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渠引水激发教育新活力

2015-01-09 00:56张柯
政工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官兵教育

●张柯

开渠引水激发教育新活力

●张柯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好的教育源头活水不断,让官兵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所获甚丰。在西藏边防,特殊的环境对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使教育与时俱进、活力不断,就必须“浚其泉源”,在当今时代让教育焕发新魅力。

一、强调主动作为,激活教育主体,在“搭台唱好戏”上做实功

培养说话硬气的“演员”。突出不言之教,教育者自己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调查中,有的战士反映授课者课上有板有眼,课后完全走样,教育效果差。由此启示,教育不在于说多少,而在于谁来说。大力纠正教育者身教不正的问题,发挥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影响,组织对政治教员进行严格考评,采用“持证上岗”的方式把好教育组织者形象关,从而使官兵信服,为教育“活”提供先决条件。突出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部分单位政治干部能力缺乏,讲法不懂法,讲理不明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开设“常委讲堂”,收集教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常委轮流组织答疑解惑,逐步实现“学而知,知而明,明而透,透而活”的目标,做好教育“活”的技能储备。突出竞争机制,借力“四会”优秀政治教员比武,组织精品课堂,让精品更精彩,为搞活教育提供强劲动力。

造就乐于参与的“观众”。教育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要实现“活”的效果,就必须改变政治机关、干部“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官兵更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来。谈不限内容,经常与官兵一起聊聊天、散散步,倾听心里话、烦心事,让官兵敞开心扉亮观点、畅所欲言谈看法。干部来者不拒,战士们则更乐于向他们说出心里话,从而进一步强化官兵对教育的“自觉反应”。论不定规则,组织开展“看‘两会’,谈变化”等主题小演讲,鼓励有话直说,杜绝上纲上线,把问题摆上台面,让矛盾解决于萌芽,把揣度再三变为大胆直言,强化官兵对教育的真实反应。教不拘形式,采取网络留言、书面建言、小组发言等形式,引导官兵对照“四有”描摹画像,把习以为常的小毛病晒一晒,把当面不方便说的话写一写,把心中疑惑和牢骚吐一吐,新兵留言吐槽班长讲粗话,士官发言批评干部离兵远,让官兵以合适方式参与到单位的共同教育管理中,强化官兵对教育的“主动反应”。

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把教育作为一个不论职务、没有等级之分的平台,供官兵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找到思想洗礼、精神慰藉的途径。发现官兵身上闪光点,高看战士一眼,真心赞赏他们一回。不居高临下训话,更多的是心平气和地谈心,这种面对面的关怀胜过课上的千言万语,官兵更愿意找老大哥谈心,而不是听老师说教。

二、强调因地制宜,灵活教育方法,在“增强感召力”上用实招

投向官兵所好,加大教育吸引力。以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官兵,是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长大的,要跟上官兵的思想变化,首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热点舆情聚焦,官兵对国内外热点问题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国内外大事件,让官兵从“看热闹”到深思考。组织“新闻大家谈”,让官兵畅所欲言,通过思想碰撞,校正官兵认识偏差,让教育更具时代感,让官兵由看外媒新闻、听小道消息回归教育课堂。多平台制胜,将教育从传统的广播、报刊向网络、手机等现代化载体拓展。在部队军综网上开设电子书屋,上传健康向上、启迪心灵的书籍;开设网上留言信箱,提供官兵与首长和机关直接交流的平台;定制传播红色短信,鼓舞士气。利用网言网语活跃课堂氛围,围绕“我们守的不是边防,是忠诚”“干部骨干不能‘任性’”等主题,鼓励官兵积极参与讨论,让教育更给力。官兵普遍反映现在上课不再对着黑板发呆、看着书本犯困,教育也能有滋有味,更有新鲜感。全时域辨析,开展历史“连连看”,从朝鲜战争、边境自卫反击战到南海问题,从延安整风到今天的“打虎拍蝇”,使形势教育成为人人参与的“精神会餐”,针对事件、变革大家不再人云亦云,都能有自己的见解,既不做看客也不当“愤青”,思想上更成熟,信念上更坚定,让教育更显“厚重感”。

立足现实需求,增强教育实效性。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提升教育指导实践的作用。“祛远”。教育坚持贴近官兵工作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着力解决教育抽象空洞、不知所云的问题。开展“强军故事会”,讲身边人身边事,让官兵明白站好每一班岗、搞好每一次训练的意义。组织拉练巡逻归来“晒一晒脚底板”活动,看看谁的脚底血泡多,比比谁最能吃苦;结合组织重温入党誓词,让官兵对“苦中要有作为”的道理有更深理解。“祛浮”。力除空喊口号、谈问题点到为止等教育浮、浅的问题,坚持把教育推向深入,触本及源,发人深省。展评黑板报、播放微视频、展示好身手,大力宣传先进,又敢于揭短亮丑。“祛空”。坚持以问题牵引开展教育,言之有物。推开“讲引辩解”辅导模式,围绕“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话题陷阱”“像捍卫边防一样捍卫我们的英雄”等焦点,坚持引一个问题、搞一次辩论、解一个困惑。

