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5-01-24 14:03王珏云冯蕙裳侠晨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梅花针毫针火针

王珏云 冯蕙裳 侠晨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针灸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珏云 冯蕙裳 侠晨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斑秃作为一种骤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的病证,病因复杂,而西药治疗本病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求高效、无毒副作用的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主要从中医病因病机、针灸治疗研究、其他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的整理归纳。从临床研究结果来看,针灸治疗斑秃效果显著,尤其以针刺、梅花针、艾灸结合生姜为主的综合疗法效果更佳,建议在临床加强推广治疗。

斑秃;针灸;中医;梅花针;耳针;艾灸;隔姜灸;火针

斑秃即中医所称的 “油风”,俗称 “鬼剃头”、“鬼舐头”等,亦称 “圆形脱毛症”,是一种骤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的病证[1],患者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头皮任何部位,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多见的一种皮肤附属器官的常见性疾病。其特点表现为发病较急骤,多在一夜之间或几天内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大小不一,边缘整齐,可相互融合成片;脱发部位皮肤正常,头皮光滑,无炎症、脱屑或瘢痕[2]。

部分斑秃患者常伴有情志不畅、头晕目眩、夜寐梦多、失眠、腰背痛、遗精滑泄、阳痿、口干等症状发生。斑秃病因复杂,现代研究认为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皮质下中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毛乳头血管痉挛、毛发营养障碍[3],与精神因素、心理创伤、内分泌障碍、自身免疫紊乱及遗传因素等有关[4]。而西药 (如激素)治疗本病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求高效、无毒副作用的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1 斑秃的中医病因病机

目前,斑秃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我们可以在古籍中发现出古人对于斑秃 (古称:鬼剃头、鬼舐头、咬发癣、油风等)的病机及治疗方法做出了研究。对于古人对斑秃的称呼进行分析,就可以窥探出此疾病在发现早期的一些特点和古人的推论:斑秃是一种骤然发生的斑片状脱发,且没有其他征兆,故被古人错认为与鬼神相关。“咬发癣”则是根据其圆形或椭圆形斑状脱发,大小不一,边缘整齐,可相互融合成片的形态进行命名。在 《医宗金鉴》[5]癣证篇中就有 “癣证情形有四般,风热湿虫是根源”的歌诀。“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羊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5]现代研究发现很多斑秃病人的病因与西医的脂溢性脱发类似。可能是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皮质下中枢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毛乳头血管痉挛、毛发营养障碍而导致[3]。

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对脱发进行过描述。《黄帝内经》称之为 “毛拔”、“毛坠”。《素问·上古天真论篇》[6]指出“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丈夫五八,肾气衰,发落齿枯”。而 《难经》称 “毛落”,并认为 “发为血之余”,汉代张仲景也认为脱发与精血亏虚有关。《金匮要略》记载 “夫失精家目眩发落,脉极芤脉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头发的生长与肾气盛衰,气血充盈有关。隋代的巢元方也认为本病与肝胆的功能相关。其在 《诸病源侯论》中指出:“足少阳胆之经也,其荣在须;足少阴肾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脱落”。后代医家也有人持血热致脱的观点,如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 “年少发白早落,此血热太过也”。至清代,亦有医家提出血瘀致脱的观点,清代王清任同样认为血瘀也是导致脱发的病机之一,在 《医林改错》中述:“头发脱落,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清代唐宗海在 《血证论·瘀血》中记载:“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血虚不能荣养皮肤,以致毛孔开张,风邪乘虚而入,风盛血燥,发失所养所致。“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主骨,其华在发”。肾主精,肝藏血,故毛发生长有赖于精血的充养。若思虑太过,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毛发失养,风邪乘虚侵袭,导致风盛血燥;或房劳不节,肝肾精血亏损;或肺气不足,宣发失司,津液失于敷布;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郁则血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毛发失养。疲血不去,新血不生,均可导致头皮毛发失于濡养而成片脱落[4]。

