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咏物诗意象分析

2015-01-28 07:21张亚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32期
关键词:咏物诗梅花意象

⊙张亚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陈师道咏物诗意象分析

⊙张亚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陈师道为北宋时期重要诗人,其咏物诗数量多,题材广,意象内涵深厚,艺术成就高。本文主要分析其咏物诗中的三类意象:一、自然景观类意象;二、植物类意象;三、动物类意象。以期从中窥见陈师道其人的思想情志。

陈师道咏物诗意象

一、引言

陈师道字无己(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诗话、笔记等诸多方面均有成就,其中诗评价最高,被誉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作诗喜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①之称。然而陈师道的诗作并不是刻板无趣之作,在他的诗中不乏充满生活情趣之作,尤其是在其咏物诗中。

咏物诗在陈师道的诗歌作品中数量最多(《后山诗注补笺》收录其咏物诗141首,约占其诗歌总量的20%),且名篇佳句屡见不鲜,颇受时人及后人的喜爱。陈师道的咏物诗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诗中意象内涵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师道的咏物诗题材广泛,所涉及的物象众多,或描形状物、营造清新优美的意境以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发一己之喜怒哀乐及志趣品行;或咏物寓意,表达对社会丑恶现象的讽刺。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陈诗中的三类意象进行阐述:一、自然景观类意象;二、植物类意象;三、动物类意象。

二、自然景观类意象

陈师道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生活困顿。这使得他对周围的环境感触非常细腻敏锐。在他的咏物诗中,自然景观类所占比重最大,风月雨雪皆成为诗人笔下常咏之物。如写到雨的就有《暑雨》《和黄预久雨》《夜雨》《次韵夜雨》《五言贺雨》;描绘雪的则有《雪》《元日雪》《和黄充小雪》《雪中寄魏衍》;另外还有描写到月的《次韵苏公观月听琴》《次韵观月》《十五夜月》;写潮的则有《十八日观潮》四首、《十七日观潮》三首、《月下观潮》二首。

在诗人笔下,这些自然景观不再单纯是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了诗人个人情志的意象。如《暑雨》:“密雨吹不断,贫居常闭门。东溟容有限,西极更能存。束湿炊悬釜,翻床补坏垣。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②暑雨可以给人们带来清凉,本应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在诗人笔下,这暑雨既“密”且“吹不断”,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是不喜这“暑雨”的。联系下文可知,诗人家贫屋漏,雨天在家中无处落脚。即使是暑雨,也是给人带来烦恼之物,是诗人困窘生活之下悲凉愁苦心境的写照。又如《寒夜》中写道:“闭户风将雨,通宵浪打头,若为中夜听,复作别时愁。”寒夜之中卧听风雨,更使诗人愁上加愁,这里的雨就成了诗人之愁的具象。再如“暗雨来何急,寒房客自醒”“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十月天犹雨,三更月失明”等中的“雨”也都同具愁之内涵。

然而贫困的生活并没有磨去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在他的诗中也不乏清新优美的自然意象。如《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雪是“松雪”,简单的两个字就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松雪与庐烟、城郭(覆盖着白雪)、云日、溪山、晚风营造出了一种清新明快的意境。《雪中寄魏衍》:“薄薄初经眼,辉辉已映空。融泥还结冻,落木复沾丛。”白雪映空覆地,天地间一片苍茫,给人一种明亮之感。再如《月下观潮》其一:“素练横斜雪满头,银潮吹浪玉山浮。”《十七日观潮》其三:“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十八日观潮》其二:“眼看白浪覆青山,谁信黄昏去复还。”其中的银潮、白虹(喻体)、白浪都是非常明快且气势磅礴的意象,诗人对其的喜爱不言而喻。

三、植物类意象

陈师道吟咏植物的诗共有45首,其中吟咏梅花的就多达17首。这既是时风所致(宋代文人尤其爱咏梅,宋代咏梅诗的数量是宋以前咏梅诗总数的50倍),更与诗人自身孤高耿介的品行密切相关。诗人爱梅咏梅,不仅仅是喜爱梅花的形态与香味,更重要的是钦佩梅花的品格。梅花不畏严寒,在清冷的冬天率先开放,姿态高雅,香味幽幽,形象高洁,受到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