适应形势变化,发掘教育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官兵综合素质构成的涉及面更宽,这就要求教育不再限于讲授课堂,教育功能也需进一步发掘。引入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组织心理骨干培训,积极消除官兵负面情绪;针对军人社会认同感减弱、职业声望下降等现实问题,开展“官兵心理服务问诊”,对官兵出现的后悔、抱怨、逃避、逆反等负面情绪做出及时反应,做好疏导工作。针对官兵休假归队心理落差大的实际,通过老士官、班长献身说法,谈想法,找差距,强信念,宣扬“两路”精神,忠诚戍边之志。引入法纪教育,“人叫人干不愿干,政策调动千千万”,顺应依法治军大势,坚持用制度引导官兵言行。深化条令学习月学习成果,在教育中深植法规意识,组织“以规建连”研讨活动,让官兵谈谈身边的法治。引入文化教育,发挥好文化寓教于乐的功能。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更加自然。组织官兵撰写立志小卡片、拼笑脸墙,分享官兵涂鸦作品,不经意间传递苦中作乐、艰苦奋斗等思想,在各式文化活动中让教育润物无声,官兵更能乐在其中。

三、强调包容并举,盘活教育资源,在“三维发展”上使实劲

横向延伸,拓宽资源广度。树立大政工理念,注重借力官兵家庭、整合社会资源,在不同的角色转化中分析军民异同、剖析军人特点,让官兵在更全面的“激励”中增强体会。发挥家庭“亲”的特点,坚定官兵信念。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天然的情感纽带为教育效果的实现创造条件。邀请来队家属谈个人感受,说说“心目中的边防军人”,使官兵获得情感认同。开展“我读爸妈一封信”活动,向官兵家长邀约信件,体会成长历程,强化自身担当。发挥社会“新”的特点,强化官兵辨识。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时代性极强,具有吻合青年官兵个性的自然属性。积极利用网络等资源,组织休假归队官兵谈家乡变化,在各单位开展“你幸福吗”体会交流,“我看‘抱火哥’”“红包,你抢了吗”等专题讨论,引导官兵明是非、识善恶,树立社会责任感。发挥连队“近”的特点,激发官兵使命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从日常官兵所熟悉的训练、巡逻中阐明军人职责。开展“军人是不是一项职业”“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主题辩论赛,借助“开心一刻钟”组织“我在边防能干啥”小演讲,突出边防军人的特殊性、光荣性,肯定官兵自身价值。

纵向伸展,提升资源深度。理清个人、连队、团队的关系,在资源的梯次递进中,强化官兵对教育的深层次感受。品味个人奋斗史,注重个体激励。善于发掘普通一兵身上的资源,立“龙虎榜”,组织“达人秀”,评选“种菜能手”“老黄牛”“扁担王”等单位“能人”,强调养猪种菜也能有虎气血性。每月组织上榜人员谈谈“成长路上那些事”,突出个性,引导官兵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回顾连队的“建家”史,注重情感共鸣。善于发掘连队“家”文化,强化官兵归属感。组织官兵在“建连日”参观连队荣誉室、连队“旧址”、老营房;重走“挑粮小道”,再爬“牦牛坡”,请老士官讲那“过去的故事”,强化情感认同,激发官兵再建新功的热情。瞻仰团队荣誉史,注重心理认同。善于发掘团队荣誉资源,增强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荣誉感。组织官兵观看部队史纪录片,参观部队史馆、战斗遗址等历史痕迹,写观后感、谈体会;开展以“边防美”为主题的小故事活动,逐步升华官兵矢志边防的情怀。

立向充实,丰富资源实感。针对教育“虚有其表”的问题,通过改善实际条件,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现实支撑,提升教育资源的“质感”。改善生活环境,让教育更可感。大抓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基层单位农副业生产水平,在各单位开展“最美菜地”“最净宿舍”等评选,展播入选单位影像资料,用事实为教育提供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营造文化环境,让教育更可视。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军综网等平台媒介,让教育内容直观可视;用心布置连队“文化走廊”,把“艰苦不怕吃苦,苦中更有作为”的精神形象化,为教育提供形象鲜活的感官体验。清正生态环境,让教育更可信。组织领导干部签订规范用权承诺书,在涉及基层热点敏感问题上向官兵作出承诺,有效提升领导机关公信力,为教育提供最坚强有力的现实说明。

【作者系77635部队副政治委员】

猜你喜欢
官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