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寄黄几复》用事新诂
——兼论黄庭坚用典特点

2015-01-28 07:21李小奇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典故

⊙李小奇[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黄庭坚《寄黄几复》用事新诂
——兼论黄庭坚用典特点

⊙李小奇[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寄黄几复》是黄庭坚诗歌中的名作,其后注家颇多,亦不乏赏析之作。笔者在反复研读此诗的过程中,发现前注均未识今典“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注解也未尽其意;古典“治病不蕲三折肱”的用典意图不为赞扬几复执政才能,实为朋友、为自己而发不平之鸣,委婉地表达对当时囿于门户之见、党锢之争的用人政策的强烈不满和批判,是对统治阶级的劝谏和忠告。这首诗也体现了黄庭坚诗歌善于反用典故和深曲婉转的用事特点。

黄庭坚黄几复今典古典反用典故深曲婉转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本篇是黄庭坚诗歌中的名作,宋代的任渊、史荣、史季温分别为其内集、外集、别集作注,元、明、清时期均未见注书,当代则有不少著名学者为此诗作注,但已有注解多采用传统的笺诗方法,虽重古典却不细究今典。陈寅恪诗歌阐释理论认为:“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①在此诗的注解中,诸家均未识今典“桃李春风,江湖夜雨”,且对今典和古典“三折肱”所注所解虽言之可通,尚有些语焉未详,或详而未切,甚至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考索此诗用典并做出新诂,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认识黄庭坚用典的特点。

一、今典“桃李春风一杯酒”

《寄黄几复》诗的原注为:“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时年四十岁。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诸家对诗歌首联解读历来一致,表达了和朋友黄几复远隔天涯、寄书难达的境况,寄托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宋代任渊注颔联为:“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今既十年矣。”②其后注者均采用此说,认为其对仗工巧,对比强烈,怀念往昔欢聚的美好岁月,抒发漂泊江湖、羁孤未遇之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如是注解:“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庭坚与黄几复于熙宁九年(1076)同科出身,此处谓京师欢聚后,一别就是十年。”③该注是将任注中的往时游乐具体化了。此后亦有赏析文章沿袭同样观点。④但是若细细考究“桃李春风一杯酒”,便会发现任渊所注笼而统之,语焉不详,而朱东润编书之注则有谬误之处,其原因皆在于未能发现并正确理解今典。

黄几复在宋史中无传,留下的资料很少,其事迹见录于黄庭坚为其做的《黄几复墓志铭》,并散见于黄庭坚的诗作之中。黄庭坚和黄几复为同乡好友,据郑永晓所著《黄庭坚年谱新编》可知,黄庭坚与黄几复相交在英宗治平年间,《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所附“黄庭坚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将二人相交时间考定于治平三年(1066)。时黄庭坚居乡,当时及后来两人诗作往来较多,如《至乐词寄黄几复》《几复读庄子戏赠》《读书呈几复二首》《阻水呈几复二首》《漫书呈几复三首》《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拟古乐府长相思寄黄几复》《赠别几复》《次韵几复答予所赠三物三首》《几复寄槟郎且答诗劝予同种次韵寄之》等。从这些聚会畅饮、读书交流、互赠物品、酬唱应答的诗作可知两人交谊颇深。

如《次韵几复和答所寄》中写道:“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非乃人力能。地偏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⑤诗中回忆两个人曾经共读共论诗书,还曲肱同眠,故任渊所注“乃记忆往时游居之乐”,不无道理,这里的“往时”当指黄庭坚进士及第(1067)外出做官之前,二人同居家乡期间有更多机会游居,但其所注“今既十年矣”的时间界定则难作通解。按照任渊所注,从山谷作诗的元丰八年(1085)推算十年则为熙宁九年(1076),而此时黄庭坚已经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黄几复“乃得同学究出身”,即刚考取功名,没有用资料证明两人于1076年曾于汴梁或者在黄庭坚所在的河北大名府欢聚。若前推距离两人居乡交往的时间下限应当已有二十年了,所注时间不论将其按确数还是约数理解都存在疑惑,究其因在于任氏并未深入考究今典“桃李春风一杯酒”之来源。

