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研究述评

2015-01-08 06:19李冬梅牟占军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评教学者高校学生

周 杨,李冬梅,牟占军

(1.内蒙古工业大学 a.管理学院;b.教务处;c.高等教育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51;2.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乌海 016000)

学生评教,即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校评价教师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评教可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及时掌握教学信息和教学动态,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学生评教的发展脉络

学生评教,最早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教育发达国家。Centra(1993)的研究表明,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从1927年开始至今,由仅有少数几所学校采用发展到被多数高校采用,乃至成为美国高校教学评价的一种制度,研究的热点也由当初的可行性研究发展到评价技术方法和影响效度信度的因素的研究[1]。相比之下,国内学生评教工作起步较晚。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把学生意见作为参考之一,对教师教学进行了简单的“质”的评价,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中最早的较正式的学生评教实践活动。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栏中输入“学生评教”的关键词,可以得到图1相关数据(2015年4月21日登录)。

图1 公开发表的关于学生评教的文章数量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只是散见于少数几篇文章中,且没有系统的理论或者实践研究。例如,于立君在谈到校园办报的几点体会时,指出专门设立的《大雁塔》栏目,让学生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课堂教学效果最佳的教师等做法,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2]。2000年以后,关于学生评教的学术论文开始猛增(见图1),研究的深度也随之增加。在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中,尤其以高等教育为首的教育相关学科为最多(见图2),其中高等教育学科就有6000余篇文章,可谓一枝独秀。与此同时,类似于计算机、会计等传统上认为与学生评教无关的学科,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学生评教领域绽放光彩。在研究学生评教的机构中,高等院校几乎是一家独大,其中尤其以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为最多。近年来,学生评教已经被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也为网上评教和评教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和便捷。

图2 各学科发表的关于学生评教的文章数量

二、学生评教的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学生评教的研究热点普遍集中在学生评教方法和量表的设计、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信度,以及影响学生评教效度和信度的因素3个方面。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偏重于研究提高学生评教效果的改进措施和中外学生评教差异与借鉴,而国外学者更注重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学生评教的价值已经没有明显的争议,但对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信度、影响因素尚存在较大争议;而关于学生评教的局限和问题、改进策略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理论层出不穷,为研究学生评教注入了新鲜血液。以下就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评教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信度

关于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信度问题,国外学者格林瓦尔德(Greenwald A.G,1997)的研究结果比较有代表性。格林瓦尔德根据心理学数据库等对1971年至1995年25年间在美国发表的有关学生评教的论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人们越来越认同学生评教的有效性[3]。对学生评教关注较早的我国台湾学者何福田以及马什(Marsh H.W)等人也认为学生评教是有效的,人们得出学生评教无效或者存在较大偏差是由于研究方法的缺陷引起的[4-5]。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森特拉(Centra)的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学生评教的可信度与参评人数成正相关关系[6]。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们认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学生评教的负面影响、评教指标的模糊性、统计方法的不完善等都会使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信度降低[7]。

(二)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但基本可以归纳为3类: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课程因素。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年龄与教龄,留学经历与社会经历,科研能力与研究成果,教师的人格特质等;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文理科差异,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课程因素包括课程性质(基础课与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课程难度(层级),授课班级人数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学生评教的制度体系、量表的设计、评教的时机、评教结果的使用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评教。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研究结论的相悖现象。美国教授多肯(Dunkin)研究认为,班级规模与学生评教打分存在一种U型关系,小规模和大规模的班级打分要高于中等规模的班级打分[8];而美国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学生人数很少的班级(1~10人)对教师的评分最高,16~35人的班级以及100人以上的班级次之,而评分最低的一般是35~100人的班级。美国教授D.Apollonia等人的研究认为,学生的课程成绩与学生评教的打分存在正相关关系[9];但是 Michael J.Seiler等人的研究又得出学习成绩不会影响学生评教的结论[10]。Michael J.Seiler和周艳华、谢鸿泉等人认为年级差异会影响学生评教[10-11],而闫志明等人对鲁东大学学生评教数据的抽样调查分析却显示,年级差异对评教结果没有显著影响[12]。

