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中的七宝楼台
——评周仲强《诗性婚俗——台州“洞房经”的审美研究》

2015-01-28 07:21李朝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404020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洞房婚俗台州

⊙李朝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404020]

多维视野中的七宝楼台
——评周仲强《诗性婚俗——台州“洞房经”的审美研究》

⊙李朝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404020]

透过婚俗这扇窗我们能望见台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绵延久远的历史和生机勃勃的文化。那滨海边地所散发出来的斑斓多姿的诗性魅力,那基于现实又超越世俗的审美情趣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独特的感受一方面固然是台州本地民俗的精髓与基质所在,但又何尝不是得益于作者的慧眼独具?

打开此书,走进的是一段美妙旅程。文字一扫民俗学惯有的僵硬与灰色描述,而那些如铁丝网般的统计量表也从未横亘于视野内,各种舶来的西洋理论、生硬的解读更是从未抵达本书。“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并非指本书与理论无涉,而是作者把理论化入了字里行间。那些摇曳生姿、见情见性的文字充盈着研究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并跃动着掩饰不住的生命激情。将文学的才情与社会学的理性冶于一炉恰好能炼出这样一种独特韵味。

周仲强这样描绘台州:“台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里有九万里壮丽河山,八千年历史风云,七百里黄金海岸,六百万英雄儿女。”严密工整的对仗和神奇的数字描写在他的笔下翻腾出难以阻挡的气势与魔力,台州的地域风情被一管健笔裹挟生风。此书亦不乏幽默,在为读者讲完婚俗“翻过来了”的故事以后,紧接着,他这样论道:“因此,很多羞涩少女在一夜之间成长为凶悍少妇,这些闹洞房者的性启蒙可谓是功不可没。”又比如:“但现在有人戏说四喜,以显示人生窘况为要素,罗列人生四大悲,作为对潦倒人生的一种吐槽:‘久旱逢甘霖,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做梦。’‘久旱逢甘露,一滴,他乡遇故知,情敌。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重名。’”透过这些幽默话语,我们更能感受到研究者的旷达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俗的热爱,或许这种爱正是研究的重要动力。他也讲究语句的修辞效果,如:“各种关于洞房花烛夜的小说戏剧更是洒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久远的历史沉淀,约定俗成的道德教化,雕刻在每一个人对生活态度的精神烙印上,随着婚俗的展开一一加以铺展。”比喻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魅力与可读性,却并不影响社会学本应具备的严谨。在严密的论述过程中,全书多处嵌入了或文献或田野调查中辑得的民间故事和歌谣,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此书文字除好看之外,考证也足见功夫,考证洞房的来历、婚姻仪式等均细密详实、言之凿凿,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更为本书增加了砝码与分量。其深描(DeepDescription)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地方性知识”。

当然本书最为华彩的乐章是在后半段奏响的。人类学功能主义派鼻祖马凌诺斯基将木棍、独木舟和婚姻等要素放在文化系统中进行观照,旨在勘探它们所具备的社会功能。这种“唯实”的研究向度自然有它的优势,但人类的需要往往具有多层级性,即便民俗也应该有它超越性的一面,那就是审美。只是若干年来,研究者们大多轻轻滑过了这种意识。幸好,本书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长期被忽略的视角,于是“审美研究”赫然印在书名副标题上。

搜集了如此多的实物图片,周君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图片所产生的美感自不待言,但此书之美却不仅仅源于图文并茂,而更体现在一种深刻的观念上。本书下编“地方婚俗之美”“家庭生活之美”“进取精神之美”“仪式欢乐之美”“歌词韵律之美”,分别从五个不同侧面对台州婚俗的审美意蕴进行了深入挖掘。突破习惯制度、社会规约的审美观照已经深入到精神层面。相对于大传统而言的小传统才是民间最稳定而持久的文化脉络,民俗往往是地域性民众心性的长期积淀,通过婚俗的探究能更具体而深刻地把握住当地人的精神脉动。恰如周君所言:“在精英文化相对贫乏而民俗资源较为丰富的台州地区,考察‘洞房经’美学价值及它在地方民俗文化中占据了什么样的话语地位,有其现实价值,并可以此确定其传承的意义。”在“洞房经”中撒播着无数的地方性意象,如“葭芷锁”“大桥锁”“海门”“松门”“洋祁搁”“石塘岙”等等。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水、船、海、桥等意象占据了主体位置,台州的地理文化轮廓因此隐隐若现。这些地方性意象伴随着历史流入婚俗歌中,在人生头等大事的婚礼上演唱,所产生的地域身份认同效果自然不容小觑。那种乡土情谊、家国情感巧妙地与婚姻融合在一起。因此,谁会否认婚俗歌也是一场浓重而庄严的教育仪式呢?只是形式发生了转化罢了。同时,地方性物象的堆叠也能凸显出地缘文化的个性特征,其意义就当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可见,“洞房经”是一个地方性文本,这种建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婚俗志书写能为我们开启一扇洞悉当地社会文化、民众心性的窗口,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者”眼光。

