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应用翻转了传统课堂

2015-01-17 08:52王学东葛振中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23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王学东+++葛振中

[摘   要]为了更好地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优质资源,内蒙古包头一中的信息化建设采用教学与管理双轮驱动策略,创建了“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三环节任务驱动法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时代,谁漠视了信息技术谁就会落伍!在学生已学会信息化生存的时候,教师如果还是固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显然就不合时宜了,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应当主动融入其中。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战略的议事日程。2012年末教育部确立了首批56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350所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单位。我校荣登教育部确定的首批350所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并承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课题。

为了更好地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我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教学与管理双轮驱动”策略,大大加快了步伐,稳步推进。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工作的进程

我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如下。

2005年前,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每个教室配备了电视机终端与学校主控室连接。建立了校园网及学校网站。4个计算机教室,学生成绩实现计算机统计及评估。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普及性及专题信息技术培训。

2005年每个教室就配备了多媒体一体化教学设备,装备了2个语音室,4个网络教室。

2011年9月学校给全校教职工配备联想笔记本电脑。2012年启动了计算机阅卷系统。每个教室配备了多点触控电脑。

2012年底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350所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单位”,并承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课题。

2013年4月包头一中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办公室。

2013年11月包头一中录播室投入使用。

2013年10-12月,在高一年级九个学科开展第一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课观摩与研讨。

2014年1月1日学校全面应用数字校园综合平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014年4月给一线教师配备E人E本手写多功能移动办公系统,让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更加方便快捷。

2014年4月,在高二年级开展第二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课观摩与研讨。

二、学习摸索、总结提高,努力探索适合高中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之路

为什么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程改革与实施和信息技术有什么关联?又如何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一系列问题在我们实施课题之前,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中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或者说没有进行过系统认真深入的思考。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其量停留在使用PPT 的水平上。而对于触控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互联网、微信、微博、QQ群、云技术、几何画板、慕课、翻转课堂等与教学的有效融合考虑甚少,做的更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命题真正走入我们的视野是从2012年我们被确定为试点单位开始的。我们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三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课观摩与研讨,教师们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在改变、改革、改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师对学生有再认识,和谐了师生关系,同时从多层次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素养及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摸索初见成效。

通过摸索,我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的基本方式呈现为:“三环节任务驱动法”。教与学的过程形成一个链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而是把教学看做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有机的过程: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的“三环节任务驱动法”,见图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课的基本类型如下。

1.实验探究型

如生物“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基本教学流程是课前老师把演示实验做成微课,课上展演。学生按小组分别利用网络等媒体查阅资料,完成同一知识的不同类型实验。制成课件,课上展示分享交流、课后拓展。教师引领过渡、点拨质疑、评价指导。这是一个相当历练师生的过程,其实也真正体现了学习的魅力与真谛。

2.课题研究型

如数学“统计中回归分析的应用”。基本教学流程是课前相当长时间里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形成报告,做成课件,课上优秀的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交流、课后拓展。教师引领过渡、点拨质疑、评价指导。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教师的灌输;多了学生的思考,少了教师的讲解。在这样的充满兴趣的课堂,师生、生生关系更加融洽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把传统一带而过或流于形式的数学应用课,变成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科学思想及锻炼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大舞台。

3.技术应用型

如数学的“利用几何画板研究椭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的研究“。基本教学流程是师生围绕几何画板这个软件的应用,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掌握其功能及用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给出不同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做成课件,课上优秀的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交流、课后拓展。教师引领过渡、点拨质疑、评价指导。技术含量高、难度大、效果好。

4.网络结合型

如语文“人生的境界”、“学做一个人”、“春夜宴桃花园序”。基本教学流程是课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指导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利用QQ群、博客、说说等同组交流,形成结果或写心得感悟等,再发在QQ群、博客、说说里,课上老师选择其中优秀的同学说说、博文,通过读取(避免直接联网或受网络运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截图等方式与大家分享,播放音视频片段,形成共鸣。教师引领过渡、点拨质疑、评价指导。课后拓展、延伸,完成教师任务或自学,发表在QQ群、博客、说说里,继续与师生交流。再如政治“收入与分配”、历史“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地理“自然灾害”。基本教学流程是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教师要求,利用网络分工查阅、收集、汇总并整理资料,并初步确立小组研究方向;教师再根据每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确定小组主题;小组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论证本小组主题并制作成展示课件;最后课堂呈现小组研究成果。课后拓展延伸。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改变了教学方式,翻转了课堂,