2 斑秃的针灸治疗研究

斑秃的治疗穴位大多集中在任脉,肾经、肝经、肺经、心经、膀胱经、大肠经、任脉、督脉上。其中以肾经、肝经、胆经膀胱经、督脉上的穴位最常见。包括风池、百会、血海、三阴交、肾俞、肝俞、肺俞、膈俞、太溪、太冲、行间等都是在临床中经常选用的穴位。

《针灸学》[7]石学敏主编,主穴选择阿是穴、百会、风池、太渊、膈俞;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血海;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内关;头晕者加上星、足三里;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腰软耳鸣者加肾俞、太溪。

《针灸学》[8]梁繁荣主编,主要选择督脉穴及局部阿是穴为主,主穴为阿是穴、百会、风池、太渊、膈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气滞血瘀者配太冲、血海;血虚生风者配足三里、血海。

《针灸学》[9]李道生主编,取穴以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刺补泻兼施,局部梅花针叩刺。主穴选择阿是穴、百会、风池、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头晕者配上星;失眠者配内关、神门。

《针灸学》[10]孙国杰主编,主穴取百会、风池、太渊、阿是穴;头晕者配上星;失眠者配内关、神门。

现代 《针灸学》教材对斑秃的治疗取穴大多相同,以百会、膈俞、风池、太渊为主,配合阿是穴。辨证分型也大多分为气滞血瘀 (夜多噩梦、失眠)、血虚风燥 (皮肤瘙痒)、肝肾不足 (头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针对于这些伴发症状的取穴也大多相似。血虚风燥者多配足三里、气海。气滞血瘀者多加太冲、血海、内关、神门。肝肾不足者多选择肝俞、肾俞共同治疗。百会为督脉、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膀胱经、胃经、胆经、肝经的交会穴。膈俞为血会。风池为胆经、三焦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腧穴、原穴、脉会。阿是穴是指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 (敏感)点作为腧穴。《千金方》有云:有阿是治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 (掐)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现代医家经过研究[11]发现,一个患者有几块斑秃,越晚秃的往往最先长出毛发,提示斑秃患者应尽早治疗,治疗周期短、疗效好。有伴随症状者要配合针灸治疗,辨证取穴,施以补泻手法。

3 斑秃其他治疗方法研究

3.1 梅花针 《素问·皮部论》有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根据经络理论,用梅花针扣刺体表皮肤,能够达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到调和人体营卫气血的目的,促进毛发生长[12]。而现代医学亦通过血液变化及甲璧微循环检测证实脱发患者皮损中存在 “疲滞”[13],故活血化疲变成为了脱发治疗的常用方法。梅花针扣刺脱发部位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促进气血流畅,加速脱发区血液循环,促使血运障碍的毛乳头得以改善,促进头发新生。用梅花针叩刺脱发区,能使毛囊周围的血流量增多,气血运行旺盛,疏通经络,促使毛球细胞的分裂活动增加,从而增强毛囊的活性[14],以疏导局部气血,促进毛发新生。虽然用梅花针治疗斑秃的研究很多,但近十几年来单纯使用梅花针治疗斑秃的研究较少,最近的研究多是梅花针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或其它方法。最常见的梅花针的叩刺部位是阿是穴 (脱发部位)。一般每处叩刺2~3min,直至局部头发出现潮红、充血,甚至轻微渗血为度。李树香[11]配合鲜姜片涂抹叩刺区,2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有伴随症状的配合针灸对症治疗。结果:36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2%。胡双宝[15]使用类似方法总有效率90.62%,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许萍[16]等则选择联合隔姜灸患处至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烫为度,并合用体针 (主穴为太溪、血海,随证加减配穴)总有效率为94.44%。田庆贺[17]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皮肤针叩刺配合毫针针刺,治疗组采用毫针针刺配合电针及皮肤针叩刺的方法,疗程均为20d。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9.3%。表明毫针、电针及皮肤针治疗脱发具有良好效果,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3.2 耳针 耳的形状类似倒置的胎儿形状,故古代中医认为耳穴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 《黄帝内经》的诸多篇章中可见一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因此,在斑秃的治疗中也有很多治疗方法是用耳针来配合体针共同治疗的。

