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天宝战争诗
——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例

2015-01-28 07:21石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南诏天宝白居易

⊙石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浅谈唐代天宝战争诗
——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例

⊙石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天宝年间,唐王朝对南诏发动的天宝战争使唐王朝的国力受到重创,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社会的风云突变在文学中也得到了反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有以天宝战争为主题而创作的诗歌。此类诗歌,具有诗史性、悲剧性、反战性等共性特征,对于帮助我们再现天宝战争风貌、认清天宝战争性质及探讨天宝时期诗人的心路历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杜甫白居易天宝战争诗

公元751年至754年(天宝十载至十三载),唐王朝先后两次对南诏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史称天宝战争,这场战争使唐王朝的国力受到重创,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根源。这场战争也受到了文人的关注,他们创作了许多以天宝战争为主题的诗作,现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天宝战争诗为例,浅析这些诗歌的内涵、特征及价值等。

一、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天宝战争诗

天宝十载,杨国忠使其亲信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士卒死者六万人,鲜于仲通仅以身免,但杨国忠却谎报军情,饰败为胜,又强征两京及河南河北兵以击南诏,使百姓苦不堪言。①天宝十一至十三载,他又使李宓讨南诏,但由于唐军水土不服加之受瘴疫之苦,最终李宓被擒,全军覆没。②这两次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唐朝的兵力,以至安史之乱发生时,朝廷无精锐之师可用,成为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较早写诗直斥其事的是大诗人李白。他的《古风》其三十四写道: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这首诗的开篇四句展现了一幅兵荒马乱的场景:军书飞驰,征调急切,到处都是急救边防的叫嚷声,连宿鸟也被惊得不得安巢。短短几句诗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白日”以下四句,则画风突转,勾勒出一幅玉宇清平的美好景象:君臣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天下太平,四海如一。但是如此太平盛世又何以出现战乱呢?所谓的太平盛世,其实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在朝廷的安宁与边境战乱的对比中,暗含了诗人的指责之情、讽喻之意。“借问”以下四句,通过一问一答,道出紧急募兵的缘由,原来是为征云南做准备。“怯卒”以下六句,诗人用浓墨重笔刻画出一副生离死别的惨状:未经过军事训练的无辜百姓本为“怯卒”,却被迫充军,这种生离无异于死别。难怪他们悲痛欲绝,哭声令日月无光,泪尽继之以血,心碎亦以无声。诗人已经预见了唐王朝伐南诏必将有去无回的结局,连用两个比喻,把征南诏的士兵比作“困兽”和“穷鱼”;“困兽”怎么能抵挡得了“猛虎”呢,“穷鱼”也只能作为鲸的鱼饵罢了,他们去征战南诏无异于白白送死。结果果然如诗人所料,这些士兵真的“千去不一回了”。在这首诗中,诗人直面战争现实,大胆揭露了统治者驱民于水火的罪行,对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

李白从一开始便对天宝战争给予了较大关注并为此而深感忧虑。天宝十三载,唐王朝再度兴师十余万征讨南诏,战争的结果和第一次一样,以唐军的惨败而告终。诗人为此深感痛心,写下了《书怀寄南陵常赞府》一诗,诗中“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六句,回顾了五年来唐军两次征南诏丧师的经过,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诗人对时事国事的深深忧虑。

与李白一样,杜甫对战争带给人民的伤痛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揭露,创作了不少关于战争的诗篇,《兵车行》是较为典型的一首: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以家人送士兵时离别的惨状开始,进而以行人之口,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连年的征战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巨大破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而统治者又雪上加霜:“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战争不仅破坏了社会经济和人们的家庭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相沿成习的观念:“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男子大量惨死在战场的残酷现实,甚至改变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普遍心理。这种改变,反映出的是人民在心灵上遭受的严重创伤。归根到底,它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导致的恶果,杜甫以汉喻唐,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批判唐玄宗的开边政策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

