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5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5-01-24 08:00曹智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1期
关键词:膜炎西医内膜

曹智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58例临床疗效观察

曹智芳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子宫内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即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辨证分型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79.3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疗效显著, 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西医结合;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

子宫内膜炎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 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侵入而导致子宫内膜发生内膜炎症病, 其好发于已婚育龄期妇女, 多见于分娩、流产、手术产后或宫腔内手术操作及经期性生活后。轻则导致患者盆腔反复疼痛及性交不适, 重则导致患者不孕、流产及子宫不规则出血,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根据其发病的经过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 前者起病急骤, 如果治疗不及时、不科学易转变为慢性子宫内膜炎。传统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常采用抗感染、宫腔内给药等治疗措施, 但单纯西药抗炎治疗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或菌群失调, 且易复发, 手术治疗易损伤患者子宫壁, 引发慢性炎症。本组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子宫内膜炎58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16例子宫内膜炎患者, 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 不规则出血, 月经失调, 下腹部坠胀疼痛, 腰骶部酸痛, 部分患者产后恶露量多, 病理学检查见子宫内膜间质内有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等。均排除子宫内膜癌、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息肉等相关病症。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6~62岁, 平均年龄(38.2±8.5)岁, 病程8~48周, 平均病程(19.5±5.8)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8~61岁, 平均年龄(38.5±8.4)岁, 病程10~50周, 平均病程(20.5±5.6)周。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静脉滴注0.2%甲哨唑100 ml,1次/d和青霉素160万U,2次/d。5~7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湿热蕴结型、瘀热互结型和热毒壅盛型, 自拟中药汤剂, 以达化瘀止血、益气扶正之功效。基本组方为:党参、益母草、丹参、当归、贯众、红花、蒲公英、制香附、鱼腥草, 并根据临床证型加减味, 下腹坠痛者加用延胡索, 瘀血严重者加用五灵脂, 出血较多者加用仙鹤草, 白带增多且有异味者加用黄柏、茯苓, 以上中药加水煎服,1剂/d, 分2次煎服,4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以上。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妇产科学》确定疗效判定标准。月经恢复正常, 下腹坠痛及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消失, B超检查炎性反应图像消失为痊愈;月经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充血、粘连等炎性反应等明显改善, 可见少量阴道不规则出血为有效;月经情况及临床症状等未得到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58例患者中, 痊愈30例(51.72%),有效24例(41.38%), 无效4例(6.90%), 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58例患者中, 痊愈16例(27.59%), 有效30例(51.72%), 无效12例(20.69%), 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炎属祖国医学“少腹痛”、“带下病”、“月经不调”等范畴, 其多由胞脉气血阻滞、冲任损伤所致。发病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行产时或流产手术之际, 湿热之邪内侵, 蕴结胞脉;②或瘀血内停, 瘀久化热, 瘀热阻滞胞脉;③或因年老阴亏, 复感湿热之邪, 损伤冲任胞脉而致[1]。子宫内膜炎具有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对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常采用抗感染、宫腔内给药等治疗方法, 以上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不能根治, 患者易复发。因此临床亟待研究和探索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 可提高临床疗效, 现已被逐渐应用于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西医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同时配合中医治疗, 化瘀止血、益气扶正、清热利湿, 以根治子宫内膜炎。本组研究资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互结型及热毒壅盛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自拟中药汤剂随症加减治疗, 基本组方为:党参、益母草、丹参、当归、贯众、红花、蒲公英、制香附、鱼腥草。此组方中, 当归、党参补益气血、调养身心;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消水、利尿消肿、收缩子宫;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制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鱼腥草清热解毒, 且现代药理实验表明, 鱼腥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显著[2]。在以上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症加减, 充分发挥中医中药提高远期临床疗效的特色。配合西药治疗, 发挥西医西药快速控制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的优势, 提高临床疗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过程中, 西医抗生素及甲硝唑等的使用,杀灭了致病菌, 中医疗法活血化瘀, 对患者进行了身体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了单纯使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和中医治疗疗程长的弊端。本组研究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与单纯西医治疗做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79.3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除了临床治疗外, 子宫内膜炎患者应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 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 劳逸结合, 注意休息,可适当做下腹部热敷, 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并止痛, 保持大便通畅, 以促进毒素排泄, 减轻盆腔出血。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莫青群.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291.

[2] 史润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25

2015-03-26]

214400 江苏省江阴市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膜炎西医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