《和预章公黄梅二首》其一:“寒里一枝春,白间千点黄。道人不好色,行处若为香。”

《黄梅》其四:“黄里含真意,春容带薄寒。欲知谁称面,遍插一枝看。”

《和和叟梅花》:“百卉前头第一芳,低临粉水浸寒光。卷帘初认云犹冻,逆鼻浑疑雪亦香。鼎实自应终有待,天真不假更匀妆。江南望断无来使,且伴诗翁入醉乡。”

《梅花七绝》其一:“幽恨清愁几万端,故将巧笑破霜寒。落英收拾供骚客,秋菊从来不足餐。”

诗人从梅花身上看到凌霜傲雪、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不同流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和与世无争、甘于淡泊的情怀,这是诗人理想的人格。可以说,诗人咏梅也是在咏自己。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如《黄梅》其三:“冉冉梢头绿,婷婷花下人。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北魏诗人陆凯的《赠范晔》:“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消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以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除了梅花外,石榴花、楝花、牡丹等也是诗人喜爱吟咏的对象。如《和黄充实咏榴花》:“春去花随尽,红榴暖欲然。后时何所恨,处独不祈怜。叶叶自相偶,重重久更鲜。流珠沾暑雨,改色淡朝烟。著子专寒酒,移根擅化权。愧非无价手,刻画竟难传。”《瀛奎律髓》云:“‘叶叶自相偶’,榴花双叶自相偶,则不求偶于他者也。”③在此,诗人以盛开的石榴花自喻,虽满腹才华并且生活困顿,但不求外界的赏识与可怜,而是“主要通过完善自身品格与强化心灵世界来抵御、消解现实世界的困厄与艰危”④。而在《谢赵惠芍药》中,诗人写道:“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芍药花在暮春得以开放,然而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簪花之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憾恨之情。诗人一生刻苦努力,但政治上始终不得志,其遭遇刚好与芍药花相合。

除了惹人注目的鲜花,草木也是诗人常咏之物象。例如,《萱草》:“唤作忘忧草,相看万事休。若教花有语,解使人愁。”萱草食之令人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残句:墙头霜下草》:“墙头霜下草,又作一番新。”此诗全文虽已不可考,但是起始两句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不起眼的墙头草不畏寒霜,以崭新姿态面对新的一天的顽强精神。再如,《柏》:“用直宁论世,名成不待官。低枝缘我有,偃盖到谁看。秀色有新故,英姿无暑寒。要为千岁计,岂虑万岁难。”柏树刚正不阿,不因世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此诗表面是在咏柏树的刚正不阿,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坚贞耿介的品格。另还有《老柏三首》:

其一:“庭柏无生意,摧残二十秋。稍沾杯水润,已与岁寒谋。黄里青青出,愁边稍稍瘳。会看笙鹤下,暮雀莫深投。”

其二:“英姿带枯槁,劲节阙和柔。物理有兴坏,人情成去留。稍看栖鸟集,聊待晚风秋。解道庭前柏,何曾识赵州。”

其三:“岁月那能记,风霜亦饱经。槁乾仍故节,润泽出新青。色与江波共,声留静夜听。辉辉垂重露,点点缀流萤。”

这组诗写的是饱经风霜的老柏,虽已生气渐衰,但是只要有杯水之润就可以继续和风霜作斗争,生命力十分顽强。陈师道虽一生贫困潦倒,仕途坎坷,但是仍然不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就像老柏一样顽强。老柏就是诗人顽强精神的象征。

四、动物类意象

陈师道的诗中咏动物的并不多,一共只有16首,且大多是托物言情或以物讽人。如《和魏衍闻莺》:“春力著人朝睡重,叶底黄鹂鸣自送。绿幕朱栏日观明,回廊侧户风帘动。昨夜春回到寒谷,好鸟飞来把修竹。整翰厉觜初一鸣,已落君诗专妙独。退红著绿春事残,后时独立知何言。侧听不尽已飞去,怀抱此时谁与论。”黄莺叫声美妙动听,富贵人家却不懂得欣赏。美妙叫声不被欣赏的黄莺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哀伤之情。

另外在诗人为数不多的咏动物诗中,却多次写到了大雁。如:

