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2015-01-24 04:01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屠安琪吴军豪石印玉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牛蒡子伤科津液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石 琤 屠安琪 吴军豪 指 导 石印玉

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1)石 琤 屠安琪 吴军豪1指 导 石印玉

石氏伤科理伤重痰瘀,形成以石氏伤科经验方牛蒡子汤为主的基础方,用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骨关节病等各种骨伤科疾患。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石氏伤科 牛蒡子汤 骨伤科 临床应用

石氏伤科特点之一,是治伤内外兼治,选方用药尤重脏腑气血。认为伤科疾病,无论病位是在经络、皮肉、筋骨,其发病机理以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气血。石氏伤科在“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注重“痰”对损伤性疾病的影响,从而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学术观点。并在理伤诊疗中以此为指导思想,常常运用逐痰化瘀之法,随证施治,收效颇佳。

牛蒡子汤就是基于“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长期临证体验,发展而成的石氏伤科内治的代表方剂。在治疗中石氏伤科将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应用于腰痛诸症、颈椎病、骨关节病等伤科临床病症。导师石印玉教授也常以牛蒡子汤为基础,处方加减变化,治疗骨伤科各种疾病。

理论基础

1.“痰”是致病因素,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丹溪心法》曾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清·何梦瑶《医碥》中也认为痰“积久聚多,随脾胃之气以四讫,则流溢于胃肠之外,躯壳之中,经络为之壅塞,皮肉为之麻木,甚至结成窠囊,牢不可破,其患固不一矣。”“其症或由损伤而起,而这种损伤并不重笃,更多见于积劳或过劳所致。其症表现多种多样,或关节肿胀,或筋块,或麻痹疼痛,或有身热等等,所谓痰生百病也。”由此可见,“痰”可导致人身诸多种疾病[1]。

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皆可化生为痰。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云:“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人之所持以润养肤体者也。气血平和,关络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明·张景岳《质疑录》曰:“痰,非病也。痰非人身素有之物。痰者,身之津液也。气滞、血凝,则津液化而为痰,是痰因病而生者也。”清·何梦瑶《医碥》云:“痰本吾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流液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并认为“湿能生痰聚液”,“热盛亦生湿生痰矣”。由此可见,痰本为人身之津液,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机体损伤或劳损,引起气滞、血凝,或因气过于热,或因气失其温和,皆能使津液转化为痰。朱丹溪曾曰:“津液气血,皆化为痰”,明确阐述了“痰”是气血津液正常功能紊乱而转化成的,“痰”的形成转化与气血津液是密切相关的。

2.痰瘀相关学说的形成

因各种急、慢性损伤都不外乎气血津液的损伤,一旦气机受阻,则必然影响到血的运行,凝滞成瘀;血瘀也可使气运失畅,促成痰的形成[2]。朱丹溪曾曰:“痰因气滞而聚,既聚则碍道路,气不得运。”“痰则气滞,妨碍升降。”这正说明了痰、气、瘀三者在伤科损伤疾病的发病机理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痰积趁逐经络流注,搏血内亦然”。石氏认为“……损伤气血自属气脉闭塞,脘窍凝滞之类,易于痰聚为患。”故痰的凝聚能够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则血运失畅,而促成血瘀的形成;反之,损伤血瘀也能使气机运行失常,气结则痰生内聚。所以,“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3.牛蒡子汤组方分析

牛蒡子汤组方为:牛蒡、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服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早晚各一次。其功效祛风豁痰通络,主治风寒痰湿入络,周身或四肢颈项等部骨节酸痛,活动牵强。

石氏认为,伤科疾病,无论病位在哪,其发病机理以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气血,同时治疗重视兼邪。兼邪或由损伤起因,或因积劳引发。损伤日久,气血不畅,津液运行受阻,会导致痰结湿滞。如气血已先亏于内,此时如风寒湿邪乘隙入络,则气血浊逆不畅,以致津液凝聚成疾,变态百出。诚如《本草纲目》所言:“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麻木酸痛,入于筋骨则头项胸背挚痛,手足牵制隐痛。”石氏独重从痰湿角度论治伤科疾病,特别是迁延日久的疾患,行散通结豁痰之法就成为石氏的基本治则之一,并形成了典型代表方剂牛蒡子汤,在治疗此类疾病中可谓独树一帜。

方中牛蒡子,性凉,味辛苦,祛痰除风,消肿化毒,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膝……”。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为厥阴肝经之药,《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却痰湿,散肝风”。两味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筋络顽疾浊邪,是为主药。助以秦艽之辛寒,独活之辛温,舒筋和血,通达周身,透阳明之温热,理少阴之伏风。更伍用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活血破瘀,化湿排脓而生新;半夏之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而和胃。配以白蒺藜之辛温,疏肝风,引气血且散瘀结。桑枝功能养筋透络,祛风湿而利关节。全方以辛取胜,宣达气血,开破痰结,疏肝宣肺,导其壅滞。寒温兼用,温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风逐湿之力尤捷,从而使痰湿去,筋骨健。

