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2015-01-23 14:03张秀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8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新生儿患儿

张秀梅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张秀梅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经对症支持治疗后, 痊愈69例, 死亡1例, 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掌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率, 并给予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综合治疗, 可有效降低其临床死亡率。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

新生儿是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且多发于夏秋季节,柯萨奇病毒(COX)、埃可病毒(ECHO)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主要病原体, 口、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并且还可经羊水、产道、胎盘等途径传播[1]。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其年龄、性别、中和抗体情况、血型、病毒毒性、感染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2]。为了分析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及临床治疗, 本院选取收治的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0例, 女30例, 均为出生1~30 d内的新生儿。其中早产儿5例, 足月产儿65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其体温一般在37.7~39.6℃。

1.2 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知, 7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 血清肌酶中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患儿共35例;中性粒细胞<50%患儿共32例, 中性粒细胞>50%患儿共38例;白细胞计数为(6.5~10.0)×109/L患儿共22例, 白细胞计数为(10.0~25.0)×109/L患儿共48例。

1.3 治疗方法 本次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给予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物理降温、丙种球蛋白、营养支持。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 治疗5 d后, 脑脊液异常患儿再次接受复查, 检查结果显示, 其细胞数以及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连续治疗7 d后病情恢复。

2 结果

本次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经对症治疗后, 痊愈出院69例, 死亡1例, 患儿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最终死亡。

3 讨论

肠道病毒属于常见的一类致病微生物, 新生儿为易感人群, 属于小RNA病毒科, 其中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是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其中大部分致死性肠道病毒是由埃可病毒Ⅱ感染引起的。其中在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阶段, 新生儿临床感染率为13%, 并且从患儿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株和该阶段社区流行病毒株一致[3]。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热为病毒感染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 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脑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 并可造成多脏器衰竭, 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一般在患儿脑脊髓、粪便等体液中分离出肠道病毒以此来确诊。根据相关报告统计,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其肠道病毒在脑脊液中的检测率为43.9%, 在粪便中的检测率为70.8%, 粪便阳性率相对较高[4]。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①生产过程中的垂直感染。大部分新生儿被肠道病毒入侵感染后, 被认为是在分娩过程中母体生殖道分泌物、血液引起, 或是在分娩后接触到母体口咽分泌物、暴露粪便导致, 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②子宫内被感染。部分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发病, 因此其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发生在子宫内。胎儿生产后在羊水培养出现肠病毒, 或在新生儿组织中检测到肠病毒抗原, 或者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就可在其血清中检测出相应抗体, 均可证明患儿为子宫内感染。③来自家族成员的感染。肠道病毒可从怀孕妇女到母体(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母亲)的喉头、肛门、子宫颈拭子等培养出来, 并且有部分肠道病毒能够从其父亲、兄弟姐妹等他家族成员中培养出来。④通过胎盘传导。新生儿肠道病毒也能够经胎盘培养出来, 由此表明, 子宫内感染一般是经胎盘传导。并且肠道病毒能够从怀孕妇女的粪便或子宫颈分泌出来,并且能够在羊水中生长, 上述现象证实了上行性感染的可能性。另外, 病毒血症以及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根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约有22%新生儿死于柯萨奇B型病毒的感染, 约有11%的伊科病毒感染均发生在子宫内[5]。

在临床治疗中, 一般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①支持性疗法。一般对于轻度患儿, 临床常给予支持性疗法干预, 无需给予患儿特别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患儿在给予支持治疗外, 还需给予血液成分或心血管药物治疗。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 主要是由于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抗体, 能够提供给有感染症状患儿血清专一性抗体。因中和抗体的缺乏, 是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为了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率, 需加强预防, 孕妇在分娩期禁止与疑有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接触;如产妇在分娩前后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胃肠道感染等现象, 胎儿娩出后需尽量不与之接触。若发现新生儿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时, 需第一时间告知医师, 并给予全面诊治, 以便及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干预。

综上所述, 由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脑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发生, 甚至可造成患儿多器官功能衰竭, 最终导致患儿死亡。因此掌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 积极给予有效的预防, 是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率的重要方法。

[1]陈宗波. 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原诊断.临床儿科杂志, 2012, 30(6): 504-506.

[2]王妙婵, 徐爱芳, 高锦. 464例儿童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状况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10):2496-2497.

[3]张爱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趋势的共词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15, 33(1):78-82.

[4]李凯, 刘超, 王娟, 等. NICU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4):598-601.

[5]包进, 李晓春.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及治疗.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1):105-1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59

2015-06-02]

474150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新生儿患儿
羊肠道病毒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儿童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肠道病毒EV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