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MC)和分布非均衡系数(δ),其极化程度和分布非均衡状况如图1所示。2005年以前,重庆市区域物流的极化效应增强,分布的非均衡性也在增加,说明该时期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正处于极化发展阶段;2005—2006年,在重庆市区域物流空间极化效应减弱的同时,其区域物流发展的分布非均衡性也在降低,这表示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从极化发展阶段向扩散发展阶段转换,区域物流发展的扩散效应增强,分布的非均衡性减弱;2007—2009年,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在空间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极化效应,在分布上其非均衡性降到研究时段内的最低水平,说明该时期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即均衡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的空间极化效应迅速增加,区域物流发展的分布愈发不均衡,故现阶段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正处于极化发展阶段。

另外,由于2007—2009年重庆市的区域物流发展处于均衡发展状态,可以认为截至2009年,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完成了一个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跃迁。区域物流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起点,该时期对于2009年以前来说是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的高级均衡阶段,但是对于2009年以后来说,由于2009—2010年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性再次增加,则可将其看作是新一轮区域物流发展的低级均衡阶段。

四、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路径和建议

按照区域物流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路径会经过低级均衡阶段—极化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高级均衡阶段,而一段时间后高级均衡阶段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低级均衡阶段,随后区域物流又进入低级均衡阶段—极化发展阶段—扩散发展阶段—高级均衡阶段的循环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是,极化发展阶段优势区域的极化是目标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而在扩散发展阶段发挥优势区域的扩散作用是发展的重点。

经过分析可知,2010年至今,重庆市区域物流发展从整体上看属于极化发展阶段,因此重庆市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区域物流发展重点应是空间极化,通过政策干涉的手段促进其极化效应的增加,并注重发挥优势区域的扩散效应,引导区域物流从极化发展阶段向扩散发展阶段过渡,以缩小区域物流发展差距,提高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1] PERROUX F.Note on the concept of“Growth poles”Livingstone Economic Policy for Development:Selected Reading[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71:278-289.

[2] 李仁贵.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评述[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1):209 -234.

[3] HIRSCHMAN A 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83-184.

[4] 曾德超.增长极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11-16.

[5] 陈斐.区域空间经济关联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8-58.

猜你喜欢
均衡性增长极极化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京津冀全域旅游供需系统构建及均衡性研究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均衡性原则司法适用解读及适用路径的精致化构造——以四个案例为出发点
着力破解基层民主“非均衡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