(三)学生评教的局限和问题

虽然学者们普遍认同学生评教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评教仍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从制度层面来说,我国现行的学生评教制度实质上还是一种由管理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他们在评教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体验和收获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13]。从评教指标体系层面来说,“类似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项目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学生很难理解”[14]。从教师层面来说,评教结果通常与教师的聘用、升职、评职称、奖惩等挂钩,成为教师管理的一种手段[15],难免会招致部分老师的反感甚至抵触。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以应付的心态参与评教,代评、乱评和缺评现象较为严重[16],很难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

(四)学生评教的改进策略

针对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思想、制度、量表设计、实施、结果利用等多个层面和环节给出了改进策略。思想制度层面:沈阳指出“在使用学生评教结果时应遵循科学原则、人本原则和教师发展原则”[17];刘杭玲认为“高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学生评教,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建立学生评教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18]。量表设计层面:陈国良等出评价量表要因课程差异而体现个性化、评价指标要尽量简单化等改进措施[14];李建芬等也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类型设置评价表、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19]。实施环节:王明宾指出要做好学生评教的宣传引导工作[20];也有学者指出要创造良好的评教环境,选择恰当的评教时机。结果利用方面:王军等很多学者强调要重视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业务技能[21],同时要结合其他教师评价机制,做好评价后的反馈与效能追踪工作[18];陈国良等建议对评教结果采用三级公开制度,保护教师的隐私,在将学生评教结果应用于人事决策、奖惩晋升等方面时要格外慎重[14]。

(五)学生评教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视角愈加宽阔。张磊和石燕从法制视野下探究高校学生评教的权利问题,以促使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秩序化、合法化发展[22]。温文君基于H大学的调查,从学生参与管理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生评教,发现学生参与不足是影响学生评教效果的主要因素[23]。常亚平等从学生态度的角度探讨学生评教误差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学生“评教态度”“对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态度”3个基于学生态度的因素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的数据误差,并且通过“教学效果”的感知误差显著影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感知误差[24]。杨蓉从受益人的角度,选取E大学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了解学生评教活动的意愿和想法,分析他们目前对学生评教活动的态度的形成原因[25]。王洪才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解析国内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指出协调这些冲突的根本方法是采取“共治主义”立场,构建大学治理文化,实现教、学、管三方利益的平衡[26]。李炳昌和陆梅借助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方法,从具体的教学或课堂的微观视角对师生关系和学生评教问题进行解读,同时展现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师生关系和学生评教的价值[27]。

(六)学生评教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理论

在研究学生评教问题时,传统的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统计学方法等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方法。例如,王军以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为核心,设计“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调查问卷”,对包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医学院的师生共400人进行了调查[21];蒋和平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某位学生对5位教师的综合评价[28];王悦和冷泳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学生评教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等[29]。随着各学科的交叉发展,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乃至学生评教中的问题,成为一种新趋势。冷泳林利用决策树分类算法对学生评教数据及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生成决策树挖掘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对教学质量影响的强弱程度[30];朱江萍针对学生评教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学生评教的SPA(集对分析)评价方法,通过实例证明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价[31]。项目反映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顾客满意理论等新理论和模糊数学、信息熵、冲突分析方法等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关于学生评教的论文中。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又为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除了常见的Excel以外,一些更专业的软件也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例如SPSS、Matlab数学软件。

三、研究评析与展望

综合而言,学者们对学生评教的研究比较深入,取得的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学生评教的效度与信度,虽然学者们对此有争议,但是仔细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学者们对学生评教的效度与信度本身并没有实质上的争议,之所以会出现对效度与信度的质疑,根本上还是对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存在争议。结合关于影响学生评教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的研究涵盖了学生评教的各个层面、环节,包括了各方面的因素,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的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出现相悖的研究结论。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也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缺少严格的实验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借鉴教育评价测量的相关方法,引入实验研究,规范研究样本与实验条件,这样才能获得更可信的研究结果,提高学生评教的效度与信度,甄别影响学生评教的各种可能因素,找出真正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改进学生评教提供依据。

