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诗文常青
——论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不朽魅力

2015-01-28 07:21张慧芳山西传媒学院太原030013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英雄传吕梁民兵

⊙张慧芳[山西传媒学院,太原030013]

斯人已逝诗文常青
——论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不朽魅力

⊙张慧芳[山西传媒学院,太原030013]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其中马烽、西戎两位作家合著的《吕梁英雄传》是首部从全民抗战角度反映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八年抗战的不朽经典。尽管作品所涉时代在渐渐远去,然而历史不应被忘记,所以作品在当今时代仍有它的不朽魅力。本文从小说问世后的反响、历史魅力及现实魅力三个方面出发,对该小说的价值进行了论述,希冀让人们认识到经典没有过时,不管何时它总能给人以崭新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吕梁英雄传》历史魅力现实魅力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一段屈辱、奋争、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便是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这段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岁月,被很多的文学作品所存档。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以执着的信仰、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如喷火烈焰般向世界展示着中华儿女的不屈,为中国文学史涂上了一道斑斓的色彩。无疑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便是其中一条亮丽的色带。

《吕梁英雄传》是首部从全民抗战角度反映八年抗战的不朽经典,新中国解放之初就曾以电影的形式在全国各地放映,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又被拍成同名电视剧在黄金时段播出,好评如潮。在一个远离战争的时代,这部作品能再次进入艺术家们的视野,还能被受众广泛接受,一方面表明改编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这部小说的价值与不朽魅力。

一、小说问世后的反响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吕梁老区的百姓付出了血与泪、贡献着勇与智,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民兵英雄,他们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在老区人民中散播。两位作家在英模大会上听了这些英雄故事后,生发了“谱以青史,亢声讴歌,弘扬后世”的创作动机,经过不懈努力,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援用章回体这一广大群众喜见的传统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用80回的篇幅,以吕梁山下一个普通村庄——康家寨为主要描写环境,集中展现了这个村子的百姓在党的领导下保家卫国、顽强斗争的精彩故事。小说中讲述的这些故事是老区人民抗战的真实写照,“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个小小康家寨的对敌斗争就能展现出整个根据地的抗日面貌。

1945年6月5日《吕梁英雄传》问世。小说一面世,马上受到群众的喜爱,在当时的火热程度可与今天的畅销书相媲美。每期报纸到手后,大家围坐一起阅读故事成了重要的事情,故事中的民兵英雄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读者们还纷纷给报刊和作者写信,表达自己对小说的喜爱之意,甚至还有老师把故事选为公民课的辅助教材,给学生们读,让大家讨论,巩固了学生们的学习。

为了让国统区的人们了解我根据地人民在抗战中的经历,了解敌后根据地群众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重庆进行国共和谈时,把《吕梁英雄传》的单行本(上册)也带去了,不仅让大众书店翻印,而且在《新华日报》上连载。《吕梁英雄传》作为传到国统区的首部长篇小说,在国统区的文艺界人士中反响热烈。

二、小说撼人心魄的历史魅力

1.展示了吕梁人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古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吕梁英雄传》用一个对敌艰苦斗争的历程,对这句话做了精彩的诠释。

在《日本鬼杀人如割草,张老汉诱敌跳绝崖》这一回里,讲述的是过大年那天夜里,土财主桦林霸(康锡雪)为了破坏民兵的战略,让他的长工——已经当了民兵的康有富,带上酒肉去慰劳值班放哨的民兵,大家喝酒闲谈,最后一个个醉酒而睡,因为忘记放游动哨,让敌人从沟底摸进村子,他们杀了几个村民后又威逼交出民兵。为了避免村民遭屠杀,张忠老汉设计把鬼子引出了村子,从而解救了全村人,可他自己却抱着鬼子小队长跳下了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作者通过张忠老汉这个人物形象,入木三分地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舍己为人、不畏强暴的精神,这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写照。

《千刑不改英雄色,万苦难移壮志心》这一回目中有一段描写:“……马上扑来四个日本兵,把孟二楞、武二娃浑身衣裳剥个净光,用绳子捆了,脚朝上,头朝下,倒吊在一个木架上,两个日本兵拿起‘精神锻炼棒’劈头劈身的打开了。……已经和死去一样了。”这是敌人用严刑拷打因老虎山战斗失败而被抓住的民兵情形,民兵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凶残的敌人,用铮铮铁骨表达了誓死不降的心志,他们是抗日战争中被发动起来、觉醒起来的民兵代表。

一个个故事,向人们诉说着吕梁人民的血染风采。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普通的百姓、平凡的儿女担负起了挽大厦于将倾的救亡责任,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身上表现出了一种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树立平民英雄形象,激发人民对敌斗志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英雄”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战争英雄被塑造成集崇高的思想境界、勇猛超凡的才能、震撼心神的壮举于一身的完美形象,他们或是力拔山兮的勇士,或是智计绝伦的谋士。这些人因为敢于挺身而出进行反抗,从而让周围人在内心深处对他们充满崇敬与膜拜,并甘愿将自身命运交给这些“英雄”。“英雄”给人们的感觉是高不可及的,似乎与普通百姓、与平凡没有交集。他们是榜样,是极少数,是人们艳羡却无法企及的目标,人们只能用仰视的目光去赞赏这些如众星拱月般的人物。