六十年后,这场战争的余痛犹存。白居易在《蛮子朝》中有四句描述天宝战争的诗:“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从诗歌中仿佛能想象到当年唐军损兵折将的狼狈景象。西洱河畔,石头留下刀痕,白骨暴露荒野,战争的惨痛印记在六十年后犹存。而在他的《新丰折臂翁》里,对这场战争更是进行了无情的控诉。诗中以一位八十八岁的老翁之口,追述当年惨状:“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而老人为了逃避战役,“偷将大石捶折臂”,这条断臂使他饱受痛苦,但他却不后悔:“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老翁虽自残一臂,但性命却因此而得以保全,因而反觉得庆幸,借一“喜”字将这种“变态”心理、至悲至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杜甫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地写道:“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默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开元时的贤相宋,为了避免边将为邀功而轻启战争,对于杀敌有功的天武军牙将郝灵没有论功行赏,仅在次年授他为郎将;而杨国忠之流为达到个人邀功的目的,不惜开边寻衅,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诗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戒边功”的思想也不言自明。

二、天宝战争诗的特征

李白、杜甫、白居易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诗歌风格不同、写法各异,但他们针对天宝战争所作的诗歌,却有着一些共性特征。

(一)鲜明的诗史性

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天宝战争诗,针对唐王朝征南诏这一事件,用诗体去写历史,实录了唐朝从征兵、出战到败北的惨烈状况,真实地展示了这一事件,可以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这些诗歌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着眼于展现整个社会风貌。“诗中着力刻画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如征兵之急、离家之惨,不是一人一家之事,而是整个社会人民的全貌。”③这些诗歌,与史书所记载的史实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具有不可替代的诗史性质,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再现天宝战争风貌、对研究唐代天宝时期唐王朝与南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浓郁的悲剧性

李白、杜甫、白居易所创作的天宝战争诗,直面战争现实,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苦痛予以血淋淋的展示,具有浓郁的悲剧性。无论是李白“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还是杜甫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都集中刻画出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巨大痛苦。这场战争,造成了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令多少人无辜丧生:“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悲惨景象,连亡灵都在控诉。而白居易笔下的耄耋老人,虽通过自残一臂而侥幸存活,但终生都饱受痛苦:“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尽管落下严重的残疾,但至少活下来了,因而“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字字血泪。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这些天宝战争诗,正是把这些伤痛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三)深刻的反战思想

就天宝战争诗的思想性而言,均具有深刻的反战思想。天宝年间唐王朝对南诏的战争,虽有防止南诏坐大、防御吐蕃骚扰的企图,但主要还是唐玄宗好大喜功、开边不已,杨国忠又迎其所好、“欲求恩幸立边功”的结果,而真正受到伤害的却是无辜的百姓。李白、杜甫、白居易作为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些绝不会视而不见,他们在诗中极力揭示战争的罪恶,坚定地表达他们的反战思想。李白虽以浪漫主义著称,但也不乏现实主义力作,他在《古风》其三十四中直书战乱中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和沙场白骨累累的惨状,言辞直白,对统治者的罪行进行大胆暴露和指责,并在诗末高喊:“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表达了希望朝廷修教文德、停止武力的思想。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这种思想再度体现,“将无七擒略”一句,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批判唐军不用文德教化使对方归顺,却只知武力征服。杜甫是开边战争的亲历者,对这场战争有着更多的感受。《兵车行》中,诗人的笔触不仅停留在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上,还大胆地把矛头直指一手制造这种灾难的最高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边政策已经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但统治者却还不自知,继续在边疆推行武力,充分表达了他怒不可遏的悲愤心情。《新丰折臂翁》中明确标示写作目的是为了“戒边功也”。诗中,一个青年小伙子,为躲避征兵之祸,不惜以自残的方式“偷将大石捶折臂”,终于如愿以偿,可以不上前线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将人民反对战争、厌恶战争、逃避战争的行为推向极致,也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反战思想。

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天宝战争诗,风格不同,写法各异,但在揭露战争罪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主旨方面却是相同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同时,这些诗歌以诗史般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天宝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帮助我们再现天宝战争风貌、认清天宝战争性质及探讨天宝时期诗人的心路历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27页。

③陈力:《从一首诗看唐代对南诏的用兵——读李白〈古风·三十四〉》,《大理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第30页。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陈力.从一首诗看唐代对南诏的用兵——读李白《古风·三十四》[J].大理学院学报,1980(2).

作者:石雯雯,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南诏天宝白居易
《天宝桥》国画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龙门里的白居易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天宝流浪记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夜雪
凌晨两点的空瓶子
《南诏德化碑》史料价值散议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