有力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1.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双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反思。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在“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或安排提供的任务,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成果及遇到的问题,师生质疑、释疑,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环节任务驱动法”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三环节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原则的达成

“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呈现的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高效地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态度三维目标。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表达交往能力、倾听理解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由此而辐射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班级凝聚力等都有所提高,真正体现联合国提出的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

3.“三环节任务驱动法”的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反思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翻转了课堂

学习的时间、空间、地点、内容、方式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学校、教室、教师的传授,把学习回归到一个理性主动参与体验的状态。让学习形成发散性、辐射性的倍增效应。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活泼,体验学习的过程,虽然有点累,但累并快乐着。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如语文网上假期阅读作文博客,就是属于课后知识拓展与延伸方面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观念转变比做课重要

众所周知,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网络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与茫然。因此,“融合之道”在变观念,欲变观念必先培训,培训之要在明“技”用。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观念转变要把握几项原则

一是要与新课程接轨;与教师培养结合;与教学改革合拍;

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硬件支撑,并总结完善,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不搞表演,不作秀,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如果教学理念不创新、教育方法不改进,只是把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一会儿上网查询,一会儿小组讨论——如此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仅参与者索然无味,于教育教学效果而言,可能反倒是画蛇添足。

四是实事求是,因情制宜。因教师、学生、班级、内容、科目、条件而异。结合信息化的特点与利弊,选择不同课型和信息化手段与课堂教学融合。

一种新技术的诞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我们不断实践和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融合”之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改变了教学方式,翻转了课堂,

有力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1.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双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反思。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在“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或安排提供的任务,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成果及遇到的问题,师生质疑、释疑,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环节任务驱动法”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三环节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原则的达成

“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呈现的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高效地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态度三维目标。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表达交往能力、倾听理解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由此而辐射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班级凝聚力等都有所提高,真正体现联合国提出的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

3.“三环节任务驱动法”的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反思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翻转了课堂

学习的时间、空间、地点、内容、方式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学校、教室、教师的传授,把学习回归到一个理性主动参与体验的状态。让学习形成发散性、辐射性的倍增效应。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活泼,体验学习的过程,虽然有点累,但累并快乐着。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如语文网上假期阅读作文博客,就是属于课后知识拓展与延伸方面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观念转变比做课重要

众所周知,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网络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与茫然。因此,“融合之道”在变观念,欲变观念必先培训,培训之要在明“技”用。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观念转变要把握几项原则

一是要与新课程接轨;与教师培养结合;与教学改革合拍;

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硬件支撑,并总结完善,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不搞表演,不作秀,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如果教学理念不创新、教育方法不改进,只是把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一会儿上网查询,一会儿小组讨论——如此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仅参与者索然无味,于教育教学效果而言,可能反倒是画蛇添足。

四是实事求是,因情制宜。因教师、学生、班级、内容、科目、条件而异。结合信息化的特点与利弊,选择不同课型和信息化手段与课堂教学融合。

一种新技术的诞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我们不断实践和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融合”之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改变了教学方式,翻转了课堂,

有力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1.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双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反思。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在“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或安排提供的任务,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成果及遇到的问题,师生质疑、释疑,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环节任务驱动法”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2.“三环节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原则的达成

“三环节任务驱动法”呈现的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高效地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态度三维目标。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此之外,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表达交往能力、倾听理解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由此而辐射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班级凝聚力等都有所提高,真正体现联合国提出的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

3.“三环节任务驱动法”的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反思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翻转了课堂

学习的时间、空间、地点、内容、方式等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学校、教室、教师的传授,把学习回归到一个理性主动参与体验的状态。让学习形成发散性、辐射性的倍增效应。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生动活泼,体验学习的过程,虽然有点累,但累并快乐着。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如语文网上假期阅读作文博客,就是属于课后知识拓展与延伸方面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观念转变比做课重要

众所周知,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网络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与茫然。因此,“融合之道”在变观念,欲变观念必先培训,培训之要在明“技”用。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观念转变要把握几项原则

一是要与新课程接轨;与教师培养结合;与教学改革合拍;

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硬件支撑,并总结完善,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不搞表演,不作秀,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如果教学理念不创新、教育方法不改进,只是把电子白板当黑板、把PPT当板书,一会儿上网查询,一会儿小组讨论——如此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仅参与者索然无味,于教育教学效果而言,可能反倒是画蛇添足。

四是实事求是,因情制宜。因教师、学生、班级、内容、科目、条件而异。结合信息化的特点与利弊,选择不同课型和信息化手段与课堂教学融合。

一种新技术的诞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要靠我们不断实践和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融合”之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