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尧伊贵州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研究

2015-01-08 06:19牟孝梅张丽娜王绿竹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遵义会议画幅长征

牟孝梅,张丽娜,王绿竹

(1.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贵州遵义 563002;2.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一、沈尧伊与贵州红色题材美术作品

红色美术的界定,学界共识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驱逐侵略者、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红色美术属于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2年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文艺工作者便投身到革命和建设的工作中,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红色美术题材的作品。

红色文化的提出是在20世纪末,然而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出现了。当今学界的看法是:“红色文化一词从20世纪末开始流行,伴随着青少年思想引导、道德教育的开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就目前而言,红色文化,这一词语尚未系统、科学的界定,通常限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1]“红色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的、时代的、大众的新质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质。”[2]从学者对红色文化的分析可知,红色文化是在特定时期产生,并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不屈的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其文化的凝聚力使得红色文化能一直延续至今。红色题材美术是红色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表现范围和内容正是围绕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展开的。

贵州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开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遵义会议、著名的娄山关大捷等内容都成为了建国后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关注和选取素材的重点,成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选题。以贵州红色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形式鲜明,内涵深厚,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增添了新的篇章。

红色题材美术从产生之时发展到现今,经历了建国前的战争年代,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色。取材贵州红色题材的美术创作主要以长征为主题,长征题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文艺创作关注的一个重大主题。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事件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喜爱的表现题材,取材最多的是以红军经过贵州省的遵义、娄山关、乌江为主题进行的美术创作,如董希文的《遵义红军革命委员会主席》《娄山关娄凤英》,吴山明的《遵义之春》,蒋兆和的《渡乌江》,全山石的《娄山关》,沈尧伊的《遵义会议》,刘向平的《遵义会议》等。以贵州长征题材为主题创作的代表性艺术家则是沈尧伊先生。

沈尧伊,博士生导师、教授,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3]。沈尧伊先生是一位德艺双磬的艺术家,他的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以长征为主旋律。“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在对长征造就的精英人物的顶礼膜拜和发自内心的崇敬之下,沈尧伊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了对其热爱的长征题材的创作,而且是爱我所爱,倾其一生。”[5]王文静女士的访谈资料显示,沈先生源于对红色美术的执着热爱,从20世纪70年代始共花费了20年的时间一直不停地进行表现长征精神的创作,先生曾先后5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线,做了大量的现场调研,画了大量的写生稿。沈尧伊先生创作的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红色美术,在中国红色美术作品中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其影响力不仅仅在美术界。由于其作品反映出的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整个中华民族向心力所在及前进的动力,所以先生创作的贵州红色美术作品在现代美术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彰显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

沈尧伊先生表现以贵州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连环画,一类是油画。

二、沈尧伊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

沈尧伊先生享誉美术界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是以长征为主题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被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称为“创造了黑白画艺术的高峰,是我们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连环画是根据魏巍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编绘。全书绘画共926幅,作品中共有真实人物7人,虚构人物23人[4]。创作从1988年至1993年共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先生创作时曾两次到长征路上体验生活,其中第一次是1988年4月,考察了自湘江经遵义过赤水河至大渡河一带[4]。贵州省内红军长征时的事件在连环画的创作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地球的红飘带》为传统连环画增添了新的形式、新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一页页的故事情节、艺术构图、人物性格、民族精神如连绵的画面一样生生不息,震撼人心。先生曾说:“长征对我来说是一个红色神话。”正是出于对这个神话的敬仰,先生才孜孜不倦地追求其中的神韵、精神和价值。

《地球的红飘带》每一页的画幅前后都构成连续的组画,根据情节的发展,以组图的形式表现恢弘的革命史诗。其中以贵州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遵义会议,就由近30幅图组成。画幅的组织形式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穿插而成;画面的内容有人物、群组人物、人物局部特写,详尽而生动地表现了遵义会议的发展脉络,以及会议时的人物动态和会场气氛。

《地球的红飘带》内容包括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会师夹金山、穿越原始森林、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根据地[5]。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系列事件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美术史上属于首创。《地球的红飘带》既遵循美术创作的规律,又符合连环画的特征,尤其突出长征的史诗特性,作者在作品中将这些特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在画幅结构组织方面,《地球的红飘带》在传统连环画的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页面布局采用了多种方式,单页的有横幅、竖幅及圆形等不同样式,双页多表现全景图。表现大场景是其一种独特的样式,连环画中大量的全景图,有的横跨两页,这样的画幅处理使得画面气势宏伟、视觉开阔,这种有别于传统连环画的创作,开拓了连环画页面画幅和内容表达的新形式。在处理画面时作者抓取突出矛盾冲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用严谨的素描塑造真实准确的人物形象,用版画的表现形式刻画出人物与场景的质感和力度,创作出画面独特的艺术效果,作者综合了各类艺术的表现手法,还原了红军长征一个真实的原貌。

