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恩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

2015-01-28 07:21曾丽华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冲突

⊙曾丽华[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论谭恩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

⊙曾丽华[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艺术地表现了四个美国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喜福会》,探析四对母女关系从隔阂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揭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母女关系的文化意蕴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向。

《喜福会》母女关系文化融合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著名女作家谭恩美的英语写作独具历史意义,震动了美国社会精神的意识之弦。她在1989年出版了成名作《喜福会》,艺术地表现了四个美国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故事,书写出独异的中国形象。长篇小说中四个“中国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女儿”的故事纷然杂呈,各具代表性。吴素云与吴晶妹、钟林冬与钟韦弗利两对母女主要在教育问题上产生激烈冲突,苏安梅与罗丝、映映与琳娜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母女之间因缺乏沟通而导致的隔阂和误解,展示了中国母亲的传统文化意识对女儿的教育成长、生活婚姻的潜在影响,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的过程。

一、母亲们的人生经历

《喜福会》中的四个母亲虽然来自中国的不同地方,但她们都有过痛苦的人生经历,在中国的不幸婚姻或战乱生活的恐惧经历,使得她们将希望寄托在女儿们的身上,就如作品中的引言所写妇人将天鹅羽毛带到美国,要送给女儿,“这羽毛看上去也许值不了几文钱,可是从远方来的,寄托着我所有的憧憬”①。

抗日战争期间,吴素云的丈夫从军抗战,她带着双胞胎女儿在桂林避难。之后,吴素云随着逃难人群去重庆,途中一场大病险些夺去她的生命。为了不使女儿与她同归于尽,她无奈将双胞胎女儿放在路边以期她们能得到收养。劫后余生后,女儿的丢失成了她终生的隐痛。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旧金山后,她在华人浸礼会教堂认识了三位华人妇女。钟林冬家乡在山西汾河岸边,在幼年时期就被许配给洪家做童养媳,为了避免受洪家的挑剔并为娘家争光,母亲从小严格要求她驯顺。十二岁时一场洪水冲毁她家的房屋和庄稼,全家南迁时她被送进洪家;她忍辱负重学会了所有家务活,伺候婆婆和丈夫。但在洪家的生活并不如意,在挨打受骂受尽折磨之后,她以梦见老祖宗的“预言”为由,逃脱了这场姐弟般无性婚姻。苏安梅生在宁波,她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没有守寡而改嫁。于是,传统的贞节观念使得家人排斥她,认为她丢脸败坏家门。其实,她是被欺辱后被迫做了吴庆的三姨太,吴庆家妻妾成群;安梅的母亲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连亲生的孩子也要被过继给大姨太。安梅看到母亲的痛苦,理解了母亲为何将二姨太送给她的项链踩碎的行为,加上后来母亲的悲惨自杀,这让她从母亲的人生痛苦中获得坚强、自立的人生态度。顾映映的人生经历,也对其处事产生了影响。映映出生于无锡一家名门富豪,从小娇生惯养,但不幸嫁给一个十恶不赦的富家男人。丈夫吃喝嫖赌,根本不把妻子当人对待。怀着怨恨的报复心理,她扼杀了尚在腹中的儿子。为了逃离被抛弃的屈辱处境,她躲到乡下生活多年,并在上海学会自食其力。在得到小姑来信得知丈夫的死讯后,映映同意下嫁圣克莱先生到美国定居。但扼杀婴孩的罪过心理成为她此后人生的梦魇,导致映映的丧魂失魄和女儿的成长历程充满忧惧不安。

作品中的四个母亲自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秉承自古以来“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的家训,强调家长的权威和尊卑等级,这就使得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压制型的,父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