朱东润编书之注盖源自任渊先生的“今既十年矣”,将今典理解为两人熙宁九年(1076)同科出身,曾经于京师欢聚,其依据是《黄几复墓志铭》。然细察《黄几复墓志铭》发现所载本意并非如此。墓志载“熙宁九年,乃得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⑥,“学究”乃科举中的科目名,唐代取士,明经科有“学究一经”⑦,宋代“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学究科考试内容“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宋代考试根据考生答卷的优劣要分出等级,“其考第之制凡五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为第一;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文理俱通为第三;文理中平为第四;文理疏浅为第五。然后临轩唱第,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⑧“乃得同学究出身”可见黄几复是在熙宁九年方取得科举功名,还说明他在考试中成绩并不很好,次于学究出身者。黄庭坚作为黄几复的同乡好友,深知几复之才,在《黄几复墓志铭》中豫章先生盛赞几复曰:“几复年甚少,则有意于六经,析理入微,能坐困老师宿学。方士大夫未知读庄老时,几复数为余言,庄周虽名老氏训传,要为非得庄周,后世亦入。难趋其斩伐俗学,以尊黄帝、尧、舜、孔子,自杨雄不足以知之。”⑨故对几复科场蹭蹬,科考功名不显,山谷甚惋惜,“乃得”二字最能达此情意。

山谷进士及第是在治平四年即1067年,时年23岁,而非九年之后的1076年,此年黄庭坚已经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说明两个人科考一事既非同科亦非同年,故言两人熙宁九年同科出身的说法谬也,当然也没有举出证据说明两人是在京城欢聚。其实不必考究两人聚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黄庭坚不在以此句传达两人有过的美好欢聚。“桃李春风一杯酒”另有所指,别有含义。山谷作诗师法杜甫,讲究文字出处来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十分突出。“春风”意象在诗歌中广为运用,该意象蕴含着富有生机、温暖、喜悦、得意的内涵,春风拂面,赏花饮酒,当为得意之时。正如唐人孟郊的《登科第》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意象理解上看,“桃李春风一杯酒”指的应是黄几复科举及第那不太耀眼的荣光,虽然黄几复科考功名并不显著,但是对于久困科场的人来说考取功名总是一件令人兴奋和愉快的事情,故与“桃李春风”的意象是相合的,当然也与礼部在春天考试的季节相合。此解的又一证明是时间的吻合:几复得“同学究出身”的时间,前推距离与黄庭坚相交已有十年,黄几复为考取功名深夜灯下苦读,科场奔波,几多辛酸;后推距离黄庭坚寄诗又是一个十年,考取功名之后,屈居岭南偏僻小城,灯下孤独夜读,几许落寞。期间黄几复经历了多少的江湖漂泊,忍受了多少夜雨凄凉,黄庭坚作为他的挚友是最能体察的,故此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指的是黄几复考取功名之事,“江湖夜雨十年灯”蕴含的是黄庭坚对朋友多年来困厄命运的深深理解和无限慨叹。

二、古典“治病不蕲三折肱”

钱锺书曾说:“黄庭坚(用典)有着着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迁腐,只要读者了解他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⑩可见欲准确解读黄庭坚诗歌必须正确理解古典。《寄黄几复》诗中所用“三折肱知为良医”是典型的古典,陈寅恪对深入领会古典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解释古典故实,自当引用最初出处,然最初出处实不足以尽之,更须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始能通解作者潜辞用意之妙。”⑪

自宋代始,注家们均将典故出处定格到《左传·定公十三年》:

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将伐公,齐高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与?若先伐君,是使睦也。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从而伐之”。⑫

但是查检该诗注解,对用典意图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注云:“言其谙练世故,不待困而后知也。”⑬此后许多学者都在自己的著述中解释这一典故,鉴赏此诗。⑭

概括之,诸家对于用典意图的解读或言其谙练事故,或言其政绩良好,或言其具备经时济世的才能,概言之都认为是赞扬黄几复的。笔者认为众解尚未全得该典运用之真意,欲正确把握此典既要从黄庭坚用典特点出发,还要按照陈寅恪所强调的方法“补足之”。

黄庭坚善于反用典故,常反用其意而出新,如《卧陶轩》“欲眠不遣客,佳处更难忘”⑮典故出自《南史·隐逸·陶潜传》“贵贱者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非常真率。⑯该诗正是反其原意,意在表达自己不同于渊明的一种心境,他不考虑自己班品之卑微,愿意和朋友一起共享白首卧听风雨、把菊醉酒胡床、万卷曲肱而枕的适意。《赠赵言》“学书不成不学剑,心术妙解通神明”⑰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言项籍少时学书学剑均不成之事,反其意用之,谓赵言自有高妙之处,反用典故是黄庭坚用典的惯常之法。