临床应用

石氏在理伤调理气血的同时,时常不忘“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治疗上经常佐以祛痰化浊之品,随症施治,灵活运用。郭天旻、王拥军等曾经以牛蒡子汤为基础,治疗颈椎病211例,主次症状治疗后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93.4%[3]。江杨青、李登晓曾以牛蒡子汤配合石氏伤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98例,经治疗总有效率为88.8%[4]。俞延军、徐璇以三色敷药配合牛蒡子汤治疗膝骨关节炎144例,总有效率为95.1%,取得满意疗效[5]。石印玉教授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以牛蒡子汤为基础的逐痰通络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利水和消炎作用,结果表明,逐痰通络汤改善了模型大鼠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的状态,降低神经根局部炎症介质水平,从而证实以牛蒡子汤为基础的逐痰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动物模型有利水、消炎作用[6]。笔者曾以牛蒡子汤加减为基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主次症状治疗后也均有明显改善。石仰山先生也曾以牛蒡子汤为基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凿[7]。笔者在临床常以牛蒡子汤治疗伤科诸症,现举例如下。

案一:颈椎病

徐某,女,58岁。患者因项背痛求诊,症见双手麻木,右侧甚,便秘。查体:左颈部压痛,颈项旋转差,神经系统(NS)(-)。X- ray:颈椎退变。舌淡,脉细。

处方:牛蒡子10g,僵蚕10g,白蒺藜10g,独活10g,秦艽10g,白芷6g,半夏6g,桂枝15g,胆南星10g,地龙10g,生白术30g,葛根15g,赤白芍各15g,土茯苓30g,地鳖10g,鹿含草15,川芎10。

患者经过两周治疗后复诊,项背痛的症状得到缓解,二便调,双手麻木略有缓解,予以上方,加黄芪30g,丹参15g,党参15g。续服两周后诸症都有所缓解。

案二:膝关节骨关节病

韩某,男,64岁。双膝关节痛一月,症见双膝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右侧甚。查体:双膝关节内侧压痛。X- ray:膝关节退变。舌苔黄腻,脉弦。

处方:牛蒡子10g,僵蚕10g,白蒺藜10g,独活10g,秦艽10g,白芷6g,半夏6g,胆南星10g,地龙10g,土茯苓30g,地鳖10g,土牛膝9g,川芎10g,丹参12g,黄芪30g,丹参15g,甘草6g。

患者经过两周治疗后复诊,双膝痛略有缓解,自觉双膝酸软,行走无力,予以上方,改土牛膝为川牛膝,加威灵仙15g,仙灵脾15g,桑寄生9g。续服两周后诸症都有所缓解,后改川牛膝为怀牛膝15g,继续服用2周。

案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刘某,女,55岁。腰痛引及左下肢,麻木1月余。查体:腰椎4、5棘突旁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45°,加强试验(+),左“4”字试验(+),右侧均阴性。CT:L3-L4膨出、L4-L5向左后突出。舌苔白腻,脉细。

处方:牛蒡子10g,僵蚕10g,白蒺藜10g,独活10g,秦艽10g,白芷6g,半夏6g,胆南星10g,地龙10g,土茯苓30g,地鳖10g,狗脊9g,川芎10g,黄芪12g,丹参12g,桑寄生12g,乌梢蛇9g,地龙9g,川乌6g,磁石30g,甘草6g。

患者经过一周治疗后复诊,疼痛症状缓解明显,二便调,左下肢仍觉麻木,苔薄脉细。上方去川乌、磁石,加蜈蚣一条,党参15g,续服两周后麻木症状亦有所缓解,复投药两周以巩固疗效。

总结体会

由此可见,石氏伤科在临症施治中十分注重痰瘀相关,强调了“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很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石氏伤科理伤“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基本原则的进一步阐述,是石氏伤科的理伤“气血兼顾”和“从痰取治”的学术观点的融合、提炼和升华。石氏伤科理伤从痰论治,牛蒡子汤是石氏伤科治痰要方,临床应用颇多,经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关节病、陈伤劳损等诸多伤科疾患。

正如石印玉老师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前来骨伤科就诊的患者与过去几十年已有很大不同,颈椎病、腰腿痛、骨关节病等临床疾病越来越常见,逐痰化瘀法已逐渐成为目前石氏伤科临床治疗的常法。石氏经验方牛蒡子汤加减治疗伤科疾患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石琤.逐痰化瘀法在伤科临床的应用[J].上海医药,2009,30(4):168-169.

[2]石琤.论石氏伤科活血化瘀法之临床应用特点[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5):26-28.

[3]郭天旻,王拥军,李浩钢,等.石氏牛蒡子汤治疗颈椎病21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20-22.

[4]江杨青,李登晓.牛蒡子汤配合石氏伤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98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6):429.

[5]俞延军,徐璇.三色敷药配合牛蒡子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5):344.

[6]王拥军,沈培芝,石印玉.逐痰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利水消炎作用[J].中医正骨,1999,11(6):27-29.

[7]石仰山.牛蒡子汤在伤科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985,26(5):16-17.

SHI's Niu Bang Zi Deco ration on clin ical App lication o f Orthoped ics and Traum ato logy

SH ICheng,DU An- qi,WU Jun- hao,SH IYing- yu(Director)(Huangpu Center Hosptial,Shanghai200001,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relieving phlegm and blood stag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diseases,according to traumatology founded by SHI's in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Based on SHI'sexpertise,N iu Bang Zidecoction hashad impressive effect for allkinds oforthopedic or traumatic diseases,such as lumbar disc herniation,cervicalspondylosis,gonarthrosis,osteoarthrosisetc..

SHI's traumatology;N iu Bang Zidecoction;orthopedicsand traumatology;clinicalapplication

R274

A

1006-4737(2015)02-0044-03

2015-02-03)

上海市黄浦区卫生系统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牛蒡子伤科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牛蒡子粥 疏风清热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
牛蒡子治习惯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