《地球的红飘带》是以贵州红色文化题材为主题的创作,“遵义会议”及会后的几次战役是最重要的篇幅(图4至图11)。遵义会议会场的画幅(图4至图5),主要表现出席会议的红军高层领导在会议开始之前的情形,同时前后延续的画幅内容还有以会议外群众的拥护场景及会议后红军至土城、赤水河、娄山关等地的行军、战斗、生活的情节。画面组织结构主要有群组人物、人物头像特写、人物与场景的组合等形式。群组人物页面画幅突出人物的姿态、神情、性格特征,背景未做太多处理,通过人物的站立与坐等不同形态,使画面产生前后、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人物采用结实的素描造型,结合版画的直率厚实的线条,创造出大块黑白灰之间丰富的对比调和效果,塑造出艰苦条件下长征中红军领导层的精神面貌。连环画中表现遵义会议内容、构图和造型除了用横幅的传统方式外,还大胆突破传统连环画的布局和排列方式。如有别样的竖幅构图,此类构图中突出描绘人物的头像的形式较多,如图6中的面画就是以特写的方式突出毛泽东主席的神态和动态,人物头像占据页面的二分之一,整个画面竖幅的构图和突出个体人物的局部特写的造型方式紧紧抓住观者的视线,这个特殊的画面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竖幅特写人物头像的方式还用在了一些领导人和红军将领及突出情节处理的场景中(见图7),这样的画面既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又开拓了连环画艺术新的表现方式,为连环画的发展拓宽了表现空间。开辟连环画新的页面形式的还有整个画幅占据相对的两页整个版面的排版,见图8。以往传统的连环画版面处理通常是采取一个内容在一个页面上表现,而《地球的红飘带》根据长征历史的内容和情景,大胆展开了大幅场景的表现,整个画幅占据对开的两页页面,完整地呈现出战争中的人物、场景和激烈的战斗状态,这类别出心裁的连环画页面处理方式,开拓了连环画新的表现方式,为连环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版画的线条、西方素描的手法成功的结合是《地球的红飘带》的特色。多处贵州风景和人物的画幅,都是综合中西方绘画的特点创作的,如图9中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贵州省赤水河搭桥的场景,人与景配合,渲染环境,突出意境。这时,沈尧伊先生在创作时采取了与表现遵义会议时的群组人物和特写人物不同的方式。页面画幅绘制了一幅全景图,完好地结合传统中国画山水技法和西方素描的手法,使用西方风景画的透视原理和中国传统山水的构图,绘制了一幅具有前、中、后景俱全的全景图。近景和远景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厚重紧密的近处山石和远山的体感和质感,中景用洗练的线,轻轻几笔勾出水深江宽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以少胜多山高水阔的意境,其意境的表现借用中国传统山水的深远之境,塑造出赤水河广阔险峻的气势,以及两岸山体的厚重和深远质感,衬托出红军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先生表现贵州多山的环境与人的画幅,多糅合了此类中外艺术手法。图10的娄山关大捷局部场景,采取中国山水画的高远构图和表现方式,表现了黔北山高路远的场景,突出前景中战斗胜利后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及走在蜿蜒山路中红军战士的高昂气势。

图4 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局部页面一

图5 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局部页面二

图6 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局部页面三

图7 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局部页面四

图8 地球的红飘带.娄山关战役

同时,先生创作的连环画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通过精心构思和设计的。连环画从第98页开始至第394页,共296幅画幅描绘了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战斗和生活。红军经过黔东南的剑河、镇远、施秉、台拱、黄平,黔南的瓮安,黔北的余庆、遵义、赤水、习水、娄山关、乌江,再过贵阳及贵州西南部的北盘江,之后进入云南。重要的事件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这些画精确地表现了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的行走环境、凶险激烈的战斗、军民的鱼水情、党的正确指挥和智慧。这一幅幅连环画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过程,使得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精神。《地球的红飘带》的画面和内容对视觉和心灵都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至今其他题材和形式的连环画尚不能超越。

图9 地球的红飘带·赤水河

图10 地球的红飘带·娄山关大捷局部场景

沈尧伊先生是当代美术家群体中对红色题材最挚爱的一位,贵州红色文化尤其是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事件是先生《地球的红飘带》中表现的重要内容。在连环画中作者开创了多种形式的画幅布局,用中西艺术结合的造型手法,从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腻的多角度来表现长征中的事件和人物。作品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连环画中每一幅的内容既可独立,又能承接上下文,演绎了连环画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先生深层次表现历史纪实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先生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中革命历史题材的缺失,同时也是我国连环画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沈尧伊的油画作品

沈尧伊先生的油画作品同样以红军长征至贵州的事迹来进行创作,主要有1994—2000年创作的《遵义会议》。这幅油画被称为第一幅全面、真实、深刻地表现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革命历史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06年开始创作的油画涉及到贵州的红色文化作品有组画《转折》,由《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三幅作品组成。其中,《遵义会议》在组织形式、空间布局、色彩处理、线条力度等艺术语言上又呈现出新的形式。

油画《遵义会议》,先生前后两次进行了创作,主要表现1935年1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个历史史实。先生第一次创作完成《遵义会议》是在1996年,是在其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绘制的遵义会议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见图11、图12)。作品内容选择的是会议即将开始的场景,画中描绘了20世纪为挽救处于危难中国的红军领导层,先生把他们平凡和非凡的特征都囊括在内,塑造了一种朴实与崇高相合的境界。

