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脑梗死90例临床分析

2015-01-23 14:03隋丽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8期
关键词:神经性程度脑梗死

隋丽梅

中青年脑梗死90例临床分析

隋丽梅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致病因素。方法9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了解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与致病因素, 观察患者转归。结果所有患者中, 痊愈32例, 好转41例, 基本好转9例, 恶化5例, 死亡3例。结论积极控制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症,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可以有效防止中青年脑梗死。

中青年脑梗死;临床特点;致病因素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脑组织的局部供血动脉突然出现血流减少或者停止现象, 造成患者脑组织缺血以及缺氧, 最终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坏死以及软化症状[1]。此外, 脑梗死通常情况下会伴有某个部位的症状与体征, 比如偏瘫以及失语等的神经性功能缺失。现阶段, 中青年的脑梗死实际发病率逐渐上升, 成为导致中青年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了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致病因素, 本文选取2012年2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9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90例, 所有患者都经过临床诊断以及头颅CT检查与MRI检查, 结果显示均符合中青年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男61例, 女29例, 年龄35~45岁, 平均年龄(36.1±3.1)岁;患有高脂血症的35例, 患有高血压疾病的38例, 有吸烟史的32例, 有饮酒史的28例, 患有糖尿病的7例, 存在生活不规律的6例, 患有呼吸睡眠暂停性综合征的4例,患有高尿酸血症的3例, 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3例, 患有烟雾病的2例, 处于产褥期的2例,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与致病因素。

1.2.1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都属于急性起病, 其中属于静态发病的患者有63例, 属于活动时起病的患者有2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有9例患者出现了意识障碍, 主要包括昏睡、昏迷以及嗜睡等;有65例患者出现了偏瘫以及偏身感觉障碍;有24例患者出现了失语, 主要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以及混合性失语;有62例患者出现了中枢神经性面瘫以及舌瘫;15例患者出现眩晕、呕吐、构音障碍、恶心以及饮水呛咳;4例患者出现偏盲;3例患者出现双侧下肢瘫痪;有7例患者出现了注视性麻痹;5例患者出现复视。

1.2.2 影像学特点 所有患者中出现大脑半球腔隙梗死57例, 出现脑干梗死的患者有16例, 出现小脑梗死的患者有11例, 出现脑干以及大脑半球脑梗死的患者有3例, 出现脑梗死之后出血的患者有3例。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或是动脉狭窄的患者有57例, 患者椎基底动脉出现系统病变或者是狭窄的有13例, 两种病变同时存在的患者有2例, 患者血管没有显著病变的有8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性功能缺损具体评分实际减少程度≥91%, 残疾程度0级;好转为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性功能缺损具体评分实际减少程度≥46%且<91%, 残疾程度1~3级;基本好转为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性功能缺损具体评分实际减少程度≥18%且<46%;恶化为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性功能缺损具体评分实际减少程度<18%;死亡。

2 结果

所有患者中, 痊愈的患者有32例, 好转的患者有41例,基本好转的患者有9例, 恶化的患者有5例, 死亡的患者有3例, 且都属于脑干以及大脑半球脑梗死的患者。

3 讨论

中青年脑梗死的致病因素相对复杂,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主要的致病因素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而且高血压成为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由于长期患有高血压从而造成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患者在出现血管壁机械性损伤之后的胶原蛋白会充分暴露, 患者的二磷酸腺苷不断升高,从而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患者的血小板得到大量积聚, 进而使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加深, 导致患者血液中的一些成分被粘附于血管病变位置, 容易形成附壁血栓, 最终出现脑梗死[3]。此外, 中青年脑梗死与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动脉血压成正比,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还年轻, 忽视了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从而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 积极控制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症可以有效防止中青年脑梗死。此外, 要想进一步避免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 应该尽量戒烟限酒,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1]宋薇, 苏江波, 张召平. 青年人脑梗死90例临床分析. 吉林医学, 2011, 32(36):7789.

[2]单立兵, 廖远高, 刘小军, 等.中青年脑梗死90例危险因素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8(6):2758-2759.

[3]赵惠宁. 中青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22):60-6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49

2015-06-02]

116000 辽宁省大连辽渔医院

猜你喜欢
神经性程度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磁共振对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术前诊断的价值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