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福克纳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

2015-01-28 07:21徐瑶华辽宁师范大学辽宁116033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图尔福克纳白人

⊙徐瑶华[辽宁师范大学,辽宁116033]

试论福克纳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

⊙徐瑶华[辽宁师范大学,辽宁116033]

福克纳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反映出作者矛盾的种族态度。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三种黑人男性,即:饱受歧视的“二等公民”、不甘命运的黑人男性和以暴力反抗的黑人男性。在这三种类型中,福克纳有同情,却又不自觉地反映出白人的优越感。

福克纳黑人男性二等公民妖魔化

福克纳非常同情黑人的遭遇,也反对种族歧视,但是他却反对黑人通过暴力进行反抗。所以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无论是老实本分还是进行反抗的黑人男性都被赋予了滑稽、愚蠢、可笑的一面。这些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于不安分守己的黑人的嘲讽,试图将这些黑人“妖魔化”。笔者看来,这些黑人男性可以说是“吉诃德”式的人物。他们想要战斗,却不知敌人是谁,对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不安分的黑人想要冒大险,立奇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因种种原因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滑稽、可笑。这些黑人男性都处于种族意识觉醒初期,出于人性的本能他们不自觉地追求同白人一样的地位与权力,进而反抗奴隶主的压迫与欺凌。虽然他们的行为并不成熟,目的并不单纯,结果也并不完美,但是毕竟他们内心出现了这种反抗意识,为长期以来饱受压迫的黑人打开了一扇追求自由与尊严的窗。

一、饱受歧视的“二等公民”

福克纳小说中受到伤害的黑人男性屡见不鲜,这些人表现出黑人在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地位。武汉大学副教授朱宾忠曾在他的文章《文学视域中的美国南方“二等公民”——以福克纳的创作为例》中提道:“所谓二等公民,首先是法定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公民,这在黑人身上有着特别明显的表现。在福克纳的小说中,黑人的合法权益经常遭到恣意践踏。表现之一就是黑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并且在被法律判定有罪后,连依法处罚的待遇都得不到。”①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干旱的九月》中的黑人威尔·梅耶斯,因为有妄想症的白种女人米妮·库珀说有男人对她意图不轨,他就被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想象为那个男人,最终被处以死刑。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米妮·库伯由于年老色衰、无人问津而有过多次这样的幻想,但仅仅因为威尔的肤色问题就被简单粗暴地下了结论。《圣殿》中的黑人古德文,因看见一幕杀人案而报警,反被指控杀人而被捕入狱,还未来得及被法院执行判决就被一伙白人吊在路边烧死。《八月之光》中的乔·克里斯默斯就因为可能具有一半黑人血统便被祖父扔在孤儿院,在孤儿院与社会中受尽苦难,最终被白人开枪打死,并被割下生殖器。这些白人种族分子在施以暴行的时候并未受到来自内心与外部的谴责。这些受害的黑人男性形象鲜明地表现出黑人在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二等公民”地位。

而在政治、经济权利方面,黑人也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话说当年》开篇就描写了布克与布蒂对逃奴托梅的图尔的抓捕。他们将托梅的图尔视为猎物,带着猎狗不断追捕。“托梅的图尔又跑了,快让我和卡斯胡乱吃点早饭。没准我们能赶在他到达那边之前把他逮住。”②这是布克在得知托梅的图尔又逃跑时说的话。他们非常清楚托梅的图尔是朝着休伯特·布钱普先生的庄园跑去。他们只是将追捕这个奴隶作为一场狩猎游戏,根本就忘记了托梅的图尔是他们的兄弟,只因为是黑奴所生,托梅的图尔不但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甚至失去了成为一个正常人的权利,在地位上与兄弟二人天差地别,甚至不能被称为“人”,只是一个猎物。在《去吧,摩西》中,路喀斯·布钱普和威尔金斯私酿威士忌被发现后受到警察逮捕,因为白人爱德蒙兹不允许任何黑人在他的领地中酿造威士忌,这无疑是一种经济垄断与欺压。塞缪尔·布钱普因贫穷流落异乡,为了生活,他闯入商店偷盗,不想却杀死了警察被判死刑,最终他的祖母莫莉在别人的帮助下才筹到钱款为之安葬。

作为“二等公民”,黑人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受到来自白人的种种歧视与伤害。对于这一社会现实,福克纳在他的作品中都给予了揭示与表现。不仅在当时,即使是现在,黑人的“二等公民”地位也是值得我们深思与重视的问题。