至于那种乐观旷达的情怀、“沛然的情感热性”“诗意的人生情趣”,协作互助、和衷共济的家族观念以及由这种血缘家族观念所衍生的独立自强意识,“蓄势而发”而又“善于进取”的精神,集狂欢与秩序于一体的婚姻仪式和令人心荡神驰的歌词神韵更是作者透视的焦点,其公允而机敏的论断每每令人击节赞叹。

经由“洞房经”的烛照,透过布满褶皱的生活表层,读者能看见包蕴其间的人性光华,也能窥及家族共生、人际整合的秘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自然演进的程式背后隐藏着一双文化推手。人类的两性结合总是带有浓郁的社会色彩,一层厚厚的文化语码覆盖于婚姻之上,在婚姻四周,一座象征的丛林已郁郁葱葱。行走在台州,行走在这由文化语码和象征丛林所构成的婚姻空间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秩序的井然、结构的稳定与来自未来的福泽祈祷,就像在阡陌纵横的平原深处,晨曦洒在薄薄的蓝色炊烟上,空气中氤氲着人间温情与美好祝愿。这种温情与祝愿恰如周君所言:“‘洞房经’从功能上体现了家庭生活的和睦、秩序,一种审美意义上观照。其中勃郁的家族意识、美好人性的展演和家庭的和合精神在仪式的演进中渐次绽放。”婚姻最原始的驱动力,是繁衍生息的本能,但若不对这种非理性的自然欲望加以管控与引导,整个社会势必失序乱套。婚俗就是通过一系列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此外,在传统中国,婚姻也是两个家族共谋发展的纽带与桥梁。在台州,由于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殊,使得家族间的联合尤为重要,因为这种联合能使人们更易获得生存资源,“在过去,台州偏于海隅一角,在不能靠天,也靠不了地的情况下,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靠家族力量。”可见,本书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过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是家族聚合的绝好时机,春节拜会亲朋好友,拉拉关系套套近乎,联络感情,往往富有成效。”这种家族观念濡染着浓郁的地域气息,经“洞房经”折射而出,予人以鲜活印象。

不特如此,作者还进一步引申道:“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候在竹篱茅舍,有时候在高屋华堂,也有的时候是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就是没有家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完成了对婚姻的家族意义的民俗学与社会学阐释后,作者宕开一笔,从更高层面探究婚姻的哲理意蕴。混合着深刻的洞察与独到的体悟,一束人性的光辉照亮纸面。“从广义角度讲,以人性美德所主导的阳光、进取、勇敢、坚毅、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成了家庭跟进时代、体现地方主流社会意识、注重人的道德教化、打造世俗文明美德、文化天下气质的基础。”在作者看来,“洞房经”所体现的诸多人性美德构成了家庭、地方乃至文明的基础,人性于是拥有了浑厚苍茫的意境。

不过,在象征的密林中也有迷失方向的时候。某些重整体而轻个体略显功利化、秩序化的价值取向是否能感应现实的脉搏?是否能响应来自未来的召唤?千百年来,当我们的民族一直忙于埋头赶路的时候,可能就会放弃仰望星空的机会。在忙碌中、在热闹中也会错过许多关于生命真谛的冷静思索。当然,这种苛刻而沉重的要求已经偏离了本书的航向,而这里只需为读者忠实地提供、描述这些民俗现象即可。

而作者对歌词的美学分析却并未驻足于语词表层,而是因枝振叶、沿波溯源。对“洞房经”的音乐形式及内容进行源流考证,比如他说:“在‘洞房经’音乐中也有很多新创作融入了大量民族戏曲因素、歌词方面是直接对戏曲借鉴而成,其人物和故事纷纷进入‘洞房经’,经过人民的再创作,变成大家熟唱的婚俗歌词,深受现代观众的青睐。”这门源于生活的古老艺术主要受到民间“戏文与说书”的沾溉,而附着其上的游戏元素与狂欢场景也是作者聚焦的中心。作者对“洞房经”的创生机制所做的深入分析令人信服。但本书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依然是周君的哲学情怀与忧患意识。他所念兹在兹的“诗意栖居”在“洞房经”传唱的台州大地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对照支离破碎的后现代文化,他不由借别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并做出了这样的睿智论断:“民歌的美学思想基础即和谐共生的集体式生活方式,为摆脱后现代文化困境打通了一条可能的精神通道。”

总之,将台州一隅的“洞房经”用美学、哲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的眼光进行萃取,又将析出的晶体砌成七宝楼台,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专书,正是读者应当感激周君之所在。

作者:李朝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重庆三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洞房婚俗台州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为何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爱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
“洞房”与新婚本无关
影像站等
来自“洞房”里的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