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研究分析

2015-01-24 08:00高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1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插管通气

高欣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研究分析

高欣

目的 探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的临床效果。方.50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和对照组, 各25例, 序贯通气阴经口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后, 再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选择气管插管拔除时间, 而后再改为无创正压通气, 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脱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观察比较两组的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6.8±4.1)d, 总机械通气时间(11.2±3.9)d, 总住院时间(12±7)d, 住院费用(20122±11023)元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13.7±4.2)d, 总机械通气时间(17.2±5.8)d, 总住院时间(22±5)d, 住院费用(30142±12002)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方法适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非COPD在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机械通气;重症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2年本院接收治疗的严重呼吸衰竭患者50例, 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序贯通气组中男女比例18∶7;年龄65~92岁, 平均年龄(80.67.6.95)岁;其中COPD15例,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2例, 重症肺炎2例, 支气管扩张2例, 腹部手术2例, 肺栓塞2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17∶8;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86.37±6.92)岁;其中COPD12例, 急重症肺炎4例, 性心源性肺水肿4例, 肺间质纤维化2例, 腹部手术后3例。研究选取的患者均是符合实验要求的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和意识障碍等表现的患者, 符合相关规定的插管机械通气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先全部进行病因治疗, 如营养支持、抗感染、祛痰、电解质紊乱纠正、支气管扩张、引流气道分泌物及其他对症治疗(例如心源性肺水肿的抗心力衰竭、肺栓塞的抗凝等)。开始上机的12~24 h, 对序贯治疗组采用容量型辅助-控制方式(ACMV), 之后改用压力支持(SIMV+P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发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 立即将气管插管拔出, 继而采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PIPAP)方式。时刻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与吸氧状态等呼吸情况, 从而改变为患者提供的吸氧浓度并调节吸气压力水平,动脉血氧分压应处于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应维持拔管前水平或在45~60 mm Hg,28次/min作为呼吸频率的最高上限。病情逐渐好转后, 可逐渐降低吸气压力水平并缩短无创机械通气时间, 直到患者能够自主呼吸, 无创机械通气方可停止。治疗手段:对不同患者因病治疗

1.3 观察指标24 h后, 对对照组与序贯通气组机械通气前、序贯通气组拔管改用无创机械通气后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 每一组接受的参数有: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在施行机械通气48 h后, 两组患者的的生理指标改善程度差距较为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6.8±4.1)d, 总机械通气时间(11.2±3.9)d, 总住院时间(12±7)d, 住院费用(20122±11023)元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13.7±4.2)d, 总机械通气时间(17.2±5.8)d, 总住院时间(22±5)d, 住院费用(30142±12002)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脱机成功率和住院死亡率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OPD是一种具有完全可逆性质的受限气流疾病, 这种气流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 它与吸入肺部的有害气体、有害颗粒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对肺部造成了一系列的慢性异常反应[1]。COPD急性加重造成二氧化碳滞留甚至缺氧, 情节严重者呼吸衰竭。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在COPD加重时, 呼吸负荷以及氧耗量会超出呼吸肌自身的能力, 使得呼吸肌无法通过肺泡进行有效地通气。肺部支气管感染是导致COPD加重的最常见原因, 其他可能的因素还有胸腔积液、肺不张、代谢性碱中毒、气胸、电解质紊乱、肺栓塞、左心功能不全等。

作为一种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策略, 越来越多地将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此种技术已经能够熟练地应用在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所致呼吸衰竭病的治疗中, 有很高的可实践性和临床推广价值。如今, 在治疗COPD急性发作引发的呼吸衰竭疾病时,越来越多的医院会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技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技术的实际应用中, 特别是在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且引发疾病的契机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 要注意48 h是插管治疗并应用呼吸机后的一个界限, 若>48 h, 一经发现一定要尽可能早的拔出导管, 并对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救助患者。这一系列的措施能够帮助患者的通气功能达到最好的维持, 在实验中作者还发现适当的减少患者的有创通气的时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患者的VAP发生率降低, 患者的后期修复时间能够明显减少。

[1] 曾祥彬, 郑大伟, 高峰, 等.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多发伤者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7):6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70

2014-07-02]

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插管通气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