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十三钗》看东西方价值观的融合

2015-01-28 07:21李琳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金陵约翰

⊙李琳[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从《金陵十三钗》看东西方价值观的融合

⊙李琳[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普世观是好莱坞大片屡屡问鼎奥斯卡的关键。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展现了东西方价值观的融合。本文将着重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融合、生命平等下的东方选择与西方认同、尊严的坚守和重塑进行分析。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平等尊严

作为当前中国内地电影的领军人物,自《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来,张艺谋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奥斯卡的觊觎之心也是尽人皆知,然而《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这两部与观众期待相差甚远的影片面世后,奥斯卡成为奢谈。面对日趋火热的电影市场他急需一部高质量的片子重振雄风,这种需要自《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以来其新电影被排上日程表的时候都会被提起,《金陵十三钗》身上的使命自然也不例外。

一、价值观的融合是一种需要

张艺谋曾声称:“《金陵十三钗》是我当导演二十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常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在今天,国产大片屡创票房新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名急于再次证明自己的中国导演有了高质量的剧本、获得超高的票房或许并不为奇,应该说没有什么比首获奥斯卡更来劲。中国电影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没有染指过奥斯卡仿佛是一种尴尬,对张艺谋这种级别的导演来说冲击奥斯卡的重任好像有点舍我其谁的味道,他们自己或许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种勇于承担的精神我们还是应该持赞成的态度,毕竟通过奥斯卡让世界认识中国电影是宣传中国电影极佳的途径。

从《金陵十三钗》的剧本选择、投资计划、创作团队、营销策略看,该片的确达到了一部大片的刚性要求,张艺谋也是铆足劲儿要在国际舞台为中国电影赢得一片声誉,但是硬件达到了还需要软实力的渗透,尽可能符合更多观众价值观的认同无疑对一部影片在国际间行走大有裨益,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够横行世界,与其所传达的普世观点有很大的关系,一种偏向本民族的价值观对于一部志在走国际化路线的电影来说本身就是不利的,从《金陵十三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价值观的融合。

二、东西方价值观的融合

自由、平等、博爱是西方人在基督教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本位,这在好莱坞电影中所渲染的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的影片中随处可见,而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中则更看重集体主义,两种不同文化所造就的价值观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处理中都有所不同,然而在《金陵十三钗》中由于人物设置多元化和故事情境的需要,两种价值观念得以交织,从中我们看到在反人类的战争氛围中两种价值观融合的一面。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融合

《金陵十三钗》中有两个颇具符号化的集体:一个是以书娟为代表的女学生,在影片中她们被视作纯洁、希望、美好的象征;另一个则是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河女人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妓女一直以来被看作是堕落、低贱的玩物形象。影片中玉墨以秦淮河头牌的身份出场,在这个集体中有人对玉墨的头牌身份冷嘲热讽,当然也有人因为争头牌而与玉墨交恶,但是为了姐妹们能够逃离人间地狱——南京城,她只身前去色诱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入殓师约翰·米勒。玉墨的头牌身段让色诱约翰更具优势,况且在战争环境中凭借一个西方人的庇护带走一个人显然比十几个人容易得多,然而玉墨想到的却不仅仅是个人的安危,这种集体主义的观念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越发难能可贵。书娟作为一个政府高官的女儿,在电影中想借助父亲的力量带同学们一起离开,但事与愿违,不仅没能帮大家一起离开,反而自己也被困在了教堂里,同学们的埋怨加深了她对父亲的怨恨。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两个集体都是不折不扣的弱者,但是两个集体之间的对立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威胁而改变,对立越是尖锐越显得她们对其集体的认同和维护。