《说文解字注》言“蕲”本义为草,借为“祈”。《康熙字典》注:“蕲:求也”,辞书上的解释“蕲”为“请求”,“不蕲”即主观上很不希望的意思,非诸多学者之变通解释的“不待、不需要、不须”,“三折肱”,也非如前注指经验丰富,因为无论黄几复自己还是朝廷,不希望执政经验丰富都言之不通。《国语·晋语》有云:“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⑱,治病和治国之理是相通的,唐代韩也有诗云“世间多弊事,事事要良医”⑲。典故“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良医暗指治国良臣,治病当求良医,治国当求贤臣。“治病不蕲良医”,引出了“治国不求贤臣”的悖理现实。黄庭坚的意图是否在于用典故来淋浇身为贤臣不得重用的块垒,是否在于批判这种悖理现实,还要按照陈寅恪所强调的诠释古典要“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的理论,以黄几复和黄庭坚的经历和思想以补足之,方可通解作者潜辞用意之妙和黄庭坚用典深曲委婉的特点。

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可知黄几复年少有才,黄庭坚还在墓志中写到了黄几复年少时期即对老庄处世有独到的见解:

予尝问名《消遥游》,几复曰:“消者如阳动而冰消,虽耗也而不竭其本;摇者如舟行而水摇,虽动也而不伤其内;游于世若是,唯体道者能之。常恨魏晋以来,误随向、郭,陷庄周为齐物。尺与海鹏之二虫又何知,乃能消摇游乎!其后十年,王氏父子以经术师表一世,士非庄老不言。”

黄庭坚曾经和黄几复戏言曰:“微言可以市矣。”几复曰:“吾安能希价于咸阳而与稷下争辩哉?”黄几复才识为好友黄庭坚所激赏,不过黄几复深知自己是难为世识、难为所用的。黄几复知四会县时,新兴民岑探妖言惑众,经略使遣将童政斩杀,无辜行商百姓遭殃,黄几复明察秋毫,发现了童政枉法之内情,一针见血地指出“一童政之祸,百岑探不足云”。“其后皆如几复所言”,足见他的远见卓识。黄几复是一个非常体恤百姓疾苦的人,“几复仕于岭南盖十年,故朝中大夫多不识知。其至京师也,言均减二广丁米事,颇便民。”可惜,“诸公将稍用之,而几复死矣,盖元三年四月乙巳”。上述材料足以说明黄几复之才德可堪辅国。

“持家但有四立壁”句表层意思与内在含义互为表里。表面是说黄几复家境贫穷,实际上是赞扬他为官清廉,既赞扬他的修身,也赞扬他的为政。黄几复是一个为官清廉有远见卓识的贤臣,本当重用,却被置于荒僻的广东小城。据《黄几复墓志铭》载,黄几复入仕后,“调程乡尉,论民事与令不同而直。移长乐尉,举广州教授,岭南人士承几复讲辞章句,闻所未闻。稍有知名者,改楚州团练推官,知四会县。仕于岭南盖十年”,可见黄几复入仕一直沉沦下僚,未得重用。

由黄几复有才不为上所察、所用的境遇,可知用典和抒情主体的联系。“治病不蕲良医”,引出的是对朝廷“治国不求贤臣”的愤怒呐喊,引发的是黄庭坚对好友才不得识用的愤懑不平之鸣,也是对当时的朝廷用人之策的批判,更是对此不良的用人机制下国家命运的担忧。从黄庭坚的处境和当时社会的现状不难看出,这种不平不单是黄几复一个人的不平,也是许许多多怀才不遇的天下士子的共同不平。当时有太多像黄几复这样富有才能的人都被弃逐江湖,包括黄庭坚自己。此诗真正意在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事实上是在为黄几复、为自己、为具有共同命运的士大夫鸣不平,只是由于文字狱的原因,为文不得不谨慎小心。用典既可以消解文字狱的风险,还可以借典故,含蓄表征自己对时政的态度。例如《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表面写景,暗则用了以下典故:《淮南子》“乌鹊识岁之多风”;《易林》“蚁封穴户,大雨将至”;《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楞严经》“如人以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⑳。山谷以自然风雨隐喻权势之争,“啼乌”“战蚁”则影射新旧党派的纷纷扰扰的争斗,含蓄地表达出对党争激烈、是非不辨现实的愤懑和讥刺。故黄诗用典含蓄中暗藏锋芒,历史故事中隐含其个性和立场。这首诗正是黄庭坚反用典故来深曲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又一体现。