二、不甘命运的黑人男性

福克纳也塑造了一些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尊严的黑人男性。在《去吧,摩西》中,有一个勇于争取与白人平等权利的黑人——路喀斯·布钱普。他从不称呼白人为“老爷”“先生”;虽然是爱德蒙兹家的奴隶,但他敢于直面主子,要求决斗,并要回被强行霸占的做奶妈的妻子,最具反抗性的恐怕就是那句“我是个黑鬼”,“不过我也是一个人。我还不仅仅是个人,制造我爸的那同一个东西也造出了你的姥姥。我要把她带回去”。在《没有被征服的》中也有追求自由的黑人卢什,他离开主人沙多里斯的庄园,去寻求自由、平等,他宣称:“我自由了,上帝的天使宣布我自由了,并将指示我去约旦。我再也不属于约翰·沙多里斯,我属于我自己和上帝。”③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作为独立的个体“人”的意义,不再认为自己是谁的附庸。而《萨托利斯》中的卡斯皮从战场上回来便鼓动大家将黑人从美国人手中解救出来。

尽管这些不安分的黑人男性并不完美,但是却给黑人指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们为长期以来遭受压迫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真实想法的黑人们塑造了一种榜样。他们想到了要战斗,他们可以对奴隶主的行为说“不”,可以依循自己的心追求自己的目标,可以不再为了生存而处处退让,也可以不再对白人奴隶主言听计从,但是他们却错估了自己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具有“吉诃德”般的特质。

三、压迫下以暴力反击的黑人男性

黑人在长期遭受压迫与奴役后产生出一种反抗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黑人的行为不再顺从、温和,也不再安分守己,他们常常通过暴力手段发泄心中的不满。

暴力型的黑人男性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常常伴随着不幸遭遇,让人不可忽视。像小说《夕阳》中的耶苏就属于具有暴力倾向的受害者。妻子南希多次遭受白人斯托瓦尔的性侵犯,耶苏很不甘心,想要进行报复,可却没有勇气。于是整天闲逛,还随身带着一把剃须刀。他的行为给南希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南希产生幻觉,认为耶苏会杀了她。正是妻子的遭遇触动了耶苏心底隐藏的暴力因子。《八月之光》中的乔·克里斯默斯是受害者与暴力实施者并存的最好体现。乔虽然有白色的皮肤却因为具有黑人血统被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的外祖父抛弃在孤儿院。同样,他不受保育员喜欢,受其他孩子排斥、欺负。后来,乔来到了养父麦克依琴家。麦克依琴信仰加尔文教,为人冷漠无情、刻薄残忍、铁石心肠,常常因为一些事情对乔进行鞭刑与毒打。正是由于童年的不幸经历,乔的性格变得扭曲,是非不分,行为充满了暴力性。在流浪的生活中,他贩卖私酒,与不同女人厮混。这种暴力因子不断加剧,为后来他杀死养父与情人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福克纳认识到了这些黑人男性具有暴力倾向的原因。就像理查德·赖特在他的代表作《土生子》中探讨的一样,黑人并非天生具有暴力倾向,正是因为黑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处于受压迫与受奴役的地位,才在黑人内心深处埋下了暴力反抗的种子。但是另一方面,福克纳常常将这一类黑人男性塑造成反面角色,来表现自己对这一类型黑人男性的否定与批评。这无疑反映出福克纳矛盾的种族观。

通过分析福克纳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福克纳对于长期遭受种族歧视与压迫的黑人男性抱有极大的同情。他主张给予这些黑人男性平等的法律、政治、经济地位,给予他们应得的人权。但在塑造那些暴力型和不安分的黑人男性形象时,福克纳一方面表现出了黑人在遭受剥削与压迫后的真实反应,而另一方面又将他们塑造得滑稽、愚蠢、可笑,明显带有一种讽刺、嘲弄的态度。这是因为受家庭出身的影响,福克纳无法摆脱美国南方传统种族思想的影响,虽然同情黑人的遭遇,但面对反抗的黑人还是存在排斥,对待黑人的态度才总是游移不定,充满矛盾。

①朱宾忠:《文学视域中的美国南方“二等公民”——以福克纳的创作为例》,《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②③福克纳:《去吧,摩西》,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第5页。

[1]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M].陶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4]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肖明翰.矛盾与困惑——福克纳对黑人形象的塑造[J].外国文学评论,1992(12).

[8]朱宾忠.文学视域中的美国南方“二等公民”——以福克纳的创作为例[J].河北学刊,2007(6).

[9]宫玉波,梁亚平.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2003(5).

作者:徐瑶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图尔福克纳白人
图尔敏模型在法律论证中的应用与深化——以于欢案为应用实例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求学之路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没见到他
我只能给你及格
我只能给你及格
一封未开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