二、母女两代人的冲突及主要原因

四个母亲都是从中国内地逃难,带着美好期盼和憧憬投奔到美国。为了纪念曾经的中国生活,她们四个家庭组织了一个以打麻将为主的俱乐部——喜福会,她们轮流做东进行家庭聚会,品尝丰盛的中国式菜肴,交换家庭成员间的各种信息,相互攀比,交织着嫉妒和祝福,搜寻生活中的喜乐和福气。她们用中国语言、思想方式固执地生活着,一半讲着支离破碎的英语,一半说着各自的方言或普通话,恪守中国的传统,用中国美德教育着女儿们。而女儿们生长于美国,自小就主动摒弃中国文化,拒绝使用汉语,积极地投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正如钟林冬说的“除了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内在的一切都是美国造的”②。她们希望孩子们能把美国的环境和中国人的性格完美地结合起来,却万没料到这两样东西是无法融会在一起的。女儿们不理解母亲们的心愿和希冀,误解母亲们的麻将聚会,以为那是一个丢人的中国习俗,如印第安人出征前的手鼓陋习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反感母亲们的专制家长作风,以为母亲们的批评劝告都是对自己私生活的干涉,于是隔阂就成为阻碍母女之间沟通理解的绊脚石。

(一)在教育问题上的冲突

吴素云与吴晶妹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弹琴这一事件中。吴素云和中国的多数母亲一样,有着“望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从吴素云最初为女儿出各种测试题到后来答应为退休钢琴教师丛先生打扫房间,换取丛先生每周为吴晶妹上课,这都表明了母亲希望女儿成为更优秀的人,希望女儿能在美国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女儿显然不理解母亲的心情,根本没有用心去弹奏钢琴。吴晶妹在教堂表演失败后,母亲吴素云仍要求女儿像往常一样进行训练时,吴晶妹却极力反抗,于是母亲用汉语喊道:“女儿只有两种,听大人话的和不听大人话的。只有一种女儿可以住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听话的女儿!”③不料女儿哭泣着说:“我希望已经死掉了,就像她们一样。”这里的“她们”是指吴素云在中国战乱逃难中被迫“遗弃”的双胞胎女儿,那是母亲一生的“伤疤”,却被女儿无情揭开。这次冲突导致母女间出现了巨大的隔阂,母亲再也没有要求女儿弹奏钢琴并冷落女儿。吴晶妹在表演上的失败令她信心全失,成长之路上一直笼罩着不快乐的阴影。

钟林冬与钟韦弗利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下棋这一事件中。钟韦弗利聪明有天赋,她九岁时就已经是全国象棋冠军,成为母亲钟林冬的骄傲。在女儿获奖之后,母亲以女儿为荣,逢人就夸耀自己的女儿,这与钟林冬早年在中国婚姻中背负着为娘家争光的经历有关。而这类行为,被女儿误解为限制自己的自由,认为母亲爱慕虚荣。女儿在街上当众叫喊:“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④母女之间的正面冲突导致她们长时间的疏远和隔阂。失去了母亲的偏爱和关照后,钟韦弗利在下棋比赛中丧失了自信和沉着,逐渐淡出了优秀行列。

(二)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在《喜福会》中,母亲们在中国都经历过不幸的婚姻,迫使她们背井离乡逃到美国,因而在女儿们的婚姻问题上,她们进行积极干预,为的是不让悲剧在女儿们身上重演,这是她们对女儿们爱的一种表现,但她们的观念却与女儿们的想法产生了冲突。

苏安梅与罗丝母女之间,同样是爱恨交织。罗丝不听母亲劝告,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因种族差异,无意识中成为依附于丈夫的无自我的女人。当罗丝的婚姻将要走向灭亡的时候,母亲安梅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念来指导女儿,而女儿罗丝却不愿与母亲交谈,更不愿接受中国的观念,把母亲的话当作耳边风;她更愿意和心理医生、朋友交谈,用美国人的想法来决定自己的选择。

映映与琳娜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于母女之间的沟通不畅。由于映映的忧惧疑虑,无心关注女儿的心理成长,母女间充斥着紧张和隔膜。尤其是映映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看到的又都是坏事、缺点,极大地扰乱了琳娜的心绪,使得她习惯于依从他人。在婚姻中,琳娜与丈夫哈罗德之间积怨已久,在家庭各种费用中实行平分,但琳娜隐忍着不敢反对,也不敢向母亲倾诉。映映来到女儿新家后,敏锐地发现翻新仓房的金玉其外和倾斜失衡以及女儿婚姻中的危机。哈罗德专断蛮横,将不属于琳娜的费用强加于她。映映对女儿不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软弱感到不满,于是故意刺痛女儿的心并引导她找回灵魂找回丢失的自我。