学生评教制度就其本身而言,固然存在缺陷;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偏差,这些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正视。针对这些问题,学者给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实践环节;无论是评教制度本身,还是评价量表,一般都局限在理论空想的境地,事实上能被采纳和应用的举措比较少。更为重要的是,学者们的研究缺少必要的延续性,对被采纳的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进学生评教工作,没有进一步做跟进研究。学生评教是教师评价的一种方式,不应该把学生评教孤立起来。单纯地以学生评教的结果衡量教师教学,甚至决定教师的晋升、职称评定等也是有失公允的。基于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对改进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评测,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和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力量,综合考察教师教学,注重学生评教对改进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回归学生评教的初衷。

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评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用新的视角研究学生评教所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是否适合研究学生评教,这些疑问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把学生定义为消费者,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研究学生评教工作,就引发了赞同和反对的两种比较极端的争辩。而对评价方法的评价(即元评价),国内基本还处在空白阶段,这可以作为学者们以后的研究方向之一。比较研究,尤其是对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可行经验的借鉴研究,是国内学者的偏好之一。但是这些经验是否真的适合国内高校的实情,我们还缺乏必要的跟进研究。学者们获得的一般也是二手资料,缺少实地调查研究。另外,从学者们引用的国外文献的年份来看,被引用的文献年代一般都比较早,二次引用比较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部分学者在学术创作上的浮躁心态。因此,端正学术心态也是未来学术行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四、结语

高校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初衷是为了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纵使它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但是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我们应该始终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不断为学生评教的研究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长远发展。

[1] CENTRA J.A Reflective Faculty Evalu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

[2] 于立君.我们办报的几点体会[J].苏州教育学院学刊,1985(3):64 -65.

[3] GREENWALD A G.Validity concerns and usefulness of 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11):1182 -1186.

[4] 何福田.大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能否促进师生情感之沟通[J].明日世界,1984(116).

[5] MARSH H W,Roche L.Making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ffectiv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11):1187 -1197.

[6] CENTRA J A.Determining Faculty Effectiveness[M].San Francisco:Jossey - Bass,1979:26.

[7]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 DUNKIN M.Students’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J].Assessment&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97(2):241 -260.

[9] APPOLLIAN D S,Abrami P C.Navigating 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52,1997:1198-1208.

[10] MICHAEL J,VICKY L,DALEN C.Professor,Student,and Course Attributes that Contribute to Successful Teaching Evaluations[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9,Fall/Winter:91 -99.

[11] 周艳华,解鸿泉.影响高校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6-8.

[12] 闫志明,张光旭,张立新.影响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46-47.

[13] 詹晓雯.高校学生评教合理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4] 陈国良,张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的可行性、局限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16-117.

[15] 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7-83.

[16] 曹辉,徐慧蓉.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困境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4(2):71 -72.

[17] 沈阳.高校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使用的实证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116-120.

[18] 刘杭玲.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保障措施研究[J].江苏高教,2002(6):85 -88.

[19] 李建芬,饶国军.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25 -26.

[20] 王明宾.关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评教作用的认识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44-48.

[21] 王军.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2] 张磊,石燕.论法制视野下的高校学生评教权问题[J].济宁学院学报,2013(4):108 -112.

[23] 温文君.参与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评教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24] 常亚平,陈亮,阎俊.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学生态度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0(1):80-86.

[25] 杨蓉.基于受益人视角的学生评教研究——以E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6] 王洪才.论大学生评教中的文化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46-152.

[27] 李炳昌,陆梅.从师生关系看高校学生评教的合理定位[J].教育探索,2013(10):66-68.

[28] 蒋和平.层次分析法在学生评教中的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4(3):117 -119.

[29] 王悦,冷泳林.基于PCA的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3(2):20 -23.

[30] 冷泳林.ID3算法在学生评教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2):4 -8.

[31] 朱江萍.高校学生评教的SPA评价方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44-448.

猜你喜欢
评教学者高校学生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学者介绍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