《雁二首》其一:“来往违寒暑,飞鸣在稻粱。未知溟海大,不肯过衡阳。”

《雁二首》其二:“截水无留影,哀空有断群。翅开先作字,行断不成文。”

《住雁》:“断岸通横水,枯荷著早霜。一陂堪度岁,数雁不成行。市远无缯缴,年丰足稻粱。中原有佳气,不必到衡阳。”

《归雁二首》其二:“作计胸怀早,为生去住频。固违阴岭雪,不尽洞庭春。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知时如有信,决起亦相亲。”

在16首咏动物诗中大雁出现频率之高(咏雁诗共有5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跟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陈师道一生仕途崎岖,没做过什么大官,为了谋生长期与妻子儿子离别。他在《送内》一诗中写到“五年三离别”,另还有《别三子》,诗人以哀伤的语气写出了“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的沉痛诗句。而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在陈师道笔下,大雁“不肯过衡阳”“不必到衡阳”,寄寓了诗人不愿与亲人分离,渴望安定生活的意蕴。而且大雁还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因此大雁也指代书信。而在诗人笔下,鸿雁却是“翅开先作字,行断不成文”“巧作斜行字,催归去国人。知时如有信,决起亦相亲”,山川相隔,音信难通,诗人为此伤怀不已,思亲之情溢于言表。

陈师道咏物诗中借咏物讽喻社会现实的这类诗作比较少,但讽喻辛辣,发人深思。例《蝇虎》:“物微趣下世不数,随力捕生得称虎。匿形注目摇两股,卒然一击势莫御。十中失一八九取,吻间流血腹如鼓。却行奋臂吾甚武,明日淮南作端午。”蔡正孙的《诗林广记》中评论此诗云:“此讥小人之好搏击者。”⑤此处,蝇虎就象征了喜欢逞凶斗勇并以此自得的小人。另有《鸷鹊诗并序》写道:“……遽攫一雏而升于垣,出雀不意……鹊竟磔雏以食不顾,如得计然……”寥寥数语,就使鹊(象征着小人)的阴险狡诈跃然纸上。在《猴马并引》中,诗人把猴、马二者进行对比:“沐猴自戏马自惊,圉人未解猴马情。猴其天资马何罪,意欲防患犹伤生。异类相宜亦相失,同类相伤非所及。志行万里困一误,吐豆甘伏枥。”沐猴像个跳梁小丑一样做戏娱乐他人,马不齿与其同伍,然而却因沐猴而受到鞭打。显而易见,此诗中猴子象征着阿谀奉承的小人,而马则象征着正直坚贞、不同流合污的君子。

另外,陈师道的咏物诗中还有一些吟咏日常生活物品的诗作,但数量不多,且其物象的意象内涵并不突出,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五、结论

陈师道的咏物诗,数量多,物象广,且质量上乘,锦词绣句触目皆是。尤其是诗人所写意象,形象鲜明,内涵丰厚。既有清新明快之自然意象,亦有晦暗忧愁之意象;既有坚贞不屈、不畏严寒的松柏、梅花,也有怀才不遇的黄莺、思亲思乡的鸿雁,还有自以为是、阴险狡诈的蝇虎、鹊、沐猴之流的小人。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吴战垒在《中国诗学》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寻诗的人,总是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注视客观事物,他们一面选择和接纳那些投合自己情感志趣的事物,一面以自己的情感志趣把事物意象化,使之成为自己的对象。因而这个看似外向的寻诗过程,最终发现的却是诗人自我,或者说主体与外在世界的统一。”⑥陈师道一生虽生活贫苦、仕途坎坷,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在精神上的追求,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困窘的境遇,努力提升完善自身品格。这种追求在其咏物诗中的表现可见一斑,其孜孜以求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

①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②陈师道撰,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页。下文所引陈师道诗歌均出自《后山诗注补笺》一书,不再一一注释。

③方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④许总:《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⑤蔡正孙:《诗林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7页。

⑥吴战垒:《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杨玉华.陈与义·陈师道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2]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脱脱.宋史·陈师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缪钺等撰.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范月娇.陈师道及其诗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作者:张亚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咏物诗梅花意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抚远意象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意象、形神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梅花
梅花引
梅花锁