临床根据斑秃的主要病机分为肝肾两虚、肺气不固,多取肺、肾、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神门、肝。隔日针灸一次,中等刺激,留针30min至1h。或埋针,3~7d更换一次[2]。

毕伟莲[18]等取耳部穴位每次取3~5穴,用0.5寸毫针直刺,留针20min,每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体针取阿是穴、曲池、合谷、太冲、肺俞、肝俞、膈俞、肾俞各穴交替使用,均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20min。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35例,好转10例,无效2例,为74.5%,好转率21.28%,总有效率为95.7%,效果颇佳。刘海燕[19]在临床治疗中梅花针、耳穴共同配合中药效果亦颇佳。

3.3 艾条灸 艾条灸的治疗多用点燃之艾条在斑秃之部位熏灸,或使用隔姜灸,主要灸患处至皮肤潮红而无灼痛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但现治疗斑秃时单纯使用艾灸的实验较少,多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共同使用。黄桂兴[20]选用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治疗7~30d后观察疗效,痊愈3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痊愈率达76%。而张劲松[21]在使用皮肤针在脱发部位快速弹刺后用艾条在头部皮损上方施悬15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 d,效果颇佳,表明艾灸在治疗斑秃上相当具有优势。

3.4 鲜姜擦,或隔姜灸 现代研究认为生姜具有抗氧化、抗氧化、抑菌、止吐、抗肿瘤、降糖、保护胃黏膜作用[22]。姜擦法是用鲜姜切开,在斑秃处擦至皮肤微红为止,每日1次,或一天用七星针叩刺,一天用姜擦交替进行治疗[2]。隔姜灸是将厚度为0.2~0.3cm、中央刺有数个小孔的的鲜姜片贴于患处,其上置直径2cm、高2cm的艾炷,由炷顶点燃施灸,以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烫为度[23]。

在实验和临床治疗中,单一的鲜姜擦法或隔姜灸法并不常见,而是多采用针灸、梅花针或中药联合治疗,即在梅花针、针灸叩刺至局部头发出现潮红、充血,甚至轻微渗血后,再使用鲜姜擦患处或使用隔姜灸治疗或直接配合中药内服。如:张希翠[23]等用毫针针灸脱发处后配合隔姜灸,总有效率达94.74%。刘云[24]在用梅花针治疗后进隔姜灸在连续治疗30d后头发全部长出,其分布密度及色泽均达到正常,总有效率达100%。喻国华[25]将肝肾不足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隔姜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养血生发胶囊口服,并配合外搽生发酊。最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且治疗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可认为隔姜灸配合中药治疗斑秃疗效确切。这些都证明了姜对治疗斑秃有着很好的疗效。

3.5 火针治疗 《针灸聚英》有云:“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盖火针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现代研究大多认为,火针点刺的治疗机制是通过皮肤-孙脉-络脉-经脉的传导,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等作用,促使机体恢复正常;并可以通过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6-29]。

麻秋雷[30]等选择单头火针点刺背部督脉、膀胱经第一侧线腧穴和腹部任脉及足阳明胃经腧穴。再用三头火针对准斑秃区速刺疾退从脱发区边缘向中心密刺,刺破即可,无需过深,以少量出血为度;并配合滋肾养肝、祛风活血的中药。与纯中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结合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纯中药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3.3%。可见火针在斑秃治疗中有相当的优势。而付源鑫[31]等将火针治疗与毫针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火针组取穴位:用中粗火针取背俞穴、督脉背部穴位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椎、至阳、命门)、任脉腹部穴位、胃经腹部腧穴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外陵、水道)对准穴位垂直刺入1~1.5cm,采用速刺疾退法,每次0.5s;用多头火针取阿是穴从脱发区边缘向脱发区中心散刺,刺破即可,无需过深,尽量令瘀血流出至其自止。毫针组取穴同前。火针组和毫针组治疗均能缩小斑秃患者的面积,促进毳毛的生长以及变黑,但火针见效更快。这些都证明了火针对治疗斑秃有着很好的疗效。