(三)母女两代人冲突的主要原因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在《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存在着语言上的障碍。母亲们来自中国,母语汉语是她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最好工具,而英语对于她们来说,在表达上有着一定的难度。但受美国教育的女儿们,讲的是地道的英语。因而母女之间必然存在着沟通的障碍,甚至误会。在作品中,母女之间曾因为发音的不准,造成意思上的理解错误而产生冲突。此外,母女之间的语言障碍还体现于母亲语言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是由于文化的差别造成的。例如钟林冬在女儿钟韦弗利带未婚夫里奇回家之日,张罗一桌菜肴款待,但母亲在端出拿手好菜时却谦虚地说自己做的菜味道过淡不可口时,里奇因对中国文化接触极少,于是向菜中倒入酱油。

在中国,儒家文化有着长远的历史,儒学体系的“仁、义、礼、智”思想规范着社会结构。作品中的母亲们生于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她们的价值观、信仰、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她们自小接受美国教育、美国思想,始终认为美国文化优于中国文化,无法将中国文化与美国环境相融合。由此可见,“母亲身上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沉淀:传统的等级关系、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等;而女儿身上则反映出西方人的观点:追求自由、独立,强调自我的实现。”⑤

三、母女间的和解及其文化意义

《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主要原因在于母女双方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母女关系走向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作品中的母亲与女儿之间尽管存在着冲突,但经过母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系也走向了缓和。在吴素云与吴晶妹之间,女儿最终了解了母亲在桂林的遭遇,并答应另外三个阿姨到中国寻找母亲无奈抛弃的双胞胎姐姐,这表现了女儿对母亲遗愿的理解和完成。在苏安梅与罗丝之间,也体现了母女的相互理解。在母亲讲完她在中国的经历后,罗丝理解了母亲的想法,听取母亲的建议,在婚姻中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钟韦弗利与母亲产生冲突多天没有说话之后,想起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了母亲,便前往看望母亲,这表明了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在映映母女之间,女儿了解了母亲的坎坷身世和她对自己的期望后,从母亲身上汲取勇气,挣脱了缺失自我的不平等婚姻,并得到了充满体贴温馨的新婚姻。

母亲对女儿的理解与接受,表现出母亲对女儿深受其影响和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理解。作品中母亲钟冬林从最先反对女儿与美国男人交往,到后来接受了女儿钟韦弗利的男友里奇,这显示了母亲对西方文化的接受。除此之外,如作品中的母亲参加宗教活动,遇到困难时,寻求上帝的帮助,这也表现了母亲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女儿,在经历了生活和婚姻上的困难、倾听了母亲在中国的早年遭遇后,也慢慢理解了母亲的行为,意识到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有着其积极的意义。就如罗丝尽管时常没有将母亲的话放在心上,但在和丈夫的婚姻即将结束之时,认识到“美国人的想法也有严重的缺陷”,并听取母亲的建议,采取行动,维护了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其根本原因是她们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冲突。母亲们以中国的思想方式教育着女儿们,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们,并干预她们的行为抉择。而在美国文化中成长的女儿们,在经历了事业、婚姻的生活磨砺之后,不再反感疏远母亲们的中国思想,而是逐渐理解了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母女两代人终于从冲突走向和解。这种理解不仅是孩子们对母亲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认同,这也标志着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融合趋向。

①②③④谭恩美:《喜福会》,田青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第232页,第145页,第97页。

⑤陈爱敏:《认同与疏离:美国华裔流散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作者:曾丽华,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研究。

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喜福会母女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모녀(母女)간의 어두운 물결
搞笑母女档
卖水果的母女(外二首)
母女小剧场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