据《宋史》黄庭坚本传记载,黄庭坚的仕途命运和黄几复有许多相似之处,黄庭坚因文才于熙宁九年(1076)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二年(1079)在“乌台诗案”中因与苏轼通信受到牵连被罚铜二十斤,当时受到牵连的还有很多人,比如王巩(字定国)在元丰二年因收有苏轼的诗作而坐贬监宾州盐税。其他苏门弟子和旧党成员更不待言。黄庭坚在元丰三年改任吉州太和知县,元丰六年(1083)移监德州德平镇。此诗作于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黄庭坚入京做秘书省教书郎之前。黄庭坚外调到江西吉州因王安石变法,新旧党政抵牾所致无疑,后移监德州德平镇又是一次降级。从进士及第到移监德州的二十年间,黄庭坚其实和黄几复一样一直沉沦下僚,志不得伸。黄庭坚在德州德平镇掌管地方治安,兼征收商税以及榷酒等事。当时赵挺之作德州通判,正在推行王安石新法之“市易法”,其法本意在于平准物价,但是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地方执行官出现各种偏差,导致民怨很大。黄庭坚作为下属拒绝推行,自然和赵挺之产生龃龉。苏轼在元三年《乞郡札子》一文中云:“御史赵挺之在元丰末通判德州,而著作黄庭坚方监本州德安镇,挺之希合提举官杨景,意欲于本镇行市易法,而庭坚以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公文往来,士人传笑。景意沮,乃止。”㉑黄庭坚在和州任上就对新法之官盐榷卖的弊病有了真切的认识,看到了榷盐扰民的现实,深深同情百姓的疾苦。他的诗《丙辰仍宿清泉寺》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山农居负山,呼集来苦迟。既来授政役,谣诼谓余欺。按省其家赀,可忍鞭之。恩言谕公家,疑阻久乃随。滕口终自愧,吾敢乏王师。官宁惮淹留,职在拊嫠。所将部曲多,溷汝父老为。㉒

这首诗表明了诗人矛盾的心态,作为地方官,他理应为国效力,推行国政,向当地老百姓销售官盐,征收赋税,但是他作为地方官同样有造福一方百姓的责任,他不能帮着官府卖盐敛财而置百姓的疾苦于不顾,所以他感到痛心。

同样的现实和矛盾心理在他的另一首长诗《己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寄答》也有体现。诗云:“掩目鞭扑之,身欲免官去,驽马恋豆糠。所以积廪盐,未使户得烹。”这首诗可谓当时社会的实录,深刻反映官府的横征暴敛以及官府和百姓之间的深刻矛盾。从黄庭坚在和州和德州的情况来看,黄庭坚对朝廷所用非人、施政非宜是有自己的看法的。黄庭坚在元丰八年即在德州任职的时候于《次韵子由绩病起被召寄王定国》诗中提出了“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的主张。㉓“王度济宽猛”意在劝谏君王推行政策当宽猛相济,“人材包新旧”就是希望朝廷用人的标准要客观,不要看是新党还是旧党,而要看是否有济世辅国的才能,他的这种真知灼见在以后的诗文中也时有体现。

以上分析证明黄庭坚反用“三折肱”的典故,并非为诸家所解的是为了赞扬黄几复不需要或不待阅历经验丰富就具备的良好的政治才能,其意在于表达黄庭坚这样的有识之士对朝廷选拔任用人才政策的不满和嘲讽,在于揭露朝廷治国不求贤臣的社会弊端,希望朝廷能够像人们治病求良医一样重用治国贤臣。这是给当朝统治者的诚意劝谏和忠告,更是黄庭坚淑世精神的体现。

准确地感知、阐释诗歌中的今典和古典,方可敏锐地触摸诗歌的精深层面,才可以抓住其内核,更好地领悟其思想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本文《寄黄几复》诗中今典“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和古典“治病不蕲三折肱”的新诂,正是基于陈寅恪的诗歌阐释理论的实践,或可对这首诗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有助于认识黄庭坚诗歌善于反用典故和用典深曲婉转的特点。

①⑪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页,第7页。

②⑬⑮⑰⑳㉒㉓㉔㉕(宋)任渊、史荣、史季温:《黄庭坚诗集注》,刘尚荣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0页,第90页,第239页,第970页,第116页,第1128页,第104页,第166页,第166页。

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④张福清:《“虽怀斫鼻巧,有斧且无柯”——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0期;吴晨名:《不平之鸣拗折生新——黄庭坚〈寄黄几复〉读解》,《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4期。

⑥⑨曾枣庄等:《全宋文》(第108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第76页。

⑦(宋)欧阳修:《新唐书选举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59页。

⑧(元)脱脱:《宋史选举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04—3605页。

⑩钱锺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6页。

⑫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4页。

⑭缪钺等:《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2页;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孔凡礼、刘尚荣:《黄庭坚诗词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4页;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⑯(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58页。

⑱尚学锋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6页。

⑲(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805页。

㉑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九《乞郡札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7页。

作者:李小奇,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用典黄庭坚典故
白饭、皛饭与毳饭
用典犹如用比兴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习近平用典
从棋品看人品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闻鸡起舞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