4 小结

斑秃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性疾病,以突然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0cm、数目不等、边界清楚的脱发区,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致血虚生风;或风邪乘虚入中毛孔,风盛血燥,发失所养;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养发而发病。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有 “肾藏精,其华在发”之说。中医认为:肝肾不足,营血不能荣养皮肤是斑秃的发病原因,所以针灸重点取百会、风池、膈俞,以加强补益肝肾,益精养血之效。因此治疗时应做到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按照不同的症型进行不同的穴位、经络配属,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针灸治疗斑秃有着较好的效果,与西药治疗使用大量激素相比,毒副作用小,且高效;与传统中医中药治疗相比,更加简单方便,易于操作。现临床主要采用毫针、梅花针、灸法、耳针、艾灸、鲜姜外涂等多种疗法联合使用,通过针灸以促进患者局部的血液微循环,减少血瘀症状,以用七星针叩刺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典型。治疗中应注意两点:一是七星针叩刺要用左手提捏斑秃处叩刺,可减轻疼痛,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患者很重要,以保证能连续治疗;二是针刺时取穴每一针都要得气,补泻手法要正确,才能起到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的作用,所有伴随症状消失,是毛发再生的关键。

由于斑秃很多情况下与心情抑郁有关,故在治疗时除了注意当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还需注重调节精神,喜怒有节,所谓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应注意作息规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1]刘艳琴,喻禄洪,陈姣,等.针灸治疗斑秃国内研究概况与展望 [J].四川中医,2014,10:189-191.

[2]倪凯,徐丽英.沈家骥主任治疗斑秃的经验 [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3,24(2):9.

[3]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417.

[4]何慧英,马丽俐,陶茂灿.斑秃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探讨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54

[5]吴谦.医宗金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1644.

[6](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1):3-4.

[7]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8:298,299.

[8]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79,280.

[9]李道生.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135.

[10]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08.

[11]李树香.梅花针叩刺配合针灸治疗斑秃36例[J].河南中医,2013,32(3):353-354.

[12]阎翠兰.电梅花针治疗脱发28例[J].中国针灸,1986,(1):58.

[13]熊霞,陈德宇,吕晓雅,等.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5):313.

[14]张家维.电梅花针治疗斑秃82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82,2(1):25.

[15]胡双宝.梅花针结合生姜综合疗法治疗斑秃32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杂志,2011,1(14):103.

[16]许萍,朱伟芳,唐春林,等.隔姜灸、体针合梅花针治疗斑秃36例[J].河南中医杂志,2009,29(1):80.

[17]田庆贺.毫针、电针及皮肤针治疗脱发的临床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3,28(11):858.

[18]毕伟莲,赵钧,陈伟红,等.耳针配体针治疗斑秃47例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04:77.

[19]刘海燕.梅花针配耳穴可治“鬼剃头”[N].大众卫生报,2013-08-20010.

[20]黄桂兴.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J].中国针灸,2011,31(3):285.

[21]张劲松.皮肤针加灸治疗斑秃[J].中医外治杂志,2002,03:48-49.

[22]王姝,梁翠茵.生姜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4,22:148-150.

[23]张西翠,李允中,王新青.围刺配合隔姜灸治疗斑秃3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27:4257.

[24]刘云.梅花针配合隔姜灸治疗斑秃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1:27-28.

[25]喻国华,刘建国.隔姜灸配合中药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13,10:861-862.

[26]李柱,王玉平.火针毫针配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4):307-308.

[27]葛美群,龚丽萍,马骏.火针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研究进展 [J].光明中医,2014,29(9):2024-2025.

[28]付源鑫,李岩,苑婷,等.火针治疗斑秃临床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2):1032-1034.

[29]王磊,曹丽翠,金莲.黄银兰教授火针治验举隅 [J].环球中医药,2014,7(8):646-647.

[30]麻秋雷,梁冰洁,李鹏,等.火针配合中药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15,03:232-233.

[31]付源鑫,李岩,苑婷,等.火针治疗斑秃临床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32-1034.

R245

A

1007-8517(2015)16-0037-03

2015.07.11)

王珏云 (1996-),女,山东邹城人,研究方向:中医学。

猜你喜欢
梅花针毫针火针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浅谈火针练针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