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收费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2015-01-21 01:53温来成
财政监督 2015年30期
关键词:乱收费事业性收费

●温来成

规范收费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温来成

编者按: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深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是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减轻企业及个人负担。但收费清理改革并不等同于一味地减少收费项目。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收费项目并不是越少越好,政府提供的普遍性服务要通过税收来筹集资金,但对特定企业、个人提供的非普遍性服务,让一般纳税人来提供资金,这是不公平的,所以要向特定受益人收费。”为深入探讨收费清理改革问题,本刊特邀请财政学者就此展开探讨,从我国杂税发展的历史规律出发,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下规范的收费管理制度。

在世界各国政府财政收入中,行政规费等政府收费收入,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补充,更是政府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种乱收费的问题屡禁不止,治理效果不理想,本文就建设现代财政制度背景下的收费管理作一分析。

一、厘清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理论依据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政府公共管理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主要以税收为主体,同时,还存在一些收费为补充。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90%以上,收费收入很少,而地方政府收入收费占一定比例,不少国家占20%左右。税收收入有明确的判定标准和征收依据,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收费,其依据在哪里。在现代财政制度下,收费具有明显的“使用者付费”性质,与历史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苛捐杂税有明显区别。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者付费”性质的收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政府为特定的对象提供了服务,向其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以补偿部分或全部服务成本,是合理的,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因为这种服务不是政府为辖区内所有的居民提供,不应使用税收等政府正常收入。其二,保护公共资源,防止公共资源被滥用。江河湖海、森林草地、港口码头、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如普遍无偿使用,必然会出现过度使用,破坏资源,难以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对使用公共资源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有利于保护公共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三,有些收费具有对特定经济社会现象进行统计、检测的功能,可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如通过收取出国护照工本费,除补偿一定的行政成本外,还可以检测一定时期内进出过境的总人数、人员结构、出境目的国等信息,为国家制定外交、对外贸易等政策服务。

除上述必要性外,与税收等财政范畴相比,政府收费也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第一,收费不有普遍性,不能保证政府财政支出的需要。如前所述,收费是对特定事项收取的“使用费”,不能普遍征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销售、所得这类经济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商品税、所得税可以普遍开征,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成为政府主体财源,保障国家公共管理支出的需要。

第二,收费不具有征收的连续性,具有一次性收入特点。对具体缴纳人而言,只有接受政府特定公共服务,才向政府缴费,且这种服务不是经常发生的。如:营业执照在有效期内不需要再办,结婚证不少人一生就办一次,等等。因而,收费收入不够稳定、正常收入额较为零星。而税收只要税法不废除,纳税人生产经营正常,就必须按时、连续向政府纳税,政府收入稳定、可靠。

第三,政府收费客观上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责中,使用者付费问题涉及几乎所有部门,如设置收费项目过多,其收费范围、收入标准的执行,以及收费收入的管理就存在一定困难,财政部门、立法机构和审计部门监督管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容易诱发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而税收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管理,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加强监管,既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又尽可能减轻纳税人负担,特别是额外负担,实现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收费收入只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补充,其重点在于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否则,中外财政史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时期,就是反面例证。即收费种类设置过多、收费规模过大、管理混乱,就会出现费挤税、侵蚀税基等问题,严重扰乱国家财政秩序。

在我国现行财政制度中,属广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预算科目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等。从上述收入征收的依据来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二是所有权。具体而言,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征收有关费用的类别主要包括:(1)行政规费。即政府等公共部门为居民、个人等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而收取的费用,如签证费、商标注册收费等。(2)公共资源使用费。使用特定公共资源收取的费用,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场地和矿区使用费等。(3)国有产权收益,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4)其他收入,如国内外捐赠收入等。从一般意义上看,我国现行行政事业收费有其征收的依据和合理性,但如果设置种类过多、规模过大,监管不力,其最终效果和设置初衷就会背道而驰。

二、改革开放以来乱收费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政改革中曾经多次对行政事业收费进行清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说过当时的收费是“费大于税”、“民怨沸腾”。从中央到地方都曾宣布数量可观的取消收费项目。如2013年10月16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布取消3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3〕98号)、2014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包括企业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在内的1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取消或暂停;同日,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在内的42项中央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免征,等等。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只能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预算制度中设置的收费项目仍然较多。如2015年中央机关预算收支科目中几乎所有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都有收费项目。在收费上设置过多的收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诱发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二是行政事业收费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从2014年政府收入情况看,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合计达19472.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3.9%。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4113.6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07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社保保费收入为28088亿元。以上几项合计为103681.55亿元,说明我国政府财政收费收入规模相当客观。三是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设置管理较宽泛。根据现行财政制度规定,设立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批准,且财政部门和发改委部门都有收费批准权。