影片中个人主义的发挥随着日本人的介入开始达到高潮,无论是一个偶尔才会念几句祷文的二流子入殓师在日本人枪口下化身神父挺身而出,还是一个人单挑日本小分队直至与日本人同归于尽的中国士兵,个人英雄主义在影片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约翰的挺身而出虽然没能阻止日本人的杀戮,但是却改变了他在女学生和那群秦淮河女人心中的形象,此后的情节开始变得像好莱坞大片中以救世主形象出现的英雄人物一样,围绕约翰拯救在全片中被认为最应该活下来的女学生们展开。面对残暴的日本人,约翰的外国人身份并不保险,正准备逃跑的同胞泰瑞劝其一起离开,但是约翰与英雄人物面对困难时的选择如出一辙——迎难而上,只有自己是救世主。本来可以率部撤退到南京城外的李教官,看到正在遭受日本人屠戮的学生时毅然率领残部前去策应学生逃回教堂,士兵们以近乎自杀式的方式去炸毁日本人的坦克,虽然看起来惨烈却将战争的惨绝人寰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人随时都威胁着学生们的生命,李教官唯一能做的就是捡回那只跑落的鞋还给学生,给她们一点宽慰,然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影片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不仅约翰与李教官有,信守承诺的陈乔治也有,甚至在玉墨、书娟身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生命平等下的东方选择和西方认同

抗日战争年代,日本人自始至终都把中国人摆在一个劣等民族的位置;在他们的任意屠杀面前,中国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更谈不上平等。在《金陵十三钗》中,编导安排了一个符合中国人心理接受习惯的生命选择,演绎了一场东方式的价值选择:让一批妓女代替女学生慷慨赴死。这样的演绎尚且不说难以考证,就西方人的接受习惯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众生平等在东西方的观念中是共通的,《金陵十三钗》中大力渲染妓女代替学生去死的壮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书娟们的眼中那些秦淮河女人是低贱的,即使她们当中大部分的人都有着一段血泪史,但她们出卖自己的肉体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然而战争的环境让这些观念、尊严失去了意义,回归到了生命本身上来,杀死一个学生和杀死一个妓女在日本人的眼中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说是战争将生命观抹平到了同一个高度。当在一个生命回归平等的契机下,妓女们挺身而出替他人而死就有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这场真伪无法考证的情节中约翰·米勒成为了一个见证者,他默认了这场有违人生来平等信仰的事件发生,并且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技能成全了这种东方式的生命选择,利用约翰·米勒的默许缝合了西方人对这种东方式选择的不解,可以说是一个引导、理解、认同的过程。

(三)尊严的坚守和重塑

当日本人用军刀削断代表神圣信仰的十字后,即使是最初作为一个二流子入殓师形象出场的约翰·米勒也不会想到日本人会如此嚣张,影片残忍地让被打倒在地的约翰看着女学生倒在血泊中,面对这样毫无人性的刽子手,生命的尊严可以说稀薄到了没有的境地。日本人随时会冲进教堂,可女学生们依然用不愿意与那群秦淮河女人共用一个厕所以彰显着她们的自尊,殊不知当日本人冲进来后尊严的抗争只能沦落到活命的地步,甚至最后的活命都是这些平日里被她们视为下贱、没有尊严的人换来的。为了不赴日本人的别有用心的宴会,书娟带领女学生们爬上了教堂的阳台准备以死抗争,尊严在生命的博弈中占据了上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千百年来一直背负骂名的秦淮河女人们看似最没尊严,但是在《金陵十三钗》中却最体面了一回,妓女们替女学生赴死的举动让人们看到风尘女子的义勇,生命的尊严在做出以生命为代价的义举之后从丧失人格的躯体中重生。

在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尊严一直被放在生命之上,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熟知西方人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约翰·米勒作为一个西方人,让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选择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一批毫不相干的人或许有些为难。不管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还是编导为增加看点安排约翰与玉墨的激情戏而产生的一段爱情,约翰的动机已经成熟,其举动具备了东方英雄中舍己为人的味道,这种举动的动机我们可以追溯到约翰开车离开南京城时泪眼朦胧的双眼。就像影片着重渲染妓女们的壮举,她们的牺牲不仅仅是让那批女学生得以幸免于难,更是对自己尊严的救赎;导演借玉墨之口说出她要回到十三岁好女孩的时代,更让人相信了这层意味。试想在形式上已经是好女孩的玉墨们慷慨赴死,其身躯是何等的伟岸!影片对东方尊严的坚守和重塑都让人为之动容,约翰·米勒在经过一场死里逃生后用泪水完成了对这种东方式选择的缅怀。

《金陵十三钗》获得了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虽然在北美等海外市场不甚理想,可是这已经影响不了张艺谋凭借此片重振雄风的结果,其将东西方价值观融合、走国际化路线的策略还是给国产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者:李琳,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金陵约翰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窗 前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
新电源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
让孩子买单
约翰.T.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