图11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中创作的《遵义会议》

图12 沈尧伊先生1996年创作的《遵义会议》

1996年沈尧伊先生创作的油画作品《遵义会议》(见图11),横幅布局,其稳定的横幅构图奠定了画幅庄严稳重的基调。画中多人的组合采取高低错落的排列方式,人物组成有节奏的三组组合。画幅中间围在桌子旁站立、坐在椅子中的人物抓住了视觉的中心,左右两侧的人物通过中间绘制会议桌子、右方的椅子,形成一种疏密相间空间,使得画面得到了数量和力量的均衡,稳定的画面把动态多样的人物统一在庄严而又温馨的气氛中。造型结合了素描的严谨和版画线条的坚实,以明暗的对比衬托出人物厚实的体积感,赋予了画面一种庄严厚重之感。画面多层暖灰色色调的把握显示出沈尧伊先生娴熟驾驭颜色的能力,画幅中亮暖灰色集中在人物身上,明度由画面中心向四周逐渐变灰、由上方至下方逐次从明亮渐变到深暖灰色,整个画面的色彩从亮暖灰过渡到暖灰之间呈现丰富的深浅变化的暖色色阶。

沈尧伊先生谈到1996年的《遵义会议》创作时说:“油画《遵义会议》在技法上主要是两个措施:一是以线为主的造型。具有硬度的版画线与体积结构、明暗的结合。二是在色阶上压缩色彩区域,有变化的暖灰色调。这些技法上的追求,有些是我熟悉的,可扬己之长,有些则是陌生的,不习惯的。因而遇到了诸多棘手的问题。这些磨炼,使我受益匪浅。其实技术熟中带生,并非坏事。滚瓜烂熟,并非好事。”[6]从这段话中可知,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除了先生娴熟的创作构思和艺术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其严谨的创作思路和执着追求。

出于对红军长征的崇敬,先生对长征题材的热衷表现在行动和思想等各方面。先生说过:“一个值得画、作者又对之深有感情和研究的题材,反复推敲,很正常。”“画是需要经常看的,时间的考验才是最客观的。”[7]2006年先生再次创作油画《遵义会议》(见图13),先生在延续之前作品的空间、色彩和以线为主的造型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构图仍采用稳定古典的横幅,人物的组织采取以位于画面的中心人物为主,两边向中间集中的结构。整幅画面中心一盏明灯的暖黄色统一了画面的色调,颜色的明度从下至下依次过渡,色彩的明暗变化形成明快的色彩节奏。结实的素描造型结合柔和明亮的光线,塑造了真实客观的会议场景,用传统写实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中国近代史上挽救中华民族的长征历史。

图13 沈尧伊先生2006年创作的《遵义会议》

从先生的创作历程和观念中,可以明确先生表现红军长征这个神话,是出于对红军长征的敬仰,先生用绘画语言还原长征,让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完好地结合起来,让世人读出作品宣扬长征奋发拼搏的意识和对民族崛起的自信精神。

沈尧伊先生先后创作的两次油画作品《遵义会议》,都是磅礴大气的大幅人物画。不同时期的两幅油画中众多人物多种的姿态统一在一种均衡沉稳的构图中,以线为主的造型塑造出结实的人物体感,有力度的线条描绘出参会者坚毅的性格和崇高人格,沉着的暖灰色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稳重的古典美意境,画面整体气势庄严、辉煌、崇高。先生的创作填补了那段缺失视觉图像记录的重要历史时期,从而为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史增加了一种以长征题材为主题的历史纪实性绘画风格,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再现了红军长征的真实历史,无疑沈尧伊先生在中国当代革命历史主体性绘画创作领域树立了一种典范。《遵义会议》记录和再现了中国历史上救国救民的伟大会议,它不仅在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近代史中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结语

沈尧伊先生以长征为主的创作,取材最多的要数红军长征至贵州省的事迹,其中“遵义会议”的创作是先生表现红军长征精神的代表。表现的形式有连环画和油画两类。先生通过对长征的历史进行调研、解读、创作和研究,创作出的作品极具震撼力,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真实写照。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史诗般地叙述了长征的艰辛与奋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油画《遵义会议》真实地描述了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党和红军领导对中国革命的坚毅和决断的智慧。贵州红色美术题材是先生创作长征题材美术作品的重点,因此研究沈尧伊先生的贵州红色美术题材的作品,不仅对于历史纪实绘画具有榜样的作用,同时对于宣扬中华民族崛起奋斗精神和对激发国民拼搏的意识也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1] 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

[2] 周宿峰.红色文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8.

[3] 王尔义.画如其人德艺双磬——沈尧伊的艺术人生[J].中国美术馆,2010(4).

[4] 王文静.以长征精神绘史实长卷——访著名画家沈尧伊[J].神州,2006(10).

[5] 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6] 沈尧伊.走进遵义会议[J].美术,1992(12).

[7] 张玉梅,张涛.红色题材美术创作[N].光明日报,2011-07-15(12).

猜你喜欢
遵义会议画幅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小画幅已死?小画幅摄影器材的生存现状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Leica M9全画幅数码旁轴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