然而,《吕梁英雄传》中所塑造的英雄却有别于这些光辉形象。在《起头的话》一文中,通过作者的说明让我们知道,这些英雄是从普通的民众中产生的,也就是“群众英雄”。小说所谓的“吕梁英雄”,是奋起斗争、保家卫国的民兵,这些人实质上是一群武装的农民。他们平日里拿着锄头、农具搞生产,战时就拿起落后的武器和敌人作战。他们不会武功,甚至在与敌人作战时连战斗常识也没有。《保护春耕闹爆炸,诱敌上钩踏地雷》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写的是民兵们把敌人打跑后,也不留下民兵掩护,不管不顾地一起扑到沟底去抢敌人丢下的东西。从这一场面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民兵身上的农民习性,类似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不少。

民兵英雄身上不仅没有超凡的能力,反而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是一群“毛病英雄”。有好酒贪杯的,有爱睡懒觉的,有逞气斗狠的,有爱串门子的,此外还有自由散漫、骄傲自满、个人英雄主义的,总之,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可是这些缺点、毛病不仅没有损害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恰恰因为这些“毛病”而使“英雄”有了亲切感,有了真实感。这些平凡英雄便是大众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无形之中他们给人民群众树起了一个标杆:人人都能成英雄。在战争年代,这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鼓励,在最大限度上鼓舞人民大众的革命士气,激发人民对敌的斗志。

三、小说发蒙振聩的现实魅力

1.以史为鉴,唤起人们的责任意识

波斯彼洛夫曾说:“文学不仅具有构建政权意识形态、阐释政权存在合理性的功能,还具有教育大众、凝聚与协调等功能。”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步伐在各个领域迅猛行进着,思想领域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环境中,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必然充斥着多种文化的交锋,尤其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化被西化的结果,使得一大批国民陷入物质和欲望的漩涡中,精神家园逐渐荒芜,个人主义至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被边缘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中华民族虽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然而新时代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对祖国革命历史了解的较少。我们都知道“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成语,历史的苦难只有在被铭记的时候,才能转化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可是对于苦难,人们向来选择遗忘,喜欢回避,这是缺乏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的表现。

法国作家雅克·德里达曾说:“唤起记忆就是唤起责任。”正行进在经济发展快车道的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复兴”的中国梦,这就需要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面大旗,需要重温经典,以史为鉴,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

2.昭示了党的指引航向作用

综观解放区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我们会发现它们在讲述农民抗战的故事时,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是天性使然,农民参加抗战更多的是一种天性,对抗战从来没有犹豫和动摇,促使他们积极抗战的动力就是民族精神和道义信念,孙犁的小说《风云初记》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通过外在力量即党的教育和领导的催化,农民慢慢觉醒,由一种自在的状态逐渐转变为自觉状态,最终义无反顾地踏入抗战行列,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就是这种叙事模式,从农民英雄的成长经历中便可知晓。

《受煽惑家属哭闹,探情况混进据点》一回里有这么一个情节:民兵们因为大意和骄傲,中了敌人的奸计,被包围在老虎山,因为寡不敌众,战斗以民兵惨败告终,民兵们有的死了,有的被敌人抓走了。面对这样的惨状,民兵队长雷石柱想救被抓民兵,心中又无计可施,愁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叹气。武得民找他时,他说:“……我往区上走的时候,千嘱咐万嘱咐,结果他们自以为是,闯下这个大祸,闹的叫村里人都埋怨我!哎!……没法子收拾啦!”言语之中有委屈,有悲观情绪。武得民看到他这种情绪,及时进行引导,一方面寻找民兵战斗失败的原因,商讨解救民兵的办法;一方面用言语激励,告诉他“为人民服务,遇到困难不能悲观泄气!”正是有了武得民的指引,雷石柱才重新燃起战斗的激情。

小说中的武得民,受命来到康家寨,以货郎身份作掩护,开展抗日革命活动。他的身份被老百姓知道后,在群众的心里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他的言行举止就代表着党。每当关键时刻,都能看到武得民对民兵、群众的启发、教育和帮助。小说中民兵英雄们的成长历程,贯注着党的指导。小说在塑造这些平凡儿女成长为集体英雄的同时,也昭示了党作为明灯的指引航向作用。

小说通过故事的讲述不仅告诉了人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的明灯作用,更明确地传达了一个真理: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久经考验后人民的不二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大厦于将倾,才能领导人民摆脱苦难,走向最终的胜利。峥嵘岁月中如此,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亦然,中国的复兴大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实现。

战争硝烟虽已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散,然而记录了历史真相、铭刻着中国人民苦难的经典却不应沉寂,它的价值不容忽视。昔日的英雄会给予我们一种精神的震撼,会给我们日渐空虚的灵魂一种深切的抚慰和补偿,会让新时代的人们清楚民族的根在哪里。经典不过时,会永久绽放生命力。《吕梁英雄传》在当下仍有着不朽的魅力,不管何时总能给人以崭新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满足当代读者的期待。

[1]高捷.马烽、西戎研究资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3]卞永清.论孙犁小说的道德律倾向[J].文艺争鸣,2009(3).

[4]李翠香.吕梁英雄传的当下魅力[J].安徽文学,2010(8).

[5]张子扬.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启示录[J].中国电视,2006(1).

[6]熊坤静.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创作的前前后后[J].党史博采(纪实),2012(10).

[7]雅克·德里达.多义的记忆——为保罗·德曼而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作者:张慧芳,硕士,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编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本文系作者参与的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试论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山西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英雄传吕梁民兵
幸福生活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一次就好,我带你去看天荒地老
飒爽英姿女民兵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
水煮三国英雄传
河洛图之解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