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2015-01-24 23:13姚丽莎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
关键词:坏疽结肠镜结肠炎

姚丽莎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梅州 514600)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姚丽莎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梅州 514600)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肠镜检查分型为:一过型42例(91.30%)、狭窄型3例(6.52%)、坏疽型1例(2.17%);给予内科治疗的42例一过型和3例狭窄型患者,在治疗后患者的结肠病情都有所好转,经过复查肠镜检查,发现3例患者的肠腔较窄,4例患者的肠黏膜出现充血现象,35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还有1例年龄较大的坏疽型患者,因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手术之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中毒性休克现象。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对于此病的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中早期结肠镜检查方法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诊断方法。

缺血性结肠炎;特点;诊疗;效果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一般具有发病快,进展快等特点,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以及血便等,是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1]。本质上是一种肠壁缺血性疾病,急性结肠和慢性血流不足都可引发此病的发生。现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46例,均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25~82岁,50岁以上的患者40例,占86.96%,平均年龄(62.3±7.9)岁。41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自身免疫病、便秘、脂肪肝等,其余5例患者无明显基础疾病史。

1.2 方法:如果出现腹痛、血便、腹泻等症状,就要及时入院进行相关的结肠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一步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不同的分型,然后给予患者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按规定时间进行相应的结肠镜复查。

2 结 果

2.1 结肠镜下特点及分型。结肠镜检查一般分为以下几种:①一过型42例(91.30%)。9例可见浅糜烂的小片状红斑。4例可观察到纵形的小溃疡以及红斑。29例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②狭窄型3例(6.52%)。可观察到明显的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可见环形肠腔的病变部位,肠腔比较狭窄,病理检验未见癌细胞。③坏疽型1例(2.17%)。肠黏膜呈暗紫色,大溃疡和斑片状出血。

2.2 病理组织学特点:通过活检病变组织结果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小血管内部有血栓形成、肉芽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以及黏膜下层出血等。

2.3 治疗和转归:经过内科治疗的患者,其症状都有所缓解,再行肠镜检查后发现,大部分患者都已恢复正常,3例患者肠腔较狭窄,4例患者肠黏膜还存在充血现象,确诊为坏疽型的1例患者未接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因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和中毒性休克而导致死亡。

3 讨 论

1963年,Boley初次提出IC,到了1996年,Marston对IC进行命名并对其分型,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IC可以分为坏疽型和非坏疽型(包括一过型及慢性型)2种[2]。该组患者中大多数为女性患者,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占到80%以上。一般来说,IC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见,常常会与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一些病症同时出现,这被认为是引发结肠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此外,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和腹部做过手术的患者是最有可能出现血管被损伤的现象,本组资料与报道一致[3]。本组患者中,存在血管严重狭窄或者存在血栓、栓塞等病症的患者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一过性痉挛而引发结肠出血,究其根本是因腹腔或者肠系膜血管动脉硬化导致的。临床常见的表现有腹痛、腹泻以及便血等,其中多数的腹痛都是突发性的,部位多为左下腹或者脐周,具体表现为阵发或者持续性绞痛,进食之后疼痛感会倍增,患者体征和表现出的症状不相符。如果出现反跳痛、腹水以及腹肌紧张症状时,应考虑是否肠坏死或者肠穿孔。一过型IC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病症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这也是IC治疗的一大特点。

缺血性结肠炎和外科的急腹症或感染性肠炎比较相似,对于一些缺乏认识此病的临床医师来说,对此病的误诊误治是很常见的,对此给此病的预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对于该组50岁以上的患者,如出现由一些基础病因引发的黏液血便或者腹部绞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病症时,通过血常规和大便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如果可以将感染性的肠炎和其他器质性疾病予以排除,就需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存在可能性。尤其是在患者便血期,通过行急诊内镜检查和活检,可以进一步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存在,如果结肠肠镜和病变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相一致,即可确诊此病。此外,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X线钡灌肠检查初步确诊缺血性结肠炎,在检查中征象主要为压征、肠管局限性痉挛、粗糙以及结肠袋消失[4]。也可以通过超声检查进行,其中彩色超声多普勒是诊断肠系膜血管病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具有简单、无创、经济的特点。直接征象包括:①管壁出现下陷现象,管壁膨胀性大幅度减弱,肠管内部张力不足;②肠腔局部缩窄,肠蠕动逐渐消失;③病变肠管壁局部有增厚的现象,肠壁结构模糊不清,动脉型缺血肠壁内部有轻微的回声现象,静脉性栓塞缺血有多环状的轻微回声,呈“串珠样”排列;④肠黏膜皱襞消失;⑤在彩色多普勒检血流显像中,肠壁局部血流检测不到信号;⑥部分病因征象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到。间接征象包括:①肠梗阻征象,此征象可以明显观察到肠蠕动和肠黏膜皱襞回声,肠壁没有明显增厚,此外还包括病变周围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和腔内气液流动;②腹腔积液。这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一种常见依据,患者在经过2~4周治疗后,病情若有所好转,可以再次行肠镜检查,病变基本消除或者痊愈即可确诊。目前在临床上,治疗一过型缺血性结肠炎和狭窄型结肠炎的方法还是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接受诸如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丹参等药物治疗,但应严格控制这些药物的用量,而且不能服用具有止血和缩血作用的药物,服药2周后再次进行肠镜检查,观察治疗后肠道恢复的情况。确诊为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病的患者,医护人员务必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将坏死肠段切除,因为根据临床经验,一般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病患者的病死率最高。

总之,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老年群体中,急性腹痛和便血都属于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前征兆,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诊断此病的可靠方法之一就是早期结肠镜检查。

[1] 吕丰斌,王文杰.缺血性结肠炎36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11(11):1266-1268.

[2] 杨婷,吴子刚.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101-102.

[3] 孙勇,徐晓玲.缺血性结肠炎43例临床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9(22):901-903.

[4] 刘晓,许乐,徐巧玲,等.缺血性结肠炎23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1(5):89-90.

R574.62

B

1671-8194(2015)14-0114-02

猜你喜欢
坏疽结肠镜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路艺主任医师糖尿病足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