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三气同步”理论的源流探讨△

2015-01-24 01:00邹卓成薛丽飞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骆越天地人壮医

邹卓成 薛丽飞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关于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学说,是根据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过来的。壮族先民认为天、地、人三气息息相通,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产生了人类。人不断地和天地之气相交换,促进生机运行不息。通过天气、地气、人气的互相交感,三气同步,气机畅达,则机体生理趋于常态。反之,则三气不同步,气机阻滞,血脉淤阻,变生诸病。“天”“地”“人”三气协调平稳运行,才能保证人体的最佳生命状态。三气同步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认为人体自身躯肢脏腑、气血体能、经络信息也是同步运行,保持常态。

壮医认为宇宙和自然界总是处于永恒地运动变化之中,人体也必须适应这种运动和变化,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因而提出了“三气同步”的理论。那么,壮医“三气同步”理论的源流是什么呢?

大明山地区被学术界认定为壮族先民骆越古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大明山骆越文化、龙母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这里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文明摇篮,骆越文化是我们广西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1 龙母起源

龙母文化是骆越文化的主要元素,是壮族人民的精神衣钵,是从古至今珠江流域一带人文精神的基源。龙母文化与广西的大明山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

龙母传说有众多版本,近年有专家经研究指出:其起源可能就在今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明山地区。在那里,流传着“三月三,龙拜山”的传说。故事中的龙是从蛇化身而来,蛇的名字叫做“特掘”。蛇在母亲死后,将母亲埋葬在大明山上。蛇的孝举感动了上天,因此允许它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去拜祭母亲,由此便有了“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特掘”扫墓时大明山地区就会风雨雷鸣。风雨过后,连绵的大明山脉到处瀑布飞泻而下,这是“特掘”为母亲高悬的白色挽幛。晚上,瀑布奔流的轰鸣声,是“特掘”在祭奠养母举行闹龙殿的仪式。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龙母起源的故事。

龙母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龙母代表人类群体,“特掘”代表大自然界,母亲对小蛇的抚养,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精心爱护,力求生态平衡,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大自然对人类的回报是对等的。按壮人“万物有灵”的观念,世间万物皆有其灵,灵性相通。人要善待自然,善对自己,始终和谐。壮人谚语云:人,上不可犯天,下不可逆地,中必须和人。这就是原始而朴素的“天地人自然观”哲学思维。这种哲学思维,使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朴素的宏观认识,并逐步发展成为壮医的“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

2 大明山祭祀坛

在广西大明山四天坪发现了一个古骆越人的祭祀坛,这个祭祀坛与大明山上的8 个天坪组成了一个大型祭祀建筑群,是古骆越人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骆越古祭祀坛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广西大明山地区是骆越古国最早的中心。

大明山上有八个大型的草坪,这8 个草坪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排列,并且与北回归线垂直,当地史籍称之为天坪,也叫“仙圩”。祭祀坛正位于北回归线上,它由一个直径7.2 米,高0.6 米的圆柱形台和一个长24 米,宽6 米,高0.6 米的长方形台和一个直径12 米的水池组成。圆柱形台由每一块重达数吨的巨石拼砌而成,这种方圆组合的建筑物表达出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古骆越人有在居住中心附近的高山顶建造祭祀坛以祭祀天公地母的民俗。壮语称这类的祭祀坛为“岜娄”(意为祭祀山),把这一祭祀活动称为“娄蚆”(意为雷神祭)。大明山地区广泛流传古骆越人在太阳直射大明山顶的夏至日到大明山祭祀和练功的民俗,认为在这一时刻和地点祭祀可以达到天地人三界神沟通和天地人三气同步养生的目的。从四天坪的建筑造型并联系古骆越人到山顶祭祀天地的习俗,专家们认为四天坪的建筑就是古骆越人的祭祀坛,这一祭祀坛与其余的7 个天坪排列成一条与北回归线垂直的直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祭祀建筑群,成为大明山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古骆越医药一重要理论叫做三气同步养生。即人要经常调理自己的气血,疏通身体的谷、水、气三道和龙、火两路,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上、中、下三气同步的状态,就能百邪不侵,却病健身。骆越人的祭祀活动实际上就是追求天、地、人的三气同步。每年骆越人都要在马月(即农历五月)的第一个马日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马“属“午”,马月(农历五月)的第一个马日就是所谓的“端午”,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还要佩挂芳香的药物吃壮阳的食品调理人身体的阳气,以使人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同步。这就是中华千古“端午”养生文化之谜。这也是壮医药三气同步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古骆越医药三气同步养生的理论是一个有神奇治疗效果的理论,近年来许多壮医药的奇迹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造出来的。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观察了解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演变,逐渐产生了朴素的哲学思想观念。从流传下来的大量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壮族先民不仅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起源产生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对自然万物运动变化和人与自然地关系进行了解释,形成了壮族原始哲学的基本观念。随着古骆越文明的进一步挖掘及收集,三气同步理论的源流将得到更好的印证。

[1]庞宇舟,林辰.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2]蓝日春,刘智生,覃文波.浅谈骆越文化与壮医药文化的关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2):1 -6

猜你喜欢
骆越天地人壮医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天地人》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初探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