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2015-01-23 01:53王艳明孙奇田庆玲刘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风病后遗症肝肾

王艳明 孙奇 田庆玲 刘爽

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王艳明 孙奇 田庆玲 刘爽

目的探讨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肝肾亏虚型)患者采用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治疗,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临床治愈11例,治愈率11%, 显效36例, 有效5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7%。结论对于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 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疗效确切, 临床可推广应用。

滋养肝肾法;针刺法;肝肾亏虚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

缺血性中风病属中医“中风”的范畴, 因其发病率及致残率高, 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缺血性中风常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灶, 从而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后遗症期为发病6个月后, 大多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后遗症, 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使之成为家人沉重的负累, 因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对于每位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作者在临床上以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对进入后遗症期肝肾亏虚型患者进行纯中医治疗, 在改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哈尔滨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肝肾亏虚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100例患者中男75例, 女25例, 年龄最大69岁, 最小44岁, 平均年龄56.3岁, 病程最长4年,最短6个月, 平均病程2.3年, 兼并高血压31例, 高血脂19例,糖尿病11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②起病6个月以上, 属于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的患者;③有利于检验预先设想结果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②除外有脑部肿瘤、颅脑外伤、脑囊虫病, 代谢性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 引起脑栓塞者;③同时合并有肝脏、肾脏、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④30岁以下,70岁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本药过敏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 不能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①主症:偏瘫, 口舌歪斜,神志不清, 语言蹇涩, 肢体麻木, 舌红, 脉细或舌淡红, 脉沉细;②起病急骤;③发病多有诱因, 常有先兆;④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具有以上2个主症, 起病急骤, 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可确定诊断。

1.3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①多于静息状态下起病;②多无明显头痛和呕吐症状;③发病较缓, 但逐渐进展或进行性加重, 常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也见于动脉炎, 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查头部CT可见低密度病灶。

1.4 中医辨证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辨证分型原则进行。肝肾亏虚型肢体偏枯不用, 肢软无力,口舌歪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 肢体肌肉萎缩, 舌红, 脉细或舌淡红, 脉沉细。

1.5 治疗方法

1.5.1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组成 熟地20 g, 山萸肉20 g,菟丝子20 g, 牛膝15 g, 龟板15 g, 巴戟天15 g, 肉苁蓉15 g, 采用本院制剂室煎药机煎成汤剂, 共300 ml, 密封袋中, 分为2袋, 早晚2次温服。服药疗程为21 d。

1.5.2 针刺法 头针取穴:采用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 取大脑皮层功能投映区将头部分七区针刺。顶区、额区、枕区、枕下区、项区。体针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环跳、风市、足三里、太溪、阳陵泉、太冲。每日针刺1次,30 min/次, 疗程为21 d。

治疗方法与疗程在治疗观察期间, 除服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刺法外, 停止服用其他对脑血管有影响药物和运用其他疗法,21 d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统计治疗结果。

1.6 观察内容 ①患者的神志、语言及运动功能。②神经系统体征。

1.7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以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中风病评定标准为依据, 以意识、言语、患肢肌力恢复为主要标准。临床治愈:言语、意识基本恢复正常,肌力恢复到Ⅴ级, 生活达到自理。显效:言语、意识改善明显、肌力至少提高Ⅱ级以上, 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言语、意识均有所改善, 肌力提高Ⅰ级以上, 生活不能达到自理。无效:患肢功能、言语、意识基本没有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运用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肝肾亏虚型)100例,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如下:临床治愈11例,治愈率11%, 显效36例, 有效5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7%。

3 讨论

3.1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方中甘温的熟地黄与酸温的山茱萸相配, 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菟丝子、牛膝益肝肾, 强腰膝, 健筋骨;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 峻补精髓;以上配伍共奏滋阴补肝温肾之效。

3.2 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年龄较高者。由于久病加之年老体衰导致肝肾亏虚, 津液不能输布, 水液停聚肢体经络, 血瘀不行, 故出现偏瘫, 是以补养肝肾法运用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治疗中风偏瘫[1]。

3.3 中风病位在脑, 多由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 夹痰夹瘀闭塞脑窍, 痹阻血脉, 气血运行不利而导致多种症状表现, 肢体偏瘫多由气血痹阻不通, 脉络不畅所致, 针刺治疗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在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过后的后遗症期,头针治疗对于意识障碍、肢体神经功能缺失、言语功能障碍及相关症状均有明确疗效。体针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的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均疗效明显。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应用滋养肝肾法。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时, 氧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是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而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而针刺法可以有效的疏通经络[2], 刺激神经肌肉的活性;因此对于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 应用滋养肝肾法结合针刺法疗效确切[3]。

[1]何扬子, 韩冰, 郑仕富, 等.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针刺研究,2007,32(5):338-341.

[2]何扬子, 韩冰, 林秀华, 等.针刺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27(2):262-266.

[3]张威, 肖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21-11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174

2014-12-08]

15007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猜你喜欢
中风病后遗症肝肾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春天的“后遗症”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