行政事业性收费之所以治理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收费管理法制建设滞后。如前所述,建国后我国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一直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治理,不时出现反复,是加重企业、农民负担,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行政事业收费管理没有国家正式的法律,主要依靠国务院行政法规和财政部等部门规章。在管理过程中就存在收费项目设置缺乏有效制约、论证不足,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容易出现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违法违纪行为,在法律上缺乏对行政事业范围收费行为的约束,实质是一种公共权力的滥用。

第二,部门利益推动。在2011年取消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之前,各部门、各单位之所以热衷于设置各类收费项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税收相比,收费项目归设置部门管理,收入一般不纳入预算,放在本部门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本部门、本单位具有支配权,是“自留地”,甚至成为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滥发奖金津贴的资金来源。受利益的驱动,各部门各单位都热衷于设置各类收费项目,为本部门利益着想。

第三,监管不力。从理论上讲,各项政府的收费行为及其收费资金使用,都应受到各级人大的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负有直接监督职责,政府审计部门应对收费收入及支出进行审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收费项目点多面广、涉及众多党政、司法和事业单位,加之众多监管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因而造成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管不力,有关机构和单位及其负责人未及时得到处罚,甚至有恃无恐,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始终是我国财政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软肋。

第四,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理论认识有偏差。在一个较长时期,人们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定位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企业和居民也将各类乱收费称之为“苛捐杂税”,税费不分。不少部门和单位将收费作为 “增收”、“创收”的工具,成为增加本部门单位职工福利的手段,以弥补财政预算拨款的不足,但实际结果表明是饮鸩止渴,成为国家财政制度治理中一块难以治愈的疤痕。

三、现代财政制度下收费管理的政策选择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深化财税改革的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费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有其合理性。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侵蚀税基,增加企业和居民负担,扰乱国家财政分配秩序,引起严重经济社会后果。鉴于我国财政收入管理的现状,结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十三五”时期,规范政府收费制度管理的政策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大行使收费立法权,建立行政事业收费法律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中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费设置权掌握在政府手中。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没有地方税立法权、2015年以前没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权力的条件下,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巨额资金需求,巧立名目,想方设法乱收费就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选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收费的立法权问题。即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的收费项目,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国务院各部门负责执行;地方性收费项目由地方人大立法,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执行。鉴于我国现行法治环境,目前可将这项权力下放到省级人大和中心城市人大。在我国现行《立法法》实施条件下,一个收费项目管理要上升到法律,需要经过前期研究、调研论证、审议、表决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可有效抑制乱收费屡禁不止的问题。

(二)建立税为主,费为补充的政府收入格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收费有其合理性,但如前所述,由于收费本身固有的属性,决定了其在现代财政制度下,只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补充,其政策工具功能大于收入功能。因而在我国财政制度建设中,需要明确建立税为主,费为补充的政府收入制度。第一,大幅度压缩现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项目,以及政府性基金项目数量。凡能够实行费改税的,就改为税收,如排污费收入改为环境税;能够合并的就合并,能取消的就取消,如保安员资格考试费等。第二,在“十三五”时期以及以后一个较长时期,原则上不再新设收费项目。在新兴领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发挥调节功能,主要以新设税种的方式去解决。

(三)严格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收费与部门单位利益链条

一些政府主管部门之所以热衷于设置各类政府性基金等收费项目,就在于这些政府性基金的监管归本部门负责,虽然名义上财政部门也负责监管,但在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众多的情况下,财政的监管能力有限,主要依靠主管部门管理,形成明显的部门利益格局。因此,在收费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口径预算制度,收入集中纳入国库,支出由预算统一安排,切断收费项目和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收费收入不能成为有关部门滥发津贴福利的资金来源,或者成为超编人员和机构的运行经费。从而大大降低各个部门竞相设置各类政府性基金的热情,铲除乱收费滋生的温床。

(四)加大收费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各类乱收费行为

根据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要求,整合人大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巧立名目乱收费的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查处的力度,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增加违纪违法活动的成本,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法律威慑力,从源头上减少各种乱收费发生的可能性。

(五)动员社会力量,坚决抵制乱收费

各种乱收费行为加重了企业和居民负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除人大、财政、审计等立法、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查处乱收费行为外,还需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及时揭露各类乱收费行为,形成舆论声势,推动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尽快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国家财政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企业、居民懂法、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自觉抵制各类乱收费行为,使之丧失存在的社会基础,以有效遏制乱收费现象的蔓延。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根治乱收费现象的根本源泉。■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

猜你喜欢
乱收费事业性收费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自由流收费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11月起取消和暂停征收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教育部等五部门:切实治理教育行风突出问题
透明监管:不让乱收费野蛮生长
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
本市取消和免征8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